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這場發生在秦趙之間的規模巨大的戰役,是中國大一統之前的一場關鍵性戰役。這場戰役至今仍然存在著很多謎團。比如,在這場戰役中被秦軍活埋的趙國士兵真的有 40萬嗎? 40萬趙軍都被秦軍活埋了嗎……一個個謎團都在等著我們去探究。
紙上談兵的悲劇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且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262年一—前 260年,一共歷時3年,地點在趙國長平,交戰雙方是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最終以秦國獲勝結束,活埋趙軍40萬,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據《史記》記載,戰國末年,強大的秦國不斷透過戰爭兼併東方各國。其第一目標便是鄰近的趙國。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絡。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請趙國發兵取上黨郡。
公元前 260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齕率軍再攻上黨。秦軍向東進攻,趙王派老將廉頗鎮守長平。這樣戰國時期最大最殘忍的一次戰爭的導火線就點燃了起來。
秦國切斷上黨與韓本土的聯絡,目的是要奪取上黨,恰如趙臣趙豹指出"秦蠶食韓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現在上黨之地入了趙,秦當然不甘心,於是立即派左庶長王齕攻趙長平。趙將廉頗知秦遠道來攻,欲速戰,就採用堅壁高壘以待秦軍疲睏,然後再反擊的策略。廉頗堅守3個月不出擊,秦軍不能進。趙孝成王多次派人責讓廉頗出戰,范雎又派人用重金到趙國行反間計,稱秦軍只怕馬服子趙括,廉頗容易對付,他將要降秦了。趙王中秦計,於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為將。
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打敗趙軍的人一定是趙括自己。"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秦國聽到趙括已代替廉頗,於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王屹為副將,下令軍中絕對保密。趙括雖自大驕狂,但對名將白起他還是心存畏懼的。為了讓趙括繼續保持輕敵思想,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趙括卻還矇在鼓裡,趙括到任後,求勝心切,立即派兵出擊,秦軍佯裝敗走。趙軍追趕,陷入白起設定的包圍圈中。秦軍把趙軍包圍後,將其糧道斷絕。趙軍只得在包圍圈中築工事堅守,以待援軍。秦昭王聽到後,趕到河內,賜民爵-級,把 15 歲以上的壯丁全部徵發到長平助戰,用束堵塞趙國的援軍及糧道。趙軍被圍困46天,草糧斷絕,趙士卒"陰相殺食"。趙軍分為4隊,輪番向外衝擊,都不能突圍。趙括親自出戰,被秦軍活活射死。於是,趙軍大敗,"數十萬之眾遞降秦"。白起認為趙士卒反覆無信,於是將降卒全部活埋,只放走240人歸趙報信。
這次戰爭,秦軍前後斬殺趙國士卒達 45萬,僅被活埋的就達 40萬人。趙國這次壯者盡死長平,國力大損,釀成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大大的悲劇。它繼齊國之後,也從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國一爭高低了。
被坑的趙卒是否有40 萬秦趙之間的這場規模巨大的長平之戰,至今仍然存在著很多謎團。比如,這場戰爭是真實的嗎?在這場戰役中被秦軍活埋的趙國士兵真的有 40萬嗎?
如今,經過不斷的考古新發現,基本肯定了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的存在,也讓"被坑趙卒 40萬"這一疑問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有人認為"40萬"是"14萬"之誤,但學術界多取 40萬之說。這次"坑殺"一直被理解為∶活埋。正因為這樣,長平之戰就更血腥了。但是細究此事,活埋之說,卻極不合理。
"坑殺"趙卒 40萬實在是了不得的大事,許多古籍對這件事有記載,敘述大同小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提供答案,以至於後人對這個說法持懷疑的態度,認為不合理∶趙軍當時不可能在前線聚40多萬兵力,趙國國力不可能長期支援這麼龐大的軍隊。這種懷疑當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認真考慮,這些懷疑並不能否定司馬遷的記載。其依據主要有三∶
一、來自一些考古證據在山西高平縣的一個山谷中,考古人員的發現證實了這個慘烈的結局。在方圓10 公里左右的地方,到處都是掩埋屍骨的大坑,僅在一個坑裡,他們就發現了100多具屍骨,成堆的白骨旁還遺留著士兵們的兵器和隨身攜帶的錢幣。
這些屍骨,多是已經死亡或受重傷後被掩土下,並非活埋,而"坑"的本意是活理,所以,至少可以說,實際發掘和歷史記載還是有差別的。更不能…學、40萬人被"坑"這樣的記載。
不過,對於歷史記載中的"坑"字的含義,也不能理解得過於執著於活埋,其意更接近大量殺害降卒。對於白起這次殺害趙降卒,在《史記·白起傳》中說是"盡坑之",而在同一書的《秦本紀》中,則說是"盡殺之"。活埋是很麻煩的,除了挖坑外,一般需將被埋者捆綁起來,否則會從坑裡拼命外逃。如果秦軍用武器亂殺一通,不管死活,推扔至坑中,也應算是活理,即"坑"。所以,秦軍有可能是使詐殺害了放下武器的趙卒,不一定都是活埋,從考古發掘看,也沒有發現埋有大量被捆綁的死屍,而是"挾詐而盡坑殺之"。
二、趙軍在前線可能有40萬大軍嗎有人認為是有可能的。為了保證長平之戰的勝利,秦王"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即把全國男子都派到長平前線了,這對於秦國是空前絕後的。公元前 295年,秦在洛陽附近人敗韓魏聯軍,殲滅聯軍 24萬,所以,聯軍兵員總數肯定高於此數,而秦國也沒有作全國性動員。這樣認定長平之戰中趙軍兵力有 40 萬是合理的。
三、趙國國力能支援這樣龐大的軍隊嗎趙國有多少人口歷史並無記載。根據專家們研究,戰國總人口在 2000萬至 3000萬之間。在戰國七雄中,趙國人口少於楚、秦、齊,多於其餘三國,處於中游,若以七分之一的平均數計,趙國應約有400萬人吧。400萬人(含男女老幼)能支援 40力大軍長時間的前線作戰嗎?確實是個大疑問。
一種合理的解釋是在被"坑"的40萬人中有大量的上黨軍民。長平之戰是因爭奪上黨而引發的,長平也屬上黨地區。秦要佔上黨,上黨人向趙國跑,於是趙軍進駐上黨。這樣在和秦軍作戰時,上黨人就可能全民皆兵站在趙軍-邊,且因保衛
白己的家園而積極作戰。秦軍"坑"殺的降卒中上黨人可能佔相當大的比例。也就是說,趙國正規軍兵力實際上可能大大低於 40萬。
這有一旁證。當白起決定要"坑"殺降卒時說∶"上黨民不樂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可見白起的目的很清楚,要殺兩部分人,即"上黨民"及"趙卒",而目是盡殺之,即上黨全部人都在被殺之列。
當然這不是說真正的趙卒不多,趙國正規軍很可能有10多萬甚至20萬,甚至更多一些,這在戰國時期各國兵力中不算特別多。趙軍降卒全部被殺,必會引發趙國全國震動。把投降的上黨軍民也算在降卒之中,秦軍在長平之戰後殺戮40萬降卒的可能性確實是有的。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否定司馬開關幹殺降卒數量的記載。
如今青靜流淌在丹朱嶺下的丹水,就是當年的楊谷澗。因白起"坑"殺降卒血染楊谷而收名。從米山村往西,在谷口村還有一處骷髏廟遺蹟。這谷口村,舊稱"哭頭",三面是山,樣子像個山袋,當年白起就是利用這一地形,將這些尤辜的降卒一舉"坑"殺。村中有一上臺,相傳是秦將白起"坑"殺40萬趙軍降卒後,收集了無數頭顱修築而成的。到了唐代,唐玄宗為紀念那些被殺的無率士兵,在此修了一座骷髏廟。唐玄宗巡幸到這裡,悽然長嘆,曾把該谷改名為"省冤谷"。
據史記載,長平之戰不但使趙國一蹶不振,也讓秦國元氣大傷。大戰後,秦國花了20 多年才恢復元氣,重新向東方六國出擊。可見戰爭之慘烈、血腥,秦國如此,何況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