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話說那位太監一來到都察院,馬上擺出欽差的架子,大聲喝道:

“有聖旨申飭蔣式瑆,蔣式瑆跪下聽宣!”

蔣式瑆連忙跪下,王姓太監跺腳罵道:

“混賬王八蛋,不知抬舉,幹出這種亂子來。你們姓蔣的原都不是好人,出了蔣式瑆更壞,滾下去!”

蔣被罵得面無人色,磕頭起身。王姓太監罵夠了,揚長而去。

可憐蔣式瑆是一位清官,沒有多餘的錢來賄賂太監,所以只能結結實實地捱了這頓“混賬王八蛋”的辱罵。

清代皇帝下旨申斥某位官員,如果是京官,就由太監去傳旨叱責,被申斥的官員只能跪著捱罵。這份差事對於太監來說,實在是一份美差,因為官員想免去辱罵,只能花錢賄通太監,換來“免罵權”。

當時甚至還有很搞笑的“半罵”,如果花的錢是太監索要的一半,那麼太監就罵一半,免去一半。有位叫劉廷榮的翰林,因為某事要被申斥,他知道交四百兩銀子可免,但因窮只交了二百兩。太監收下二百兩銀,申斥時只罵了“混賬下去”,免去了“王八蛋滾”,算是對二百兩銀的報償這種罵法就是“半罵”。

清代太監還有另外一樣撈錢的手法,皇帝如果對某大臣有恩寵或者賞賜,那位大臣一定要磕頭謝恩,而且磕的頭必須很響,讓皇帝聽得清楚,這樣往往要把頭磕腫,大臣深以為苦。想免受此苦,可以重賄太監,太監早就將殿前各處的地磚探個清清楚楚,收了錢之後會告訴大臣,在那處地方磕頭可以磕得響,就像擂鼓一樣,頭又不怎麼痛。太監就靠這種免痛的竅門來索賄撈錢。

蔣式瑆是一名位剛正不阿的御史,敢於彈劾權貴,令人敬佩。其實御史這個官職,看上去好像沒什麼油水,既沒有公款過手,又沒有官職可賣,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要貪,也有辦法替自己尋找外快。同光年間的學者歐陽昱在所著的《見聞瑣錄·賣奏》裡就談到御史的“賣奏”:

“本朝祖制,不殺言官。御史可以風聞言事,雖劾人無實跡亦不加罪。惟受人賄囑上章謂之‘賣奏’,察出則必處斬。道鹹以前,未聞賣奏之事。近二十年漸聞。御史有賣奏者,謂自慶某始。數千金、數百金、數十金不等。”

御史有風聞言事的特權,也就是不需要有實證,僅憑一些傳言或小道訊息即可上奏彈劾,本來應靠此仗義執言,彈劾以權謀私的官員,結果卻變成權力尋租,把奏文變成了賣錢的商品。“賣奏”的價格之差,大概是視奏文徇私枉法的程度而定。“賣奏”在道鹹之前都沒有人敢做,到了晚清卻是大行其事,可見當時的官場腐敗已經到了何種程度。

晚清官場上交易頻繁,錢銀活躍,但那些官一來自詡是文化人,二來也怕讓政敵抓住把柄,言錢時總是遮遮掩掩,一些關於錢的隱語逐漸在官場上流行起來。某個實缺一年可以有幾“方”,某實缺一年可以有幾“撇頭”。“方”就是“萬”字加一筆,“撇頭”就是指千字頭上那一撇。例如:“我身上虧空一方四五,某老哥幫了我三百金,不然者就沒飯吃。”“多蒙某公照顧了一個差,內中有點子羨佘,填了七八撇頭陳欠,才得起身出京。”

關於數字方面的隱語,還包括以“四十賢人”代稱四十兩;以“秦關一座”代稱一百二十兩,典故出自“函谷關高一百二十丈”;以“毛詩一部”代稱三百兩,因為《詩經》裡邊三百零五首詩;以“孟津一渡”代稱八百兩,借八百諸侯渡孟津伐紂王的典故。另外還有用書畫一軸、二軸、三軸,梅花詩八韻、十韻、數十韻來代稱相應若干銀兩。

有位貝勒爺接到別人送來的寫有“千佛名經”四字的信封,不解其意,不知裡邊是什麼,拆開後見是足足千兩銀票,才知道是人送來的賄銀。在這裡“千佛名經”代表的就是一千兩銀,當然還有比一千兩更加高的,那就是“孟嘗三千客",用的是孟嘗君養食客三千的典故代表三千兩銀!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王近山遇襲,司機駕空車引開敵機,空襲後,王抱住司機雙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