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96年就是越王勾踐元年,吳王闔閭趁越新君勾踐即位之機,進攻越國。但檇李一戰不但潰不成軍。吳王闔閭中箭,在彌留之際告訴兒子夫差:勿忘復仇!
夫差繼位後不忘父親臨終囑咐,潛心備戰,積極練兵。為復仇準備著。
瞌睡時越王勾踐送了個枕頭。前494年越王勾踐率兵侵入吳國。吳國軍隊豈能錯過這復仇機會,舉國抗擊來犯之敵。夫椒一役越軍一瀉千里,幾乎全軍覆沒。
越王勾踐率幾千殘兵敗將,如喪家之犬,逃到了會稽山(紹興市南)。吳軍將會稽圍個水洩不通。此時,越謀臣文中勸告勾踐將自己抵押給吳國稱臣為奴,再圖復仇。
這一切都被伍子胥看的透亮,一再忠告夫差要斬草除根除惡務盡,不給越王再復國的機會。
文中玩起了美人計+反間計。暗中收買吳國朝廷佞臣伯嚭透過伯嚭離間吳王夫差、忠臣吳子胥的關係。直至後來伍子胥自殺。
吳王夫差聽信讒言。典型的一個忠奸不辨,愚蠢好色並且剛愎自用的昏君。
後來勾踐提前回國,經過所謂十年教訓,十年生聚,使越國強大起來。
在公元前475年滅掉了吳國,夫差自殺。越王勾踐完成了復仇大業,也晉級為戰國末期的霸主。
這就是《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越春秋》等等作品對吳越之爭的基本陳述。
故事起伏跌宕,人物忠奸鮮明。相關作品無論是原著還是影視劇,讓人看後蕩氣迴腸。光成語就一拉一大串: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兔死狗烹……
吳越之爭的故事被所有人津津樂道著。
但實際上呢,不盡如此!甚至有些謬之千里。
吳越爭霸夫椒一役是整個劇情的最亮點。越軍慘敗勾踐帶五千殘兵敗將潰至會稽山。在這種情況下,走投無路的勾踐就採用了的文中的建議,用金銀財寶和美女賄賂太宰伯嚭。由其說服吳王以接受勾踐的臣服。而吳子胥是一萬個反對,極力陳述現在不殺,將來被殺的惡果!
夫差固執己見。最後接受了越國的臣服,然後將軍隊撤回吳土。即《史記》“吳王不聽(伍子胥建議),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2008年,清華大學收到校友捐的2500多枚竹簡,長的有46公分,用了三道編繩,短的不到10公分。竹簡上字型大都非常清晰,草字很少。
經鑑定,這些竹簡寫於戰國時期,也就是所謂的秦“焚書”案之前。其中有138只竹簡剛好拼成我國最早史書,專家們對其命名為《系年》。他其實就是一部周代的斷代史書,史事記載的時間跨度是從西周初武王伐紂,至春秋戰國前期。此書成於公元前380至公元前370年,抄寫年代(根據碳14鑑定)大概是公元前305年。專家們稱這篇詩書與傳世的文獻《春秋》呀,《史記》呀等可進行比對。比對後發現有許多新的內涵,其重要性絕非一般。這批竹簡被稱為清華簡。
據清華簡《越公其事》說,越王被圍會稽山一事,勾踐並非甕中之鱉或窮途末路。吳王夫差與伍子胥的矛盾絕對子虛烏有!
清華簡《越公其事》的真相是:
越王勾踐被圍會稽山時,文中到吳軍大營見吳王,希望兩家言和,並透露出弦外之音如果執意趕盡殺絕,魚死網破也未知。《越公其事》原文:吳王聞越使之柔以剛也,思道路之修險,乃懼”。
吳王夫差接見文中時又是怎麼樣的態度呢?《越公其事》原文:吳王乃出,親見使者,曰:“......孤所得罪,無良邊人,稱尤怨惡,交構吳越.....孤用願見越公,餘棄惡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委命竦震,蒙冒兵刃,匍匐就君.....孤敢不許諾恣志於越公?”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師乃還。
從這一段對話裡,可以看出來吳王夫差的謙卑修養,就連誰是勝家都無法一眼看出來。
當時,就吳軍方面而言,人員應死傷過半,加上遠離吳國的本土,供給不暢。
而越軍只有8000人,但為困獸,死拼到底,結果還是問號。在這種沒有把握之下,吳王經過多方權衡,並徵得伍子胥同意,最後才答應越國臣服的。雙方修好也未必不是上策。吳王曰:“今我道路修險,天命反側,豈用可知?自得吾始踐越地,以至於今,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篤,毋乃豕鬥,吾於胡取八千人以會彼死?”申胥乃懼,許諾。(《越公其事》原文)
在這裡看不出來忠臣、佞臣之爭,也沒有這計那計。吳王夫差和吳子胥君臣一團和氣。
歷史最終的結果是越勝吳亡。客觀的說還是吳國長期與晉國爭霸,為圖謀中原除連年用兵之外,還開挖大運河,搞得國力空虛。而越剛好相反勵精圖治,綜合國力逐漸強大,後來乘虛而入,吳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