首頁>歷史>

在歷史上,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在歷朝歷代,為了對抗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比如漢朝和匈奴之間,漢朝為了打垮匈奴,整整一百年都在和匈奴大戰,而漢武帝也因此差點亡國,漢武帝后期之窮兵黷武比之秦朝末年都不遑多讓;而同樣的,在晉朝也是一樣,公元269年至280年,強大的鮮卑族肆虐河西,直接影響了伐吳大業,為了平息“秦涼之變”,晉武帝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換了四任都督才算徹底平息;隋唐時期也是,為了對抗強大的突厥,李世民不得不和突厥可汗簽訂“渭水之盟”,直到李靖平滅突厥。

這些王朝在對付匈奴都有不錯的戰績,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之後,你發現遊牧民族是越來越難打了,宋朝和遼國對峙百年,宋朝兩次北伐全數戰敗,宋太宗還得了一個“高梁河車神”的赫赫威名,澶淵之盟更是讓宋成為其“大送”的代名詞,而明朝雖然沒有和親賠款,可是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元氣大傷,而且直到明朝滅亡,其始終不能解決蒙古。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自宋朝之後,遊牧民族越來越難打了:

中原王朝一直在變,遊牧民族也一直在變

其實在中國古代,很多人提及漠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一直認為他們是“落後”、“蠻夷”的代名詞,在中原王朝他們講究的是禮樂文化,而遊牧民族因為氣候的惡劣,講究的是弱肉強食,所以中原看起來“父死子繼,兄死娶嫂”等等讓人有傷風化的習俗,在遊牧民族看起來確實習以為常。

不過遊牧民族雖然看起來野蠻,但是這不代表他們不向往中原文化,在很多時候,中原王朝一直是先進的代名詞,這個時候遊牧民族很多人都在學習中原王朝的體制和文化,並付諸於實踐之中。

比如契丹耶律阿保機學習中原王朝的制度,並在之後建立遼國的過程之中直接活學活用,所以在遼國是兩套制度雙軌並行的,既有遊牧民族的勇猛彪悍,也有中原王朝的世俗禮儀,可以說是知己知彼。

而中原王朝可以說也一直在變,可是中原王朝不是每個人都有當年趙武靈王的雄心壯志可以學習胡人的騎射和文化,相反他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做到中央集權。

因為在宋朝以前,皇帝雖然是共主,可是權力有時候不一定掌握在皇帝手中,比如唐朝的藩鎮之亂,晉朝的世家坐大,都是地方勢力尾大不掉威脅中央。

如何改變這種困局,也一直是中原王朝考慮的事,所以後來趙匡胤鑑於武人專權的歷史教訓將其改為“士大夫共治天下”,從根上來說是解決了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問題,從宋朝之後的歷朝歷代也的確沒有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可以說宋朝之後才算是真正的中央集權。

然而這種方式雖然保障了統一性,可是卻也讓中原王朝失去了部分血性,所以對陣遊牧民族這種“閹割”般的中央集權方式對陣遊牧民族是不可取的,因為遊牧民族已經學習到了一部分中原王朝的文化,對此可謂是知己知彼。

而中原王朝只顧頭不顧腚的方式讓對陣遊牧民族落了下風,他們看到了藩鎮割據的教訓,卻沒有看到當年晉朝“五胡亂華”的教訓,以及當年“契丹南下”的教訓。

殊不知對手也會成長,所以當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特性的遊牧民族對陣不知彼的中原王朝哪方會勝利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中原王朝在變化,遊牧民族也一直在變化。

科學技術流失

其實中原王朝在很多時候之所以能夠碾壓遊牧民族,那就是因為當年中原王朝在科學技術上一直是呈碾壓狀態的,在漢朝時候漢朝已經大舉開發鐵製武器,而此時的匈奴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武器,而且那個時候的騎兵都是輕騎兵,面對那漫天弓弩根本就是剋星,所以當時“一漢敵五胡”並非一句空話,核心問題就在於沒有同等條件。

然而自“五胡亂華”之後開始,中原王朝開始一步步流失這些科學技術了,當時鮮卑族入主中原也學習了中原王朝的技術,一部分鮮卑族人留在中原,一部分則繼續稱霸草原將這些技術帶到了草原。

這個時候的“鎧馬”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隨著遊牧民族學習到了中原王朝的甲冑技術裝備,將他們運用到了騎兵上那麼面對步兵就更加呈碾壓態勢了,所以這就說明從晉朝開始遊牧民族就已經開始學習中原王朝的技術了,所以這就說明這個時候開始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差距逐漸在減小。

而到了五代十國,隨著幽雲十六州的丟失,此時中原王朝面對遊牧民族真的已經不再具備技術上的優勢了,因為此時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已經交手了幾百年,對他們可謂是瞭如指掌。

而且不知道各位注意到了沒有,當時為什麼遊牧民族專門放過工匠呢?因為這些工匠身上蘊藏著無限的價值,比如可以幫助他們打造鎧甲什麼的,因為鎧甲這些東西在古代本身就是不傳之秘,而這些工匠長年累月的打造已經熟悉了這一整套流程,所以可以將其讓自己所用。

而當遊牧民族掌握了中原王朝的先進技術和文化,那麼對陣中原王朝自然是碾壓狀態了。

所以中原王朝失去了一些優勢之後,遊牧民族自然不再怕他們了,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之後面對遊牧民族他們一直被動挨打。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共中央在鴨溪成立“三人軍事指揮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