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以往有的軍事著作,在描述我軍重大勝利時,容易出現過度誇大我軍、過度抹黑敵人,進而將戰役簡單化、片面化的問題。粟裕大將晚年回憶孟良崮戰役,就曾指出這種不好的傾向,特別是有人簡單地把張良甫74師被殲滅,歸因於敵人孤軍冒進,這不免背離了歷史的真相。

一、謬種流傳的“74師孤軍冒進說”

孟良崮戰役,給世人的印象大概是,國民黨軍整編74師,驕狂自大孤軍冒進,脫離其主力兵團,這才被分割包圍而殲滅。

這其實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張靈甫是職業軍人,與粟裕是多年老對手,粟裕黃橋抗戰、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二戰漣水,其展現出的神鬼莫測的戰略戰役水平,令國軍將領感受頗深,張靈甫並非不知道。他決不會再犯孤軍冒進的錯誤,送上門給粟裕打。

特別是宿北、魯南戰役,粟裕習慣於分割殲滅戰術,奉行先打弱後打強、先打孤立分散之敵後打集中行動之敵的戰術原則,可以說,國軍將領都熟知於胸。

萊蕪戰役對國軍的震動尤其大,粟裕能在國民黨軍南北夾擊之中,抓住機會,一舉殲滅李仙洲部,出乎國軍意料。

事後國軍檢討萊蕪戰役,認為指揮失誤是最大的問題,並總結出三條教訓:

第一,不能被共軍來回調動。

第二,不宜孤軍冒進。

第三,兵力不可過於分散,特別是較弱的軍師級單位。

這些教訓,可以說都非常中肯,切中了粟裕戰術思想的關鍵點。在孟良崮戰役打響之前,國軍各部的行動,都非常注意這幾點。

比如說防止被共軍調動,連一貫打敗仗的湯恩伯,都學聰明瞭。

湯恩伯兵團向沂蒙山區華野的根據地進犯,為創造運動戰殲敵的戰機,粟裕派出三個縱隊南下隴海路東段,攻湯恩伯側後。

三個縱隊的兵力非同小可,將近十萬人,足以在蘇北地區鬧個底朝天。

但湯恩伯不為所動,判斷粟裕不可能棄核心根據地於不顧,不僅不派兵回援,反而命令下屬各部密集靠攏,加速向蒙陰推進。

湯恩伯能窺破粟裕的意圖,足夠驕傲一生了。

湯兵團下屬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整編28師(師長李良榮)、整編48師(師長張光瑋)、整編57師(師長段霖茂)、整編65師(師長李振)、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以及7軍(軍長鍾紀)等8個整編師(軍),總兵力達20餘萬,一直保持密集陣形。

湯恩伯自稱,如此龐大的兵團密集推進,就算被陳粟包圍,他也啃不動我。

湯恩伯說的確實不假。

他手下的8個軍(師),互相之間只有一天到兩天的行程,就算哪支部隊出了意外,互相救應也來得及。

不光湯恩伯這麼說,我軍也是這樣的判斷。

整74師進攻至孟良崮一線時,右翼是83師、7軍和48師,左翼是25師。其中83師和25師這兩個齊裝滿員的主力師的主要任務,就是配合74師一同進攻坦埠(華野指揮部所在地),這兩個師與74師只有十幾里路。

十幾里路是什麼概念?一個衝鋒就能打過來了。

所以,從4月下旬到5月上旬,粟裕基本上對湯恩伯集團無計可施,只能在敵人重兵夾縫中,幹掉守備泰安的弱旅整72師。

所以說,張靈甫74師孤軍冒進被圍殲,並不符合當時的情況。

一廂情願地認為我華野部隊守株待兔、74師自投羅網,既低估了國軍將領的智商,也是對粟裕高超指揮水平的侮辱。

二、蔣介石的佈局有無問題?

那麼74師為什麼還是被緊緊咬住,被粟裕虎口拔牙了呢?是不是蔣介石的整體戰略佈局上有問題了?

1947年年初,蔣介石將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在山東戰場投入45萬多人,其中25.5萬人作為機動進攻兵力,尋求與華野主力20萬人決戰;另以20萬人駐守濟南、徐州和魯西南,擔負戰略策應與圍堵任務。

主攻兵力中,調集國軍五大主力中的三個(整25師、74師、第5軍),組成三個強大兵團,在120華里的陣線上,組成一字長蛇陣,妄圖把華野從沂蒙山區驅趕出來,或者全部消滅,或者趕到黃河以北。

這一佈局並無大的問題。

在戰爭指導上,蔣介石也尤其強調要吸取萊蕪戰役教訓,給前線部隊定下戰爭原則為“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避免突出”。可以說,這個戰役認知,也十分契合粟裕的指揮特點。

具體兵力佈勢不再細說,只評說一下蔣介石戰略的幾大特點:

1.不再以攻城略地為主要目標。

2.極力避免被陳粟調動。

3.尋求主力級別的決戰,而非小規模戰鬥。

故而,泰安戰役72師被圍攻,師長楊文泉苦苦求救,周圍百里以內國軍重兵雲集,卻無人前來救應,距離72師最近的75師、85師,都只有一天的行程,全都無動於衷。

楊文泉被俘後,一方面稱讚華野動作快、膽子大、炮兵戰術好,另一方面大罵國軍寧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痼疾。

國軍各派系軍隊互不救援的問題暴露明顯,但客觀上也減少了被華野扯散兵力佈勢、分割殲滅的風險。

戰略、戰術方面都沒有太大問題。74師覆滅的原因,其實還在於粟裕將軍超世絕倫的指揮天才,以及華野部隊驚人的戰鬥力。

三、粟裕“耍龍燈”耍得部隊牢騷滿腹

耍龍燈,是陳毅粟裕對調動敵人戰術的形象比喻。

簡單說,就是來回跑,鍥而不捨地調動敵人。

先是進攻郯城,企圖調動敵人,國軍只是跟著跑,只要華野一擺出樣子真打,國軍立即收縮部隊。

無奈轉攻寧陽、新泰,國軍又是緊跟不捨,一旦發現華野有圍敵打援的企圖,便停止增援,等待各部集合後再進攻。

於是出現了泰安被圍,華野10餘萬人和國軍10餘萬人靜坐不動的奇觀,雙方都在等待時機,都在找對方的漏洞。

調敵人增援要點不行,粟裕就主動向湯恩伯主力部隊進攻,企圖擾亂湯恩伯兵團的陣型,湯恩伯自感尚未準備好,迅速收縮至臨蒙公路沿線,召喚各軍、師集結。

粟裕連續實施了五次調動敵人的計劃,但因國軍非常謹慎,都沒有創造出分割殲滅敵人一部的機會。

華野內部一度產生很大怨言和非議。

戰士們編順口溜,“陳司令電報嗒嗒嗒,戰士們腳板啪啪啪”。報怨光走冤枉路,不打仗,肚子裡憋著一大股火。

縱隊領導層面也有怨言,埋怨只跑路不打仗,明明可以找機會打掉敵人一個旅、一個團甚至一個師,像泰安戰役那樣,不也是實惠。

哪怕怨言再多,粟裕始終堅持自己的判斷。不是不能打,而是時機不成熟。貪吃國軍一個旅一個團,便宜不大,卻會被敵軍主力咬住。蔣介石現在最希望的就是打成主力決戰,在總實力天平上,華野並不佔優勢。

所以只能一再忍耐,耐心尋找戰機。

中央與粟裕不謀而合。

毛澤東致電陳粟,不要急躁,要等待機會,要耐心,要掌握最大的兵力,勿輕易分兵。

在此指導下,粟裕甚至叫停了準備在平邑地區牽制敵人的六縱的行動,令他們隱蔽待機,必要時可作為奇兵使用。

跑不是白跑的,辛苦總有回報。

一個多月時間裡,國軍被迫跟著華野來回調動,跑了一千多里路。國軍各部愈加疲憊且不說,從戰略層面,一貫耐不住性子的國民黨軍高層,終於對華野的真實狀況產生誤判。

陳誠、顧祝同都認為,陳粟部隊連戰不利,已經疲憊過甚,不堪再戰,現已向魯中、魯西北退卻跡象,而且偵察到共軍在運河有修橋舉動,大概是要北渡黃河,國軍已經具備放膽前進、消滅陳粟於沂蒙山區的條件。

南京國民黨官媒放出通訊,言稱陳粟喪膽,國軍數十萬大軍“雄師北指,氣吞沂蒙”。蔣介石大為振奮,連續電令顧祝同、湯恩伯等人,限5月上旬消滅陳粟主力。

四、一個俘虜誘發戰局拐點

5月10日,顧祝同命令歐震、湯恩伯、王敬久三個兵團25萬餘人,分別向莒縣、沂水、悅莊、淄博一線推進。

湯恩伯自命蔣介石得意門生,不待歐、王兩部協同前進,率其部隊先行發起攻擊,戰前蔣介石交待的穩紮穩打,改為穩紮猛打。這樣一來,國軍各部由於進展速度不一,原本非常密集的陣型,開始出現前後不一的情況。湯恩伯兵團最右翼第7軍和整48師已經露出頭來。

粟裕忍耐了一個月,終於等來了機會,縱然國軍各部依然保持左右呼應的態勢,粟裕也明顯感到,機會來了。

陳毅粟裕迅速命令各部向東運動,與第7軍和整48師交火,準備殲滅該敵於沂水地區。

戰鬥正在進行中,華野情報處突然向粟裕報告,抓獲一名國軍,發現其隨身攜帶的命令。粟裕看到電報後,發現大事不妙。

原來湯恩伯命令,以整74師為主力,整25師、整83師協同,進攻華野指揮部所在地坦埠。為防華野鑽空子跑出去或是分割殲滅,又令25師黃百韜保護張靈甫師左翼,83師李天霞保護張靈甫右翼。為確保這三個主力師的兩翼安全,又令整65師保護25師左翼,第7軍和48師保護83師的右翼。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計劃周密的進攻計劃。

湯恩伯擺出了一副棄車攻帥的架勢,寧可丟掉7軍、48師,也要以主力擊破華野指揮部所在地,企圖一舉搗毀陳粟的神經中樞,陷華野二十萬大軍於混亂之境地。

這一情況,粟裕戰前也有所預料,但絕沒想到湯恩伯居然這麼大膽,這麼瘋狂。這個俘虜,來得真是太及時,給粟裕留出了寶貴的調整部署的時間。

粟裕經過觀察,發現唯一可以反制敵人的機會,就在於敵人陣型中央的頭等主力整74師。

該師與25、83師雖然距離不遠,但彼此之間似有脫節之跡象。粟裕遂提出以中央突破對中央突破的戰術,趁敵人主力尚未完全圍上來之際,打掉其核心部隊,進而破解全域性。

我們以後見之明,不難說一句,這就是打一個時間差,以優勢兵力合圍敵人一部。

可是粟裕當時肩上擔負的是華野二十萬大軍的命運,往戰略層面講,是整個山東戰場的命運。一旦打不好,如張靈甫所說,讓敵人中心開花,那就全崩盤了。

粟裕面對這一稍縱即逝的戰機,毅然改變既定計劃,改打整74師。

具體的計劃是,一、四、八、九共4個縱隊,就近向坦埠靠近,迅速割斷74師與左右兩翼的聯絡。四個縱隊都在坦埠附近,聞令立動,將張靈甫前面和左右兩面堵住,將其困於孟良崮。同時,隱伏於魯南的六縱迅速北上,封住張靈甫唯一的退路垛莊。

5個縱隊對張靈甫一個整編師,將近5:1。粟裕拿出華野一半力量對付敵人一個整編師,這在戰術是對敵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張靈甫作為一個軍人,能夠享受到的最後的尊榮。

外圍則佈置了4個縱隊,拼死阻擊整25師和整83師的援救。

過程已無須細說。

5個縱隊不惜一切代價猛攻,4個縱隊在外圍不惜一切代價死擋。

張靈甫喊破嗓子無人來救,斃命孟良崮。整25、83兩師,距離孟良崮陣地僅5公里,槍炮聲相聞,就是攻不過華野阻援陣地。

華野憑什麼贏?

雙方都沒有犯錯,拼到最後,就看誰的眼光更準,誰的指揮排程更靈活,誰的力量運用更恰當。

粟裕在其著作《粟裕戰爭回憶錄》中有過這樣一段話:

“在這裡我想指出,在後來的若干材料中,把我軍捕捉孟良崮戰機,說成是敵整編第74師孤軍冒進,送上門來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戰場實際的,既沒有反映敵軍的作戰企圖和動向,也沒有反映我軍的預見和戰役決策。由於敵人擬對我實施中央突破,敵第74師的態勢勢必稍形突出,但在戰役發起前敵兩翼部隊距74師僅四至六公里。上述說法,可能是由於不瞭解我們創造和捕捉戰機的過程的緣故,從我軍通常採用的傳統戰法出發來臆想戰場情況,這未免是削足適履,而且也把敵人想得過於愚蠢。”

不抹黑敵人,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歐洲王子亡國後,逃往美洲避難,卻意外建立龐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