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張騫通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以來,瓦罕走廊就位於絲綢之路上,是中國同中亞和南亞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
東晉僧人法顯,大唐的唐僧都是經瓦罕走廊去“西天”求法,在法顯大師的書中這樣描寫瓦罕走廊:“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什麼意思,就是天上飛鳥都沒有,地上也沒有動物,四面茫茫沒法辨別方向,只能靠太陽辨別方向。以白骨為路標。可見瓦罕走廊的地理條件的惡劣,但是這樣一個通道是從阿富汗伸出來,接觸到了中國,硬生生的將印度次大陸與中亞隔開,這是如何形成的呢?
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整個瓦罕走廊東西長約400公里,其中在我國境內約100公里,阿富汗境內300公里,最長處約75公里,最窄處僅有15公里,阿富汗與我國接壤的邊界線僅92公里長。
瓦罕走廊的歷史變遷:原屬中國:
瓦罕走廊所在的帕米爾地區原本是我國領土,唐朝設立“蔥嶺守捉”,管轄整個新疆西部地區,包括帕米爾地區。公元747年,唐朝為了爭奪西域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發兵消滅了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一帶),但是由於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西域擴張政策被迫收縮,自此漢人勢力退出了西域。
清朝乾隆時期,徹底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亂,確立了在西域的統治,並將西域取名新疆。在新疆以及帕米爾地區都設立了正式的流官,派遣軍隊駐守,確立了對帕米爾地區的統治權。但是好景不長,沙俄自歐洲不斷向東擴張,由於《尼布楚條約》的簽訂,使之在東方的擴張受挫,於是轉頭向南擴張。
沙俄侵略:
1860年俄國在與清朝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後,便開始在新疆邊境尋釁施壓,逼迫清朝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我國西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與此同時沙俄對中亞的三個汗國開始侵略(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
為了走向印度洋,獲取暖水港,也為了進一步逼近英屬印度殖民地,1884年,俄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條約規定:從烏孜別裡山口起,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往南,而中間形成一塊頂角為45度的三角形地區包括瓦罕走廊,為“待議區”。但是這些怎麼能讓沙俄滿足,不久就撕毀了協議,1891年,一支俄國軍隊侵入待議區的葉什勒池,劫奪了豎立在那裡的乾隆紀功碑,意圖毀滅這片土地屬於中國的證據,第二年又侵佔了東薩雷闊勒嶺以西的我國領土。這時日本在東部沿海又屢生事端,隨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朝更是無力應對沙俄在西北的侵略,只得同意維持現狀。這樣,瓦罕走廊以北的帕米爾地區就完全被沙俄佔領,南亞次大陸就在俄國的眼前了。
英俄瓜分:
在沙俄南下的同時,英國也沒有閒著,英國在1838年發動了第一次阿富汗戰爭,但是在阿富汗人民的抵抗中英國損失慘重被迫撤離。不甘心的英國在1879年又進行了第二次侵阿戰爭,這次雖然前期英軍取得了勝利,但是由於阿富汗人民覺得同英國簽訂的《甘達馬克條約》太過屈辱。不僅將外交權讓渡給英國,每年交給英國6萬英鎊的年金,還割讓包括開伯爾山口在內的緊鄰印度的地區給英國。於是阿富汗人民起義反抗,在反抗的鬥爭中,英國不得不在1881年4月,英國放棄了侵佔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但是阿富汗的外交仍受英國控制。
英俄兩國見清朝的衰弱,受困於東部沿海地區,已經不可能出兵色勒庫爾山脈以西的帕米爾地區了,於是在1895年3月英俄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瓜分了屬於中國的帕米爾地區,協議確定了薩雷庫裡湖東端至中國邊境一線的分界線。為了減少英俄的摩擦,建立了一個緩衝區,規定位於興都庫什山脈和新界線之間的部分為阿富汗的領土,這樣就形成了如今的瓦罕走廊通道。
英俄瓜分帕米爾之時,清政府受困於甲午中日戰爭,雖然對此不滿,但是除了抗議別無他法。由於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隨後帝國主義列強又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更是無力顧及邊疆領土。
其實當時的阿富汗國王並不想收下這條瓦罕走廊,因為阿富汗的國內矛盾已經很讓他煩心了,一旦收下就成了英俄兩國的夾心餅乾,就會成為英俄的緩衝地帶,更不好受,而且說不定還會得罪東方的鄰國。於是英國好言相勸,又送給阿富汗國王185萬盧比的錢財,才讓阿富汗收下這條瓦罕走廊。
結語:如今在瓦罕走廊內的居民主要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吉爾吉斯人和塔吉克人,過著遊牧的生活,雖然阿富汗國內戰火不斷動盪不安,但是由於瓦罕走廊由於氣候太過惡劣,相對來說反而成為了阿富汗境內一片安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