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 美國和日本共計打了6次貿易戰,第一次是紡織品戰,20世紀的50年代後,日本的戰後復興,紡織品產業快速發展,低價的日本鞋服搶佔了大量的美國市場,直接引來美國的不滿,1957年後 ,美國開始密集限制日本紡織品的法案,經過數年摩擦,日本最終以“自願限制出口”為妥協而告終。
紡織品產品受到打壓後,受到朝鮮戰爭的影響,日本鋼鐵行業接棒紡織品行業,在1970年代後成為對美出口的主力,但遭到了美國鋼鐵行業工業會的強烈狙擊,1977年 美國發起反傾銷起訴,日本最終以“自願限制出口”為妥協,10年內被迫3次自主限制對美出口。
而在70年代後,日本抓緊風口 ,大量發展家電行業,在70年代後期接棒鋼鐵行業,成為日本出口美國創匯的主角,巔峰時對美出口佔據彩電出口額的90%,囊括了美國三成的市場份額,但同樣引來了美國從業者的不滿,1977年後 ,日本再次“自願限制出口”,簽署日美簽訂貿易協議。
80年代開始,擁有豐富的工業積累,日本汽車開始接棒家電產業,成為日本賺錢高額貿易順差的核心產業,對美出口飆升,這立馬引起全美範圍的抗議潮,最終迫使日本廠家親自赴美投資,自願限制出口和取消關稅,才緩解了美國人們的怒火。
同樣是在80年代,日本半導體快速崛起,憑藉著低價晶片,日本半導體直接衝擊了美國矽谷,巔峰時佔據80%的市場份額,但一份調查檔案的到來,美國還是以反傾銷 反投資 反併購對日本實施制裁,日本僅僅堅持幾個月後,就和美國簽訂半導體協議,自願限制對美出口。
而最後一個就是80年代後期,不同的是,這是事實上美國利用保護條款撬開日本電信大門,最終移除了日本在電信行業的貿易壁壘,系統性的開放了全市場,而對於這一次開放 ,日本同樣是自願開放,6次貿易戰都以自願妥協收場,讓很多人都疑惑,為何對待美國的時候,日本為什麼就硬氣不起來,想要了解這個,這就要說到美國二戰後對日本的精神殖民。
二戰後,美國原本是打算清算和制裁日本的,但二戰後 冷戰格局的興起,讓美國決定實施重建日本,讓它成為遠東遏制蘇聯的橋頭堡,因此1945 年的8月12日後,麥克阿瑟被杜魯門任命為駐日盟軍總司令,負責日本的改造計劃,麥克阿瑟做過很多改造,收效都很不錯,包括力保天皇 打擊神道教,和實施經濟改革,都收穫了日本民眾對美國觀感的好轉,不過要說最成功的改造,還要說到對日本的思想改造。
美國改造日本人的精神,最重要的舉措就是控制輿論,麥克阿瑟曾釋放了不少的戰犯,利用這些高學歷群體,開辦了不少著名報刊,就比如正力松太郎在麥克阿瑟的指導下,就創辦了《讀賣新聞》,還比如緒方竹虎被安排上《朝日新聞》的總經理,這些媒體力量被美國控制,就能夠在日本潛移默化地宣傳美國,和遏制反美思想的養成,讓日本人從小養成了一種,美國是強大的,美國是友善的,美國是不可阻擋的思想,就比如在2015年的日本受到原子彈轟炸的70週年上,日本NHK就釋出一項輿論調查,難以想象的是,有7成左右的民眾,不知道美國投放原子彈的準確日期。
同樣情況的還有美國大兵,關於美國大兵的事蹟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但在日本卻很少進行過報道,而這就是輿論帶來的力量,而在6次的行業貿易中,媒體輿論力量就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在當時 日本的媒體力量始終都在鼓吹,如果美國發動貿易戰帶來的嚴重後果,引起了民眾的恐慌,再加上領導層多數和美國關係密切,因此每一次的行業貿易戰,日本最終都會選擇放棄和美國競爭,透過自願限制出口來換取美國的原諒,而這樣做的代價也很明顯,6次行業大戰後,美國憑藉著資訊產業實現了再度繁榮,而日本則陷入了20年的深淵,經濟發展難以起色。
而日本不敢反抗美國的原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教育,麥克阿瑟在改造日本時,實施學校教育自由化,採取的是培養民主國家國民為宗旨的進步教育體制,是利用美國的教材樣板,來改變日本人性格和志趣,這造就日本人嚮往和平和自由的新一代,但也讓日本的年輕人,天然對美國擁有一種親近感,價值觀也往著美國傾斜,一定程度上,也讓日本的決策往“妥協”的方向靠攏。
不得不說,二戰後的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改造,是十分成功的,完成了對一個文明的再創造,他讓日本人不再變得兇狠惡鬥,但也讓日本喪失了一些民族的精氣神,毫無疑問,經過70多年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已經成為了日本心中難以反抗的“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