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3 :二戰前的日本內政
武士出身的日本陸軍
日本江戶時期承平太久,260年無仗可打,武士們窮得叮噹響。雖說叫個貴族,但日子過得連中農都不如。天皇就利用了武士的普遍不滿,廢掉了幕府和大名,奪回了實權。
1925年,日本實施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也搞了議會和內閣。但是天皇訓養的武士出身透過現代化改造成了日本陸軍這個蠱,卻直接向天皇效忠。選出來的文官,也就是首相大臣,膽敢不聽話,直接就殺掉。濱口雄幸、犬養毅兩任首相和其他幾個有擔當的政治家,就是這麼被殺掉的。
除了殺掉,日本陸軍還有一個溫和的辦法來讓內閣成為擺設。就是如果對內閣不滿意,只要陸軍大臣請辭,那內閣就要倒臺了。所以,雖然日本看著有普選權,有基於選舉的文官政府,但是實權卻在天皇和陸軍手中。
1929經濟大蕭條的影響
1929年,大蕭條很快蔓延到日本,儘管它對日本的影響不及對美國和德國嚴重,但1930年日本失業人口還是達到了100萬,日本絲織品出口驟降了30%,創造了巨大的貿易赤字,於是,外匯儲備急劇下降。
當時《九國公約》規定各國都是實施的金本位,也就是說,發鈔量取決於各國的黃金儲備。為了降低黃金流出的速度,日本政府大幅收緊銀根。這個,和美聯儲的動作是一樣的。於是,商品,尤其是農產品的價格暴跌。農民紛紛把女兒賣到妓院裡去,正如日本電影《望鄉》所演繹的,導致140萬日本妓女下南洋淘金,賺了皮肉錢寄回來貼補家用。
家裡沒女兒,只有兒子的,怎麼辦呢?那就往殖民地,也就是朝鮮和咱們中國的東北送。這就是關東軍的由來。關東軍都是出身最底層的農家子弟,血氣方剛,姐姐妹妹們還在南洋任人糟蹋,日本國內又有無良文人大肆煽動忠君愛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特別是把日本經濟的困難歸究於日本得到的殖民地太少了,因而於英、法等國相比資源極其貧乏。這麼著,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很快發現,對關東軍的控制越來越難。形勢沒法叫停,更沒法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