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的出名還多虧了荊軻,他本是秦將,卻去了燕國。後來自殺獻出他的人頭,配合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那麼一個秦將為什麼會去與燕國配合去刺殺嬴政呢?樊於期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1、對呂不韋不滿
樊於期為什麼會對呂不韋不滿呢?我們知道,呂不韋在秦國做了丞相後,大權在握,由於他幫秦莊襄王登基,所以秦莊襄王把朝政都交於了呂不韋,並且很依靠呂不韋。
而這也正是呂不韋幫他的目的,但是呂不韋這麼做就會引起朝中其他人的不滿。他是一個商人,最後做到丞相,並總覽朝政,這肯定讓大家不滿意。
樊於期也在憎恨呂不韋的行列中,但是呂不韋此時如日中天,他也不敢公開反對呂不韋,只能將痛恨的情緒放在心中。
可是就在嬴政執政時期,樊於期得到了宣洩情緒的機會。呂不韋為了報其他五國合縱攻秦的仇,派蒙驁和張唐率軍先攻打趙國,讓長安君成蟜和樊於期率軍做接應。
這下就給樊於期創造了機會,成蟜是嬴政的弟弟,樊於期就乘此機會,開始勸說成蟜發動叛亂,以此達到反對呂不韋的目的。
2、長安居謀反失敗
長安君謀反失敗,使得樊於期沒有了退路,這使得他從反對呂不韋變成了反對秦王嬴政了。
樊於期對成蟜說,秦王嬴政並不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而是呂不韋之子,成蟜才應該繼承王位。
並勸說成蟜起兵謀反,這讓成蟜動了心。誰不願意當王呢?既然呂不韋是竊國,那麼嬴政就不是合法的繼承人,成蟜就能成為秦王了。
於是成蟜同意了樊於期的建議,發動了叛亂。可是訊息傳到了秦王嬴政的耳朵後,嬴政十分惱火,並派王翦率十萬大軍去討伐成蟜。
這就使得成蟜很被動了,因為他不懂軍事,而且兵力此時也不夠,所以成蟜就只好投降了趙國。
這就使得樊於期沒了幫手,沒了反對呂不韋的工具和擋箭牌。因此,樊於期也不能安心在秦國繼續生活下去了。
3、嬴政殺了樊於期全家
由於樊於期謀劃成蟜謀反,所以嬴政知道後是非常生氣,此時,不僅成蟜投降了趙國,而且秦軍也戰敗了。
於是樊於期只能叛逃,逃到哪裡呢?去了燕國。成蟜在趙國,秦國不會放過他,如果樊於期也逃到趙國,那麼樊於期也會和成蟜一起遭到報復,而燕國離秦國更遠,所以樊於期就去了燕國。
嬴政知道後,十分惱怒,於是把樊於期的家人抓起來,全部殺了,這使得樊於期非常痛恨嬴政。
所以,當荊軻提出來要他的人頭,當作禮物去刺殺嬴政時,樊於期卻同意了。這就能看出來,樊於期是多麼地痛恨嬴政,寧願獻出他自己的生命,也要報仇。
從事件的整個過程來看,實際上是樊於期有錯在先。他不喜歡呂不韋,卻把矛頭對準了嬴政,謀劃成蟜謀反,藉此來打擊呂不韋。
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因為此時的嬴政也很討厭呂不韋,所以如果樊於期有點智慧,他就會和嬴政站在一起,而不是策劃謀反。
即便是他不喜歡嬴政,也完全可以帶著家人一起去其它的諸侯國。然而他卻選擇了最不合適的方式,最後導致局勢反而有利於呂不韋,而不利於他自己了,還連累了他的家人。
所以透過樊於期叛逃燕國這件事,告訴了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錯了,越努力,越糟糕。
樊於期之所以方向選錯了,就說明他對當時的形勢分析錯了。所以一個人要會看形勢,如果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那麼就可能會造成損失。樊於期的歷史教訓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史記·燕召公世家/秦始皇本紀》
《東周列國志一百零三回/一百零四回》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歷史,對歷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透過文字還原歷史的真相,揭開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瞭解歷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往期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