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們,幾乎都知曉楊修被曹操殺掉的前因後果。

楊修是個人才,是古代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類人物,其地位和職業與蔣介石身邊的陳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的主薄,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一位高階幕僚謀士,理應算得上一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備之,直到後來楊修又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度不滿和嫉恨。《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曹操如何處置楊修的:“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曹操在漢中戰事中,隨便找了個藉口罪名,誅殺楊修後,又厚葬之,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籍其親屬。曹操這位白臉奸雄,對殺人後又為其送葬的手段,向來運用的十分老道嫻熟,讓外人看不出半絲假公濟私、公報私仇的痕跡,讓局外人覺得殺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殺之,這番秀做得實在高明,頗似貓哭老鼠,此招比孔明揮淚斬馬謖還要陰上十倍。

楊修之死的詳細細節,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最為詳實生動,雖然是演義化了的小說,同樣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嚴肅軍紀,按律斬了楊修,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解除了百年之後的後顧之憂。在曹操眼中,為了日後曹家社稷江山千秋大業的穩固,殺一個楊修何足掛齒?其實,在曹操與楊修兩人的關係上,最直觀集中地體現展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與知識分子間的關係本質,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具有極重的疑懼心態,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狀態。有人曾形象地把這層關係,比喻為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骨子裡,封建統治者是鄙視家族外的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他們把自己當成皮,將知識分子當成毛,只要保證皮的完好存在,掉幾根毛即使脫掉一層毛,都無所謂,還會自然地不斷生出新毛來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依附在皇權這層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由此便演繹出層出不窮的人生悲劇來,歷史的長河無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陸游、韓愈、李斯——等無數文人精英們的雄心壯志。

楊修,作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摩、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準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準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殺楊修,當數古代知識分子遭受迫害打擊,最為典型的惡性冤案,楊修到了陰間仍會耿耿於懷,其冤魂不會輕易散去。掩卷思考,在下還是從這樁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幾大困惑與反思來:

一,楊修真的聰明絕頂嗎?在下認為,非也!楊修如果真的絕頂聰明,是位講究韜略涵養的高階白領謀士,對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猶豫心態,雖然瞭如指掌、洞悉見底,但應心知肚明,守口如瓶,絕對不會在同僚士卒中公開散佈,自己也不會做出些退兵前的準備動作來,此其一;作為曹操屬下多年的幕僚,對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兇殘的性格,應有足夠的準確的瞭解,顯然,楊修在這方面判斷完全失誤,他誤認為曹操根本不會因此取其項上人頭,才敢在軍中袒露直言曹操會退兵,讓士兵們收拾行禮,準備班師回朝,這種判斷失誤與炫耀欲,最終導致了殺身之禍,此其二。綜上所述,在下認為楊修並非絕頂聰明,而是喜歡炫耀顯示聰明的一種小聰明,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是大智若愚,是絕不會出現上述重大致命性失誤的。在這方面,楊修的修煉明顯的欠缺火候,居然為顯示炫耀自己的才華和預見的準確,而為此丟了自己的性命,你能說他聰明?其實這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好範例。喜歡炫耀、自負、自傲、輕狂、清高,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為普遍的陋習,為此而斷送了性命的又何止楊修一人?伴君如伴虎,這最為淺顯的古訓,楊修可能不會不知道吧。

二、楊修到底該不該殺之?倘若換個角度來思考,即從主帥曹操的角度來分析,就事論事,卻是必須該殺,而且殺無赦。作為三軍統帥的曹操,正為作戰失利而忙得焦頭爛額,在是否退兵上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形同如啃雞肋,棄之不捨,啃之無肉的兩難境地中,當其下達當夜口令時,遂口說出了“雞肋‘二字。楊修根據以往曹操行事習慣規律,推斷出曹操此番必定決心退兵後,他便開始在軍中散佈退兵言論、並私自命士兵收拾行囊,開始做撤退的準備。在三軍統帥尚未正式作出撤退命令之前,其手下幕僚卻事先散佈退兵資訊,並私下做退兵準備,此種極其重大的違反軍紀行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戰爭狀態中,都是絕對不能允許發生的,也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客觀上確實起到了渙散軍心、瓦解鬥志的負面作用,在處於戰爭狀態下,任何軍隊主帥都會對此不會姑息而心慈手軟,均會嚴加懲處!曹操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殺掉楊修,應屬秉公嚴肅軍紀,例行公事而已,倘若換了另外主帥馬操、李操、宋操,也會照殺不誤,楊修必死無疑,絕無半點生路!由此看來,楊修之死,並非冤枉,而是因其炫耀聰明、舉止輕狂,而咎由自取!

三、下屬如何在上司面前展示自己的學識才華?汲取楊修冤案的教訓,在下以為這裡面應該有個度,太過則引火燒身、招禍;太淺又不能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華,明珠暗投,不易為上司發現重用。當下屬的學識才華與上司相當,或明顯超過上司時,一但為上司發發現查覺,危險可能就要降臨到你的頭上了。像伯樂那樣惟才是舉、惟才是用的上司,的確有之,但畢竟鮮見,有些上司的心胸狹隘自私且妒忌,當其發現在下屬中出現才華與自己相當。甚至超過自己時,其內心一般都是處於戒備狀態,會把他視為對自己名譽地位權利構成潛在的競爭對手,因此,為了自己名利地位的穩固,許多上司在對下屬的提拔任用上,往往是喜歡寧用言聽計從、俯首帖耳的奴才庸才,而絕不會重用人才,如此方能彰顯出自己的領導才能與領導智慧來。若提拔了楊修式的人才上來,豈不形同引狼入室,每日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覺?看來,楊修當初若不被曹操殺掉,假若活到今天,在今天的局長、廠長、經理那裡也未必會受到歡迎,得到重用。在那些嫉賢妒能的上司手下工作,你若自認還算是個人才,準備在仕途或事業上拼搏奮鬥一番,有所作為的話,最好還是良禽另擇高枝明主,去尋找適宜自己生存發展的土壤,另圖發展空間始為上策。

四、是否應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敢於納諫、從善如流的明主畢竟太少,喜聽恭維讚頌之辭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點。楊修的被殺,顯然是由嘴巴引來的橫禍,其教訓是慘重的,其啟示是頗耐人尋味的。禍從口出,嘴巴竟會導致殺身之禍,在下從中讀出了古代智者所說“慎言”二字的沉重份量。在心胸狹隘、忌賢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頭,守住自己心靈的大門,關鍵時刻,沉默是金,也許是最好的護身符。不知對否?

楊修被殺,給後人們留下的重要啟示:在用人機制上,提拔選用人才?還是提拔庸才奴才?仍極具現實意義!

人才濟濟,國運昌盛的基礎,國家強盛的動力!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朝大將王玄策一人滅印度,真正的“一人滅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