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西施去向疑案 種種結局的猜測

那麼,越國打敗吳國後,西施又該何去何從?是否榮歸故里了呢?是否得到越王勾踐的獎賞了呢?這給後人留下了種種謎團。對西施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一、歸隱說

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書中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的說法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另外,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關於西施和范蠡隱居的描述。如李白的《西施》

詩裡就寫道∶"一破大差國,千秋竟不還。"蘇軾的《水龍吟》詞裡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了。"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病逐鳴夷。"《辭海(1979年版)》也這樣說∶"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大差,成為大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昊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西施和范蠡本來是情侶,後來西施為了救國,兩人只能為國犧牲自己的愛情。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後,范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建議西施隨他一起逃走,歸隱江湖,後來便不知所蹤。且因為有範赫泛於五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悲慘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歸隱五湖的美滿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根據歷史記載,勾踐這個人很有心計,早在他被吳國俘虜做人質之時,—次大差生病,勾踐前往探病,竟口嚐了夫差的糞便。夫差很奇怪勾踐的這種做法,忙問其故,勾踐說∶"臣聞嘗糞便之類,可知病情的發展;味甘則不佳,味苦則漸愈,今味苦,知大王之聖躬無礙也。"透過勾踐這些話,可以看山他是一個陰險毒辣的人。范蠡輔佐勾踐幾丨年,對勾踐算是看透了,所以等到越國滅吳復國之後,范蠡便退隱江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統治者,功成以後就殺功臣,這似平是一個規律。所以勾踐不會輕易地放過范蠡。

二、沉海說

關於這一說法,在東漢趙嘩的《吳越春秋》中記載∶"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西施在宮中三年學習期間,與范蠡深深相愛。越王勾踐顯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動,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只能將西施獻給吳土。為了使西施死心地替他完成使命,勾踐和范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給范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使西施身在吳國,心存越國。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他不會計自r心愛的女人落到別人的手中,於是下令將西施鳴夷沉江。

"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鬥,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

"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另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裡投江。照此理解,引申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

也有傳說是這樣的∶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而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20世紀 30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

還有人認為西施被沉水並非王后所為,而是她的戀人范蠡。這種說法頗為殘酷,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的教訓,不能被美色迷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於太湖中了。當然,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越國滅吳之後,范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為什麼在越國時候范蠡姓範名蠡,後來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升越國的時候改名叫"鵬夷千皮",這個離合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這是范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范蠡並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他已決意離開越國,他對於自己的戀人還不至於下此毒手。

關於"沉海說"的理由是∶《墨子·親士》中說∶"是故比十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透過這句話我們推斷出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在許多詩詞中,也有很多對西施被沉江而死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彎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官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屬廊中金玉步,採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三、落水說

另外還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間《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這一說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只是人們的-種猜測罷了。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匯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歸隱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以上的這些說法依然存在著很多謎團,令我們難以解讀到真相。

如"歸隱說".雖說有《越絕書》的記載,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就算西施逃走,為什麼會一定跟范蠡一起逃走呢?而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同泛五湖去"這段文寧,另外幾段關於范蠡和西施歸隱江湖的記載都是根據唐朝版木的《越絕書》,這是歷史更迭的時間鏈中的佚文還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愛情故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又如"沉海說",一些學者認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以此為據並不可信。書中提到的"鴟夷",杆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在吳亡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他們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幹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兩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絡在一起的"碼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自古紅顏多薄命,她們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計",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時,也就是這些薄命女子的壽終之日了。

至於各種對西施結局的不同解讀,到底是隨范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究竟哪個更有道理,哪個才是真相。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2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茫茫"生與死" 秦始皇的生死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