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言

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以後,蒙古人建立了元王朝(公元1279-1368年)。元朝統治中國八十多年,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都很厲害,發展至元末,終於爆發了農民大起義,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朱元璋原來也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但後來背叛了農民階級的利益,奪取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了統一的封建政權-明王朝(公元1368-1643年)。

明政權建立後,朱元璋沒收了元朝遺留下來的官田,並將蒙古、色目人等所佔有的土地和荒地都收歸政府所有。這樣既加強了中央的權力,同時又把土地賜給他的子孫、功臣,從而鞏固了統治集團的力量。

▲明太祖朱元璋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不斷兼併土地,於是皇莊、官莊和官僚地主的田莊又是大量出現,土地高度集中到統治者手裡。農民土地被掠奪,只得破產逃亡,因此造成明代中期所謂“流民”的嚴重社會問題。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在飢餓死亡的威脅下,只有起來反抗。於是又不斷爆發了新的農民起義。明代的農民起義,從英宗初年起不斷高漲。著名的如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農民和礦工結合,前後堅持了六年(公元1444-1450年),給福建、浙江、江西等省區的封建統治以嚴重打擊。

到了武宗統治時期(公元1506-1521年),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當時河北、四川、江西各地農民同時並起,其中如劉六、劉七領導的起義,曾兩次威脅京師,幾乎打垮了明朝的封建統治。萬曆(公元1573-1619年)中期以後,一直到明末,封建統治階級掠奪人民的土地越來越多,一些王親國戚往往佔有莊田千百頃,甚至萬頃以上。如萬曆時潞王有莊田四萬頃,福王朱常洵也有莊田二萬頃之多。而當時明朝政府剝削人民的田賦、徭役及各種苛捐雜稅,卻是越來越重。因此自萬曆以來,人民反封建的鬥爭更是不斷髮展,終於爆發了明末張獻忠、李自成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李自成帶領的起義軍

經過十多年的武裝鬥爭,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建立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封建王朝,最後農民大起義的風暴摧毀了。明代的農業生產,耕作技術和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都有所提高。如江、浙有些地區,每畝能收米三石多,亦有收到四、五石的。浙江,福建已有雙季稻,嶺南地區還有試種三季稻的。經濟作物棉花的種植有了很大推廣,桑和甘蔗也有增加,為紡織、製糖業提供了較多的原料。手工業方面,冶煉業的技術水平也有所提高。

一個礦爐能熔礦砂兩千多斤,一日夜出鐵六次。用農、副產品加工的手工業,紡織業最為發達。明中期以後,先進的紡織業特別集中在江南的蘇州、松江、杭州等地區,如松江成為棉織業中心,蘇州是絲織業中心。紡織工具如木棉攪車、木棉彈弓等都有很大改進;出產絲織品的,還有可以織成各種複雜花紋的提花機。除紡織業外,製糖、榨油、製茶及陶瓷業等都有所發展。

▲成熟的棉花

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商業城市也跟著繁榮,還出現一些帶有專業性的市鎮。如江西景德鎮以制瓷為中心,產品遠銷中外;廣東佛山則以冶鑄業著名,所謂“工擅爐冶之巧,四遠商販輻輳焉”,成為商人云集的手工業市集。至於江南紡織業發達的蘇、杭地區,手工業、商業的市鎮就更多了。如蘇州吳江縣,嘉靖時(公元1522-1566年)有四鎮十市,其中平望鎮明初還是個小地方,後來卻變成“千艘萬舸,遠近畢集”的大市鎮;松江的楓涇,有布店近百家之多。明代的對外貿易也較過去發達,絞羅錦緞和精美的瓷器,有的遠銷到日本、南洋和歐洲各國,在國際上有很高聲譽。

由於對外貿易的發達,故商稅也成為政府的大筆收入,也促進了某些港口城市的繁榮。同時海外華僑的商業也很活躍。明代工商業的發展,使貨幣經濟也起了一些變化。原來明初是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的,只能使用寶鈔和銅錢,正統元年(公元436年),將江南田賦改收白銀,稱為“金花銀”;後田賦折銀推廣到全國。由於田賦改徵銀兩,農村必須將部分產品拿到市場換取貨幣來交納租稅,因而也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而白銀作為貨幣使用也更加普遍了。明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是互相促進的,這都是廣大勞動人民透過參加生產實踐所得來的結果。

▲臺北故宮藏明代青花瓷

明末出現有一些總結工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如徐光啟編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都比較重要。特別是宋應星寫的這部書,他到過很多手工業生產的地方和農產品加工廠,進行了實地考察,所以比較正確認識到勞動群眾的作用。他在書的《序言》中說:“世有聰明博物者,稠人推焉。”即認為社會上之所以有一些聰明博物-有科學知識的人,是因為廣大勞動群眾推動的結果。他是透過實地觀察認識到這個道理的。除上面這些談工農業生產的著作外,還有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這是專門研究藥物的著作。

徐霞客寫的《徐霞客遊記》,在實地考察中談到一些地質上的問題。這些書到今天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明代後期,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僱工,主要集中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城鎮和地區。如萬曆時(公元1573-1619年),絲織業中心的蘇州,就有一群具有專門技術的緞工、紡工、車匠等,約有數千人之多。這些人有的有固定僱主,計日領取工資;沒有固定僱主的,就每天早晨聚集在一定的地方,等候僱請做臨時工,如緞工聚集在花橋,紡工在廣化寺橋,車匠在濂溪坊等。

▲徐霞客

他們“什百為群,延頸而望”,希望得到工作的機會,如果機房工作減少而無人僱請時,“此輩衣食無所矣”(《古今圖書整合·織工部》),即當天生活就成問題了。由此可見,這班技工,完全沒有生產資料,也無其他職業,只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而機房主則佔有織機,僱他們勞動。兩者的關係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明萬曆實錄》)。這是帶著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勞動關係。除紡織業外,那時在陶瓷業中心的景德鎮,民窯裡用的僱工也很多,“四方遠近,挾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趨之如鶩”(《景德鎮陶錄》)。

萬曆間,“鎮上傭工”,“每日不下數萬人”(《江西通志·物產》)。造紙業如江西的永豐、鉛山、上饒等縣槽房(紙廠)僱工,也是“日日為人傭役”(《江西通志·土產》),本身沒有任何生產資料。所有這些,都說明明代當時已有了資本主義萌芽。明代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一批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居民也逐漸形成一種力量。雖然當時所謂“市民”成員的本身,也有剝削者和勞動者的階級區分:如前者就有手工業作坊老闆、商業資產者等人;後者則以手工業作坊工人、手工業個體生產者、小商販、礦工、船伕等為主。這兩者在經濟地位上是不相同的。不過,在封建社會中,即使是上層市民的社會地位也是比較低下,他們沒有或者較少享有封建政治特權,因此,在反封建方面也有一定要求。

▲江西景德鎮

由於晚明封建統治的極端腐朽,到處派出所謂礦監稅使,搶掠人民財產,結果弄到“貧富盡傾,農商皆困”,“三家之村雞犬悉盡,五都之市絲粟皆空”;還隨便捕人殺人,因而激起多次“民變”,如武昌人民反陳奉的鬥爭,蘇州紡織工人反抗稅監孫隆,景德鎮陶瓷工人反對礦監稅使潘相的鬥爭,就是著名的例子。這是資本主義萌芽以後,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階級鬥爭中出現的新特點。

結語

明代廣大農民的反封建鬥爭和晚明時爆發的市民運動,有力地打擊了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推動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但是反動的封建政權是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的,它還要作垂死的掙扎,因此,明代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比過去的朝代更加強了。

2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秦賦》的結局如何?從歷史的角度看,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