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大臣,以趙普最為有名,北宋王朝最初的許多措施,都由趙普協助太祖辦成,二人的私人關係也非同一般。
趙普的畫像
但趙普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與人爭辯,有時連宋太祖也說不過他。但在王夫之看來,能言善辯並不是好的才能,而是人們用來為錯誤辯護的手段,所以他認為高明的君主應該把這種能言善辯識破,並隨時點出其中的無理之處,這樣才能不讓人們的能言善辯掩蓋種種錯誤。
為此,王夫之說:
善於用言辭來爭辯,以此反駁別人,但不能讓人真正折服。如果用道理來衡量,根據形勢來量度,直接用他反駁我的理由來詰問他,就不難使他理屈。那種善於辯解的人,難道他的說法真是確鑿無疑的嗎?這是需要仔細辨析的。
有人有著不可說出的隱情,提出難題來誘導別人,他又有善辨的口才,以此助成他的錯誤說法,於是人們就說不過他。
只有高明的君主能周詳地知曉得失禍福的根源,用無私之心照察人心的全部真偽,那麼,用不著詰問他,他的巧辯也會理屈詞盡。
太祖的大將曹翰,向太祖獻上奪取幽州的策略,太祖找趙普商議此事。
曹翰,原為周世宗的大將,在宋朝初年,參與平定南唐、滅北漢、攻契丹,多有戰功。
趙普說:
曹翰能奪取幽州,誰能守住幽州呢?
太祖說:
就讓曹翰守幽州。
趙普說:
曹翰死了,還有誰能守幽州?
於是太祖無辭以答。
但這樣的難題,真是現實中的問題嗎?太祖無辭以答,是一時想不出合適的人選,這不等於到時候真的無人可以守幽州。當下的問題是怎樣攻取幽州,不是將來如何守住幽州。趙普實際上是偷換了概念,來使太祖當下的決策無法實施。
王夫之又說:有的人思考問題比較長遠,但也只是當時所知道的事情而已。西漢的呂后問漢高祖:誰是能保住漢家社稷的大臣?高祖說了幾個人,但呂后一再追問,之後還有誰可以勝任?
到了最後,高祖只能說:
到那裡就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了。
人們考慮一個問題,只就當前所知的情況來思考,如選拔大臣,只能考慮這個人的能力與品德怎樣,能不能勝任當前的任務,還要考慮挑選人材的方法是否得當,委任人材是否出於誠心,再注意駕馭人材要有禮節,等等情況就夠了,至於一百年以後的人選,誰也不能在一百年前就都設想好。漢高祖當時是這樣,宋太祖當時也是這樣。
攻與守幽州的問題,曹翰是合適的人選,他這時還年富力強,根本沒有必要考慮他死後的繼任人選。如果這樣來思考問題,那在當時就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因為誰也不可能知道幾十年後都有什麼樣的人材可用。
王夫之認為,趙普這樣為難宋太祖,其惡果就是認為將來的子孫中不會出現傑出人材,因而當下就不去收復失地,豈不是甘心把中國的領土送給敵人而毫不作為嗎?
所以,趙普這種善於用言辭來與太祖爭辯問題,是對宋王朝最大的破壞,從王夫之的立場上看,更是對整個中國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的嚴重破壞。
王夫之認為,對付能言善辯的人,要用正道來衡量和駁斥這種人的無理說法,從而擊破這種善辯,使之理屈。同時,還要有細密的思考,從這種論辯中找出其中的矛盾與不合理之處,這樣才能使靠善辯來刁難別人的人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