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候都學過《岳陽樓記》,背的時候只覺得此文朗朗上口,字字鏗鏘,雖然背得痛苦,倒也樂在其中。後來才知道《岳陽樓記》裡面蘊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寫此文的時候其實壓根就沒有去過岳陽,純粹是看圖寫作——憑著一幅描繪岳陽樓的畫卷揮筆寫下了這篇千古美文。年紀更大了些後,越發覺得此文精妙,有種錯過它等於錯過一個世界的感覺。和文章一樣,身為作者的范仲淹,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那麼他被後世稱讚為千古名臣,是不是名副其實呢?
直言上書,兩起兩落早年范仲淹的官宦之路並不順暢,他每每直言上書,兩遭貶官。有趣的是,范仲淹兩次貶官都是因為女人。
第一次是在天聖七年,早年間宋仁宗皇帝年紀尚幼,由章獻太后劉娥臨朝聽政。隨著仁宗皇帝日漸長大,奉還大政的說法悄然興起,但由於太后積威,朝廷中但官員沒人敢吭聲。剛被仁宗召集入京的范仲淹執意上書,請求太后還政給已經年屆十九歲的仁宗皇帝,奏摺沒有得到迴應,范仲淹卻被外放陳州為官。
章獻太后去世後,深感范仲淹之忠誠的仁宗將其召回京師,任職右司諫。正當人們以為范仲淹從此簡在帝心,仕途大暢之際,范仲淹再一次因為上書勸諫被外放。這一次范仲淹是因為勸諫仁宗皇帝不要隨意廢郭皇后而動搖國本,只是他不清楚仁宗本就不喜劉太后為自己選的皇后,帝后之間感情早已破裂,范仲淹也因此被外放蘇州。
多年被貶官出任地方州府的范仲淹並沒有沮喪,走遍大宋河山的范仲淹可以將自己的目光落在民間,更加抖擻精神在地方上有所作為,將胸中所學與現實相結合,歷任外官的范仲淹逐漸成長為一位幹臣、能臣。
經世濟用:利用“高價米”來救濟災民范仲淹求學時學的是《易經》,其中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范仲淹認識到對普羅大眾而言,空談道德為時過早,深知民以食為天的他虛心研究提升自己,使得自己成為文理科並重的人才。
每到一個地方范仲淹都開展調查研究如何改善當地農業,逐漸地他認識到“想吃飽,先治水。”范仲淹非常注重興修水利,修建了不少的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蘇州的范公堤,數萬民夫修成的海堰,一直到民國時期都起著作用,原本年年水患的蘇州,終於慢慢地被改造成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
除了水利興農,范仲淹在地方任上還積累了許多的救濟災民的經驗,古代救災是政府一項非常重大的工作,因為隨著災荒的蔓延,失去土地與糧食的百姓就只能到處流動,產生巨大的社會隱患。北宋朝廷吸取前朝流民起義的經驗,一有大災荒就會派人前去募兵,然這終究杯水車薪,范仲淹自己則總結了一套靈活有效的辦法,其中之一便是合理利用市場關係。
有一年,地方上出現了大面積的旱災,糧價隨即飛漲,原本作為官府應該平抑物價,然而范仲淹卻反其道而行。他深知憑藉所剩無幾的官倉是無法救濟所有的災民的,於是索性提高糧價,將糧價一下子翻倍,使得周圍的糧商看到有利可圖紛紛將糧食運來,這麼一下當地就積壓了大批的糧食。
隨後范仲淹利用官府的力量將糧價調低,遠道而至想要大賺一筆的客商就傻眼了:不賣,把東西運回去的話,虧一筆運費;賣,可官府調低了價格,也虧一筆。然而客商們因為沒有合適的倉儲不可能逗留太久,見范仲淹給的價格還行便也只能將就,獲得了一大批糧食的范仲淹自然也有了實力與本地囤積的豪商們叫板,最終順利地以合適的價格拿到糧食救濟災民。
如此看來,范仲淹真稱得上是北宋的一代“經濟學人”。
遷都洛陽,一盤大帳范仲淹不僅會算小賬,他還會算大帳。
無論是秦漢還是隋唐,隨著國家政治的安定,政府掌控的軍隊必然有一個復員返民的過程,唯有北宋因為各種特殊的原因,國家的兵員自開國以來不減反而大大地增加。以禁軍為例,太祖開國時僅有三十萬人,到了仁宗慶曆年間,已然暴增到一百二十五萬,其中駐守在京師開封周圍的禁軍便有八十萬。
龐大的軍費開支不但拖累了國家財政,也使得軍隊的戰鬥力銳減。征戰過西北的范仲淹心知冗兵之患,也清楚冗兵的根源——國都開封的地理形勢。
東京開封地處平原,是四戰之地,不像關中那樣山河險固,北方只有一條黃河可以倚重,但是黃河冬天會封凍,如此一來黃河天險就蕩然無存。國家只能不斷地在開封周圍紮營駐軍,做成一整片堡壘防禦體系,國都才稍微安全。
范仲淹因應天下供養開封的龐大耗費,提出重修洛陽,他提出“洛陽險固,如果國家有事,必須把都城遷到洛陽。”,遷都洛陽可以憑藉險峻的山河鞏固國防,去除一部分冗兵,這就和今天搞大基建一樣,支出龐大,卻利在後世。然而與范仲淹不睦的宰相呂夷簡卻在仁宗皇帝面前中傷道:“範的提議純粹是書生的迂闊之論。”使得遷都的計劃不了了之。
道德傳家,福澤後人范仲淹早年家庭困苦,父親早亡,母親甚至還抱著他改嫁他人。他一生不但嚴於律己,對家中子女同樣也嚴格要求,親自動筆寫出了《誡諸子書》教育範姓子弟。他的四個兒子個個才德兼備,在仕途上一點不比父親范仲淹成就低。
傳說明初有個叫範文從的御史被下獄論死,一天朱元璋看到他的卷宗檔案,看到他的籍貫一欄忽然靈機一動問了一句:“你和范仲淹是什麼關係?”範文從回答道:“臣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孫。”朱元璋聽後沉默了一陣子,在白紙上寫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範文從說:“名臣之後,賜你不死!”
結語范仲淹用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叫學子的擔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讓後人敬佩。而今中國和當年的北宋一樣,面對著嚴峻的內外局勢,作為國家的一員,我們不是看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與古人相比我們更為幸運,因為我們的個人目標是與祖國前進的方向齊頭並進的,民強則國強,國富則民安。學習范仲淹的“憂樂”精神,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抵制消極的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為構建中國力量注入一份動能,才是當下人們正確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