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武昌起義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清朝關內十八個省中的十四個省宣告獨立,革命成功已呈定局。1911年12月12日,天津《大公報》登載了革命黨重要領袖之一章太炎的一份電文,這份電文是章太炎發給武昌軍政府譚人鳳諸人的:“武昌都督轉譚人鳳諸君鑑:電悉。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天下為公,乃克有濟。今讀來電,以革命黨人召集革命黨人,是欲以一黨組織政府,若守此見,人心解體矣。諸君能戰即戰,不能戰,弗以黨見破壞大局。章炳麟文。”

章太炎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主張,意思是說:武昌起義之後,參加革命的各地武裝紛紛湧現,蓬勃發展,革命成功指日可待,原來作為推翻清朝統治主要力量的秘密團體“革命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應該讓它解散、消失。章太炎還說:從“天下為公”的角度出發,革命黨人應該避免“欲以一黨組織政府”之嫌疑,以免失去天下人之心。

革命黨人章太炎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主要目標是“驅除韃虜,建立民國”。辛亥革命至少是從形式上完成了這個巨大的歷史任務。當時的革命黨領袖,大都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受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薰陶,對於“革命後的繼續革命”認識不足,出於公心,為天下計,提出了“革命軍起,革命黨消”這樣的主張。章太炎的這句話被社會各界所認可,一下子傳播了出去,一時便流行起來。大家各有各的解讀,大體意思相差不大。

革命黨人黃興

革命成功之後,長期被清政府驅逐的孫中山從國外回來,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原是抱著“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思想,要在自己的手中實施建國方略。不過,他在南京組成臨時政府之後,處境十分窘迫。在北方,沒有得到總統寶座的袁世凱鼠首兩端,尚未完全倒向革命黨一邊,他統帥的北洋大軍始終給南京臨時政府以巨大壓力。在革命黨內部,很多人鬥志渙散,一些人贊成袁世凱擔任總統,一些人打算“功成身退”。另外,南京臨時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困境,難以為繼,軍隊的伙食已經從乾飯改為稀飯,甚至連喝稀粥都不能保障。陸軍總長黃興負責遣散軍隊,籌措不到資金,對人言:“自度不能下動員令,惟有切腹以謝天下。”孫中山做過很大的努力,無法將南京臨時政府維持下去,只好長嘆一聲,把臨時大總統的大印交給了袁世凱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各省宣佈脫離清王朝。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從歐洲回國途經香港時在船上與胡漢民、廖仲愷、陳少白等合影。

卸任之後,孫中山也認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於是不再關心革命黨組織同盟會的建設,認為它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後來,宋教仁把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等五個政黨聯合在一起,成立國民黨,成為當時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並推舉孫中山擔任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對此也不孫中山對此也不感興趣,讓宋教仁代理國民黨理事長的職務,他忙著宣傳修建鐵路、實業救國去了。孫中山曾經給宋教仁寫信,解釋他這樣做的原因:

民國的大局,此時無論何人執政,皆不能大有設施。蓋內力日竭,外患日逼,斷非一時所能解決。若只從政治方面下手,必至日弄日紛,每況愈下而已。必先從根本下手,發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國勢不搖,而政治乃能活動。弟刻欲舍政事而專志於鐵路之建築,於十年之中,築二十萬裡之線,縱橫於五大部之間。(1)

應該說,發展經濟、充裕民生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根本,無奈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不允許孫中山去實現他修築二十萬裡鐵路的計劃。另外,辛亥革命後成立的眾多政黨都有明顯的缺陷,歷史學家李劍農曾總結說:民國初年的政黨有黨員跨黨、黨綱徒託空言、沒有民眾做基礎的弱點,“政團不過是紳士階級的專用品,……都因不能代表民眾的利益,成了水上無根的飄萍,”所以無法和袁世凱代表的軍人勢力相抗衡。

2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15世紀世界首被瓜分,教皇:這條線以東歸葡萄牙,以西歸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