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期文章 2856字 閱讀5 分鐘
幾年前看馬未都在節目中這樣評價中國帝王,他說中國的帝王第一梯隊的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第二梯隊的有漢文帝、唐玄宗、宋仁宗、朱元璋、康熙。
筆者是贊同這種說法的,我想大多數的中國人也是贊同的。但是在西方人眼中並不是這樣的,他們覺得有一個帝王的功績很大,甚至超越了第二梯隊了帝王,這個人就是隋文帝楊堅。
美國有個學者叫邁克爾·哈特,他寫過一本書《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中國有兩個帝王上榜,一是秦始皇,一是隋文帝。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對隋文帝的評價也非常高。為什麼中西方對這個皇帝存在那麼大的分歧呢,我們先說一下隋文帝到底有哪些功績。
1. 統一中國,多民族融合。
統一中國,多民族融合。這說的是兩方面。統一中國是指土地上的,這本身就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功績,是繼秦始皇之後的第一人。從永嘉之亂開始,中國開始進入大分裂時期,形成了南北朝對峙,這中間兩百餘年的動亂,使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發兵平定南方的陳朝,使中國再次統一,結束了戰亂,人民得意休養生息,過上幸福的生活。不再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其意義重大,對歷史,對人民,都是不言而喻的。
多民族融合是指民族文化方面,我們現在中國有56個民族,可以稱為多民族融合國家,但是在隋之前,這樣的局面是無法想象的,漢人對夷狄是非常排斥的。
秦始皇雖然統一了中國,但是他統一的是華夏民族,是同根根源同族的,而隋文帝統一的中國是多民族的,這和秦始皇的統一稍有區別。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先分三國,後又歸晉。之後便是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政權紛紛進入中原,造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隋文帝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統一的中國。因此他統一後的中國是帶有多民族特色的。這種局面的形成比單純的漢族政權更有進步意義。
筆者小時候上學還一直學‘五胡亂華’,聽說現在宣傳‘五胡入華’,將胡人看成是中國的一部分,取消了衛青霍去病的民族英雄稱號,這其實是對多民族融合的一種進步的認識。
2. 創立影響千年的科舉制度
在隋文帝以前,當官的權利都被貴族階級壟斷,普通百姓想進入帝國高層是難上加難,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
隋文帝建隋之後,開始改革選官制度,他命令各州的長官推舉人才到中央來考試,然後授予官職。這就是科舉的最初框架。
隋朝的科舉是不完善的,一開始有名額限制,各州長官只有3個名額,而且考試的科目也比較簡單。儘管如此,他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唐承隋制,科舉開始走上正軌,考試科目變的繁多,人數也越來越多。在武周時期,武則天還創立了武舉,為國家選拔武將。
但是唐朝的科舉也有個弊端,很多考中的考生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整個社會還是由精英階層把控,貧民出身且透過考試進入朝廷當高官的,整體比例並不高。
宋朝的科舉相對是比較完善的,他改變了唐朝‘貧民難入宰職’的狀況,在宋朝,貧民階層的子弟進入帝國高層的比比皆是,如范仲淹、歐陽修等。
整個宋朝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只要你肯努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可以實現的。為提倡國家讀書之風,宋真宗還寫過一首詩勉勵學子: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牛馬多如簇。
宋朝的科舉不僅在人數上和質量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同時它考試的科目非常的先進,按照我們現在觀念來理解,宋朝已經開始分文理科了。
在宋朝,並不只是考經史子集這種常規文章,還有專門考《律學》,為國家培養法律人才。還考《醫學》,為國家培養醫學人才。種類繁多,讀書之盛,規模之大,都為歷朝歷代之最。
到了明朝,科如故,但是朱元璋為了刁難讀書人,實行了八股文。由於題型限制,所以明朝的文化成就相對於唐宋,則遠遠不如了。再也沒有出現唐詩宋詞的盛況。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中華文化之盛造極於趙宋。
從隋文帝創立科舉到清朝滅亡,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影響了一千多年中國的歷史,功績不可謂不大。雖然一開始還不完善,但創立之功是不可磨滅的。
3. 創立影響千年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非常高效的政治制度,對後世影響也極為深遠,從創立伊始到清朝滅亡,它都一直存在,也是一套影響千年的制度。
三省六部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多次的修改,但是總體的職能和分類並沒有多少變化。
在隋朝時期,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三省長官都是宰職。在尚書省下設六部。到了唐朝,六部依然存在,三省改成了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隨同改變的還有宰相制度。
唐朝的宰相制度在各個時期都不一樣,但總體來說和隋朝一樣,是集體宰相制度。到了宋朝,又將宰相權利分開,以樞密院分軍事權利,以三司分財政權利,宰相只保留行政權。
到了明朝,宰相制度被取消,形成了內閣制度。到了清朝,形成了軍機處制度。這些制度縱使改變,但是三省六部的框架依然還在,政府的職能並沒多大的改變,只是各朝代對相權進行了重新分配。
這項制度從隋朝沿用到清朝,雖然朝代一直在換,但每個朝代都有隋朝的影子,這是三省六部制的功勞。
4. 開皇律的修訂
每個朝代都有法律,為什麼《開皇律》那麼重要,因為開皇律是一個藍本,後來者都在其基礎上不斷的修改和進步,它的奠基之功不可忽視。
因為隋朝很短,所以留下的精華都被唐朝吸取了過去。唐朝的輝煌是站在隋朝的肩膀上的,因此唐朝才能看的更遠,做的更好。
唐朝建立之初的《武德律》,太宗時期的《貞觀律》,高宗時期的《永徽律》,以及玄宗時期的《大唐六典》,無不是以《開皇律》為藍本進行的。一代接著一代,無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修改。
即使在宋、明、清,依然還能夠看到《開皇律》影子。
5. 開皇之治以及東亞新秩序
就個人成就而言,隋文帝也有過人之處。在南北朝時期,整個東亞的秩序由突厥人控制,隋文帝建隋以後,開始對突厥實施打擊,嚴重削弱了突厥的力量,迫使他們向隋朝稱臣。
隋文帝為人比較節儉,在他任內政治清明,並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總結
按說隋文帝有如此成就,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應該很高才對,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中國人對隋文帝的理解,和西方人對隋文帝的理解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筆者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價值觀上的不同。
在中國人的眼中,好皇帝首先應該是能打的皇帝,打下的土地越多越好,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無一不是以武力成就名聲。打下的國土面積越大,名聲就越大。然而西方人好像不這樣看,他們覺得一項影響千年的制度,遠遠要比打下一些國土重要的多,這就是他們抬高隋文帝的原因。
為什麼邁克爾·哈特認為秦始皇和隋文帝,比漢武帝和李世民影響力更大呢,因為秦始皇打破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這是影響千年的重大變革。隋文帝的科舉和三省六部制度,也都是影響千年的重大發明。這些歷史深處的影響,是漢武帝和唐太宗所沒有的。
另外,我們中國人看事物都是獨立的,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隋文帝晚年昏庸,為他個人形象減分不少,所以我們對他也沒有好印象。而西方人則認為一個人既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壞人。他的功績我們肯定,他的昏庸我們摒棄。因此在評價上,不能混為一談。
以上兩點可能就是意見分歧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