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細閱讀中國古代的歷史,眾多讀者,並不難以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每當中原大亂的時候,外族往往也會乘機入侵,比如西漢初期的匈奴,安史之亂時進攻的吐蕃、西晉八王之亂時期的五胡、明末的女真。
不過在三國時期,卻成為了一個特例,國內打成了一鍋粥,然而邊境上,似乎並沒有什麼異族敢於入侵,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你看看都是誰在鎮守邊疆就行了。
必須要說明的是,在東漢以前,曾經是漢朝心腹大患的匈奴,在長期不斷的戰事當中,逐漸四分五裂,這也解決了很大的一個隱患。
蜀漢和東吳,相比於北方的魏朝,兩國的壓力顯然要不少,而對外也採取了一種擴張的態度。首先來說說蜀漢,在政權建立後,蜀國一直致力於在雲南等地擴充疆域,但是收效甚微,一些派到西南的蜀漢官吏,也慘遭殺害,導致蜀國對此地的統治名存實亡,一直到225年,諸葛亮平定南蠻,才建立起了比較久遠的統治,讓西南邊境平定,蜀漢的疆域,也擴充到了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另外一個政權東吳,面臨著來自東南山區勢力的進攻,他們在過去又被稱為山越,在三國時期,南方大片土地依然是未曾開化的地界,因此孫權也加大力度向南發展,山越正是吳國最主要的抵抗力量,他們和秦漢時期的閩越、于越等部落,有著十分深厚的關係,也有完全佔山為王的山賊。
因此孫權多次派遣大將進行征討,同時利用山越人口補充資源:“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從公元200年開始,到237年結束,孫權才平定了山越勢力此起彼伏的反抗浪潮,而在東吳部隊中也大幅度出現山越人的身影。
北方的魏國,則面臨著最為直接的威脅,在東北方面,曹魏面臨的政權包括高句麗、沃沮還有三韓,來自蒙古草原的包括烏孫、堅昆、匈奴和鮮卑,期間曹魏多次和其發生軍事摩擦。
在漢靈帝去世後,南匈奴率先發難,於扶羅乘黃巾之亂,和白波軍,黑山軍合流進犯太原,河內等地,並且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魏郡,為此曹操親率大軍與其激戰於濮陽,以少勝多攻破匈奴部隊,隨後,曹操又在大本營內黃攻破匈奴諸侯於夫羅,迫使其歸順曹操。
另外一個部落烏桓國,也聯結袁紹進攻,曹操在平定河北之後,隨即在建安十二年遠征烏桓,其中前部先鋒張遼千里奔襲,在白狼山大舉殲滅烏桓主力,斬殺其單于蹋頓,更是名震中外。
至於西北的羌人,也多次聯結西涼諸侯侵入中原,建安十九年,夏侯淵率領大軍西征,最終橫掃隴西,大破興國氐,常離諸羌,氐王千萬逃竄,接著,夏侯淵轉擊高平各部,“皆散走,收其糧谷牛馬”。到了後來,雍州刺史郭淮,也多次討伐羌族迷當等部落,並且遷移三千多戶百姓到關中地區,有力的抵禦外族的進攻。
不難看出,三國時代,的確是能人輩出,也不難怪後世為何對這樣一個風雲亂世,卻會有如此的崇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