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玄策一人滅印度?卻鮮有歷史記載?

“一人滅一國”這樣的故事情節往往只會出現在網路小說中的“龍傲天”主角身上。這些被作者厚愛的主角,彷彿開了上帝模式,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最終幹出驚天動地的壯舉。有意思的是,歷史中總有比小說還傳奇的故事,在中國的漫長曆史中,就有這樣一個“無敵”的“龍傲天”——王玄策,他幹出了一人滅印度的壯舉!

圖1 王玄策

出使不順

大唐貞觀年間,國力強盛,四周邦國競相排使節出使大唐,天竺國(今天印度北部)戒日王朝的國王戒日王也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使節訪問唐朝。作為回禮,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命令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出使天竺,從此王玄策就和印度結下了不解之緣。

圖2 公元647年的東亞地區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也就是前一次出使的四年之後,王玄策再次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擔任正使之位,在副使蔣師仁等30人的陪同下,第二次出使天竺。王玄策等人出使天竺的路線與當年玄奘法師的西行之路並不相同,玄奘法師那時是經過西域後,再向南,繞了一個大圈才到的天竺,而王玄策等人則是直接翻過青藏高原,途徑吐蕃國、泥婆羅國(今天的尼泊爾)到達天竺,路途近了不少。

唐太宗交待給王玄策的任務有三:一是出使天竺,當時戒日王統一了整個天竺,建立了戒日王朝,玄奘法師在此處學習佛法期間,曾得到戒日王的大力支援,戒日王此後也一直和大唐保持著密切聯絡。其二則是順路拜訪吐藩贊普松贊干布,同時代表皇帝看望慰問遠嫁此地的文成公主。

這已經不是王玄策第一次擔任使者出使印度了,儘管旅途勞頓,但一想到上次出使時戒日王的熱情款待,王玄策一行人無不對前路滿懷期待。

然而,在王玄策從長安出發後不久,戒日王便逝世了,戒日王朝陷入了混亂之中。戒日王的臣子阿羅那順(Arunashwa)趁機篡位,成為了天竺國王。這剛上位的阿羅那順也許是擔心大唐皇帝治他謀逆之罪,又或許只是利慾薰心想要獨吞大唐使團的財寶,總之這個愣頭青在得知王玄策一行來了之後,居然派兵伏擊,大唐使團奮力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正使王玄策、副使蔣師仁被俘,其餘人戰死,使團的財寶也被劫掠一空。

然後,阿羅那順這個愣頭青就犯了一個所有反派都會犯的錯誤,那就是不補刀。倖存下來的王玄策和蔣師仁兩人很快就從牢中逃跑了。

圖3 經過了幾天痛苦的俘虜生活,王玄策找了個機會逃跑了

通常作為使者,王玄策應該選擇原路返回,告知唐太宗印度發生了什麼,再作決斷。但王玄策是一個不記仇的人,因為他有仇當場就報了,從王玄策逃走的那一刻起,阿羅那順的一隻腳就已經踏入鬼門關了。

驚世之舉

王玄策和蔣師仁離開天竺,一路北上來到泥婆羅國(即尼泊爾),向泥婆羅國王借兵。原來,當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羅的尺尊公主,靠著這層拐彎抹角的關係,他借到了泥婆羅的七千軍隊,外加松贊干布派來的精銳吐蕃騎兵一千二,合計八千餘人。有了軍隊,內心底氣也足了許多,他帶著這不足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回到印度,向阿羅那順挑戰。

圖4 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尺尊公主(左)

阿羅那順雖然是篡位者,但那時的天竺國實力也不可小覷,據推測,在公元647年,也就是戒日王去世那年,整個天竺國的人口就有兩千餘萬人,雖然天竺國陷入內亂,但阿羅那順還是輕易湊出了數萬人的大軍來應對王玄策。

在茶博和羅城外,“唐軍”與天竺軍隊展開對決。王玄策、蔣師仁一舉擊潰了擁有大象部隊的阿羅那順,“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僥倖逃出戰場,他收拾殘兵再戰,再敗,又一次死傷千人,想去找東天竺求助,又被俘虜。但天竺軍隊仍不死心,他們在阿羅那順的王后的領導下,繼續負隅頑抗,又再度被擊敗,這次阿羅那順的老婆孩子一起被打包俘虜,天竺國其餘五百八十座城池立即投降。經此三戰三捷,天竺國亡。可嘆這阿羅那順在王玄策的重兵壓境之下,竟沒有勝過一次。

圖5 影視作品中的印度戰象

可王玄策並沒有結束自己勝利的馬蹄,他殺紅了眼調轉方向向東攻去。聽說你東天竺想幫助阿羅那順?那就一併滅了!東天竺國王尸鳩摩得知此事,連忙準備了諸多大禮向王玄策率領的“唐軍”謝罪,表示願意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作罷。此外,另一個天竺小國迦沒路國也獻寶謝罪,以示臣服。

在大仇得報之後,王玄策、蔣師仁帶著阿羅那順以及他老婆孩子等一大堆俘虜回到了長安,獻俘於闕下。唐太宗大喜,封賞了王玄策,授散朝大夫。

圖6 唐長安城

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太宗下》

這之後,王玄策又兩次出使天竺,這兩次就再也沒愣頭青敢劫大唐的使團了。四次出使天竺的王玄策對於天竺自然是爛熟於心,他也寫下了《中天竺國行記》來記載自己的所見所聞,可惜這本書已經失傳了,不然我們就能得到關於這場戰爭更為詳細的記載了。

圖7 《大唐天竺使出銘》

《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北部崖壁,文中記述了王玄策出使天竺的事蹟,但因為年代久遠,侵蝕嚴重,具體內容已經難以辨讀。

史書無名?

王玄策之勇讓人驚歎,然而各位讀者應該會抱怨我們對與這場戰爭講的太過簡單。他是如何憑藉這樣一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打敗數倍於自己的天竺軍隊的呢?但這也確實是無奈之舉,因為在正史史書中,王玄策甚至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傳記,他一人滅一國的壯舉也只用了寥寥數語就講完了,即便如此,在這些字裡行間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大唐男兒的豪邁雄風。

那麼既然王玄策如此厲害,不遠萬里以一己之力滅了印度還抓回了國王。如此人才、如此壯舉為何史書對此惜墨如金?

我想這大概就是大唐氣度吧,盛唐之時,天下無一國家可與之比肩,抓回一個蕞爾小國的夷酋,還真不入大唐人士之眼。儘管天竺國當時擁有兩千多萬人口,五百八十多座城池,而盛唐的人口大約也就五千多萬人。

王玄策此戰之後,天竺徹底陷入了分裂,分裂為五個大國和無數小國。北方的小國隨後就成為了吐蕃的附庸,從此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吐蕃逐漸崛起,成為了大唐帝國新的威脅。因此也有人認為王玄策一時衝動,沒做全盤考量,雖然揚了大唐國威,卻為他人做了嫁衣。這事兒要是換做一個歐洲人來,下一步肯定是建立殖民地,經濟政治奴役多年。這麼看來,王玄策還是太“厚道”了。

有趣的是,這場戰爭還間接導致了唐太宗的駕崩。原來在王玄策帶回的眾多俘虜中,不止是阿羅那順,還有一位“神棍”羅邇娑婆。此人自稱有二百歲,精通長生不老之術,而唐太宗在步入老年之後也對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唐太宗之死,便是由於吃了這位羅邇娑婆所調製的“仙丹”。

處俊諫曰:“……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邇娑寐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術,徵求靈草秘石,歷年而成。先帝服之,竟無異效,大漸之際,名醫莫知所為。……”——《舊唐書赫處俊傳》

圖8 唐太宗接見外國使者

秦皇漢武無不曾追求長生不老,但如今不都沒入黃土之中了,但唐太宗仍對此執迷不悟,對此就用“詩鬼”李賀的《苦晝短》來為他們結尾吧。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李賀《苦晝短》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九段線內的南海有著怎樣的歷史?至今依舊紛爭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