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任何計劃,都得以進攻物件為前提

事情的目的有了,但做事方式可以變化。圍繞目的,可以從事情之外謀求解決方案。最高明的戰術,往往都是先尋找合適的進攻物件,特別是對手最虛弱的地方,然後集中優勢力量,以實擊虛。戰爭如此,商場如此,各種競爭也如此。

選擇打擊目標: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時候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丞相範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勸其改變進攻物件。秦國在西邊,齊國在東邊,中間夾著韓魏兩國,範睢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太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的土地。不如先與齊國結盟,以安齊國之心,防止齊國與韓國魏國結盟,然後攻打鄰國韓魏。

遠交近攻之策,有兩點好處,第一,先搞遠交,孤立近處的韓國和魏國,第二,再用近攻,不斷地蠶食鯨吞,逐步的擴大自己的邊界。隨著事態的進展,近處的敵人全被消滅,便可騰出手來對付遠敵。這是最佳化攻擊物件的高明選擇。

切換進攻物件: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就是典型的“從事外解決事內問題”的案例。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考慮到魏軍強大,如果直接去救邯鄲,只能和魏軍硬拼,勝負難料。於是從“救趙”這件事之外想辦法,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

對手找對了,行動才能開始

選擇虛弱之處:實者虛之,虛者實之

電影《戰上海》提供瞭如何選擇進攻物件以及對不同敵人採用不同方法的經典案例。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包圍了上海,盤踞在上海的國民黨30萬軍隊成了甕中之鱉。但他們不甘心滅亡,蔣介石命令京滬杭警備司令湯雲甫固守頑抗,準備與解放軍對抗到底。

我軍某部挺進到上海外圍之後,面對的是蔣介石嫡系部隊邵壯部和雜牌軍劉義部。在選擇攻擊物件的時候,我軍指揮人員做了精密的分析,如果先攻擊較弱的劉義部,表面上看是薄弱的,但邵壯部一定會來救援,兩股勢力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強勢。如果先攻擊邵壯部,劉義有私心,不會出來救援,反而邵壯部勢弱。加之敵人根本想不到我軍會避弱趨強,攻擊強大的邵壯部,所以準備不充分,防備鬆懈。

結果,我軍一鼓作氣,將炮火全部集中到邵壯部陣地,邵壯的軍隊損失慘重。剛愎自用的邵壯吃虧後還摸不清頭腦,質問劉義”為什麼共軍的炮彈都落在了我的頭上?“

根據上級的指示命令,我軍制訂了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全城市的周密作戰計劃。對邵壯這些頑固派,我軍的態度是“殲滅“,先將蔣介石嫡系部隊引誘出城,將其殲滅。對殘存的國民黨雜牌軍劉義部,我軍採取”逼降“策略。我軍一面對敵保持強大的軍事壓力,一面展開政治攻勢,劉義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終於同意率部投降。至此,上海得到解放。

從商場到戰場,最核心的戰術是先選擇進攻物件。物件選錯了,所有的方案都是白費力氣。

所謂避實擊虛,或者以實擊虛,都是從事情整體出發,站在事情之外分析各種力量,找到孤立的或者空虛的環節。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站在局外,找到破局點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慈禧患上一種怪病,世人卻說她“懷孕”了,為此她羞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