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古代,為何以少勝多的戰爭才是常態?是因為人多容易上頭嗎?
淝水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等耳熟能詳的戰役,經常能吸引大家的目光,為何這些戰役能吸引大家?很簡單,一是因為這些戰爭對整場戰役能造成很大的影響,二是因為這些戰爭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等等,充滿了戲劇性,人的天性如此。
但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真的少嗎?其實並不然,反而這種戰役才是歷史記載中的常態。那在古代,沒有熱武器的情況下,戰爭走向的決定因素還是人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在清朝有個做資料統計的學者趙翼,閒的無聊的時候,就把古代的戰爭資料拉出來對比了一下,還寫了一本叫做《陔餘叢考》的書。在這本書中,我們驚奇的發現,以多勝少的戰役,屈指可數,反而以少勝多才是常態。難不成真應了那句話:人數多一萬,智商降一半?
而歷史上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的漢高祖劉邦的事蹟了。劉邦當時還沒有坐上皇帝位置,項羽是他的大敵,為了解決這個禍患,劉邦這人想出了一個損招,他要搞偷襲!
劉邦叫上五路諸侯一起去偷襲項羽的老巢,總共集結了56萬人,然後在彭城被項羽的三萬人吊著錘,劉邦都被打的懷疑人生,這項羽是不是拿錯劇本了。
還有就是在漢景帝時期,吳楚七國想推翻大漢,找回場子,八十萬人雄心壯志的出發了,但是周亞夫一個名將用了三個月就把這群人打的是服服帖帖。
不過要說哪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比較多,三國絕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叫上名字的戰役,基本上全是以少勝多。
可見在古代戰爭中,人多不一定就能贏。
所以趙翼同學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同志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古來用兵,往往兵多者敗。
首先通訊裝置不發達,交流基本全靠吼,士兵太多,命令不能第一時間就傳到每一個士兵的耳朵中,指揮起來不方便。要不然怎麼說打仗的時候,古代的通訊兵是最累的,跑斷腿還不是常有的事情。
不管是國內如此,國外也是如此,就比如征服者亞歷山大東征的這段歷史中,四萬人的隊伍犧牲了2400人就將波斯的百萬大軍擊潰,能取得這樣的勝利,多虧了那幾個因勞累過度而死亡的通訊兵。
其次,還真的是因為,人數多一萬,智商少一半。
人多了就容易幹啥?上頭啊,既然有這麼大的優勢,還想什麼陰謀詭計,直接大軍壓境,以煌煌天威,直接就將對手打倒在地,這多舒服啊,還帶什麼腦子!
但是殘酷的事實告訴大家,打仗一旦上頭,往往就會大禍臨頭,赤壁之戰中的曹操大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老司機翻車了。
但是按照中國兵家聖典《孫子兵法》中講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人多打人少,這麼大的優勢怎麼能輸呢?這不科學啊?
其實也能解釋,比如將領的問題,一個好的將領,對於軍隊幫助是非常大的,還有因為環境,後勤供應等因素,都是影響到一場戰役的勝敗。
除此之外,史書之所以記載大量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多打人少,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難不成用十倍的人數將對手擊敗,還要給被人說自己打的有多辛苦嗎?這不是在鬧笑話嗎。基本上這些戰役都是一筆帶過的,除非造成的影響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