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提及秦國名將,要麼是司馬錯、白起,要麼是王翦、 蒙恬,至於李信,則是少有提及。因為在史書上關於李信的記載並不多,無論是《史記》、《資治通鑑》還是其他後世史書,都只是隻言片語。大都是在別人的傳記或者一些歷史事件中出場,少有特別介紹。這也導致了李信這個人在歷史上名聲不顯。
但是,哪怕只是隻言片語的記載,也無法徹底掩蓋李信的鋒芒。在秦始皇時代的秦國諸將中,李信絕對應該是排得上號的。他或許無法與王翦這樣的國之柱石相比,但至少也該是與蒙恬、王賁這些人並列的存在。
在秦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李信的參與程度很高。在秦滅燕、趙、楚和齊四國中,都有著李信的身影。
比如在公元前228年,秦國滅韓之後,東出之路一片坦途,秦王嬴政隨之對趙國出手。又率領秦軍主力,進逼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策應王翦,合圍趙軍。最終王翦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俘虜了趙王。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因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行刺一事,遷怒於燕國,遂命將軍王翦率軍伐燕,而李信也隨軍參戰,並擔任先鋒。公元前226年,李信率軍抵達易水河畔,擊破太子丹率領的燕軍。後隨同王翦率領的秦軍主力,攻破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也燕太子丹不得已退守遼東,而李信則緊追不捨。最終走投無路的燕王喜為了保全燕國,不得已殺掉了太子丹,獻上其首級,李信凱旋而歸。
伐燕一戰,雖是以王翦為主將,但表現最為出彩的卻是李信。無論是在易水擊破燕軍,還是後來追入遼東,逼死太子丹,都是非常顯赫的戰功。秦王嬴政因此而對李信讚賞有加。
《史記》: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
公元前225年,李信首次挑大樑,以主將身份率20萬軍伐楚,結果被楚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所擊敗,李信大敗而歸。後來還是老將軍王翦接過了這個爛攤子,擊敗項燕,滅掉了楚國。
滅楚失敗之後,李信並沒有就此沉淪,他分別於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1年,參與秦滅燕和秦滅齊之戰。不過在這兩場戰爭中,李信都不是主將,其乃是王翦之子王賁的副手。
總結來看,李信在秦滅六國之戰中,出場率是很高的,僅次於王翦父子,高於蒙恬、內史騰。但是,李信的戰功卻不明顯。因為其大部分時間都是作為副手或者輔助出戰,功勞自然不如主將。而好不容易在伐楚之戰中擔任主帥,卻又打輸了,沒殺他就算不錯了,更別說戰功了。
事實上,從李信的生涯發展來看,伐楚一戰失利,應該就是他人生的轉折點,是其名聲不顯的關鍵原因之所在。在伐楚之前,李信是一直都在走上坡路的。首先滅趙一戰,李信兵出太原。表面上看是與王翦合圍趙國,但事實上其當時只是一支偏師,其目的是拖住趙國的北境大軍,掩護王翦主力大軍的側翼。
而在伐燕之戰中,李信已經是秦軍先鋒,正式參與到主要戰場的攻伐上來了。而李信在此戰中表現出色,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認可,為後來擔任伐楚主帥打下了基礎。
其實,按理來說說,伐楚一戰是輪不到李信來挑大樑的。首先伐楚事關重大,在攻滅三晉,打殘燕國之後,楚國算是秦國最為強勁的對手。雖然之前被秦國一直爆錘,虛弱不堪,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依然還有廣袤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戰爭潛力不可小覷。
其次,李信資歷尚淺,在他前面至少還有王翦父子能堪大任,老將軍蒙武也還尚能打,沒有理由讓李信這個青瓜蛋子來挑大樑。但秦王最終還是選了李信,而且還讓老將軍蒙武給他打下手。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果然不出王翦所料,年輕的李信在楚國大敗而歸。當然,有說法稱,李信的失敗和秦王有很大關係,有人就給秦王說過要防止昌平君,秦王沒有聽。一開始李信打的楚軍毫無還手之力,秦軍一路高歌猛進,就在這個時候,昌平君叛亂,切斷了李信的後勤,李信回援,楚軍這時候集中兵力突襲秦軍,秦軍這才大敗。
但不管敗因如何,李信終究是輸了,身為主將,他必須要承擔起失敗的責任。所以這位被秦王嬴政給予厚望的軍屆新星,就此黯淡無光。伐楚失利之後,李信身上有了汙點,秦王雖然沒有直接將其棄用,但顯然也不會再把他當做新星來培養,蒙恬取代他成為了秦王嬴政新的培養物件。
所以,李信自此開始走下坡路,雖然仍佔軍中發揮餘熱,但其已經不再那麼受重視。以他的資歷,在後來的滅燕與滅齊之戰中,本該是與王賁平起平坐的存在,結果卻成了王賁的下屬。
沒辦法,這也不能怪嬴政,是李信自己沒有抓住機會。如果當初他成功滅掉楚國,或許將會成為秦朝新一代的國之柱石。像北伐匈奴這種事兒,或許就沒有蒙恬什麼事兒了。
但是不管怎樣,李信都是秦國名將,是一個有著赫赫戰功的歷史人物,不要和《王者榮耀》裡面的那位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