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儘管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出現的比較晚,但是構成俄羅斯國家的主體民族卻出現的比較早,俄羅斯主體民族屬於東斯拉夫人,它脫胎於早期斯拉夫人共同體,隨著阿瓦爾人的入侵,導致斯拉夫人分化成不同的三支,分別接受了天主教文明和東正教文明,以及囊括伊斯蘭文明的多元混合文明。

公元9世紀,基輔羅斯國家形成之時,開始有意識地融合各民族,目的是形成一個共同的羅斯民族,由於12世紀的羅斯分裂,整個羅斯民族之間陷入彼此紛爭。

蒙古入侵為羅斯各公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提供了條件,共同抵禦外敵的經歷和情感連線了彼此,也正是在蒙古人統治後期,東斯拉夫人演變成了三支民族: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

從俄國早期民族的演變中可以看出,外來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從阿瓦爾人入侵到蒙古入侵,多次入侵推動了斯拉夫人的分化和民族融合。

早期斯拉夫人共同體的發展與分化

1.早期斯拉夫人共同體

俄羅斯早期民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斯拉夫人時期,從語言學上看,古斯拉夫人的遠祖屬於印歐人共同體的一部分,原始斯拉夫語屬於印歐語系。克里博在《古代語言》中指出:“在新石器時代,即大約公元2000年,印歐人共同體開始分化。”

於是原始斯拉夫人從印歐人中分化出來,居住在今天的波蘭土地上。原始斯拉夫人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維內蒂人,產生了斯拉夫人,創造了盧薩蒂亞文化。

公元前1000年,古斯拉夫各部落開始向大族群整合,定居的範圍不斷擴大,主要集中在中歐北部的喀爾巴阡山和多瑙河到第聶伯河中游一帶,各部族之間的連年征戰導致斯拉夫人出現了分化,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群體轉變為地域公社。

公元前1000-前700年,古斯拉夫人與波羅的海人、西徐亞人、薩爾馬特人共同生活在歐洲東部。公元前6世紀以後,西徐亞人建立了西徐亞王國,迫使一些斯拉夫人北遷。

公元前2世紀,薩爾馬特人入侵斯拉夫人聚居區,一部分斯拉夫人北遷,在不斷地遷移過程中,斯拉夫人開始向各個方向擴散。

公元前後,斯拉夫人以布格河為界分為東西兩支,居住在第聶伯河流域的是東斯拉夫人,居住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流域的是西斯拉夫人。

5-7世紀也是斯拉夫人開始大規模向外遷移的時期。王穎在《早期斯拉夫人的形成與演變》中指出:“453年,阿提拉帝國滅亡,歐亞草原出現了一個‘權力真空’,各個民族繼續開始向南部擴張,斯拉夫人的部落也加入這支‘民族洪流’中。”

6世紀的羅馬帝國東部出現了安特人和斯科拉溫人,兩支民族被確定為分屬東、西斯拉夫人,馬伏羅金在《俄羅斯民族起源》中明確指出:“斯拉夫人過去曾被稱為維涅特人(這裡的斯拉夫人指的是西斯拉夫人)”

2.阿瓦爾人的入侵與斯拉夫人的分化

正如奧·米耶托維茲在《古代斯拉夫人》所記載的:“在阿提拉帝國瓦解之後,歐洲幾乎沒能得到喘息,一直新的突厥遊牧民族出現在歐洲的大門口。”這支新的遊牧民族就是對斯拉夫民族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阿瓦爾人。

6世紀中葉,阿瓦爾人入侵東歐地區,開始打擊臨近的斯拉夫人團體,並迫使一些斯拉夫人部落臣服於阿瓦爾人,東斯拉夫人被迫進入俄羅斯平原,進行農業定居生活。

6世紀晚期,一些較大的斯拉夫部落開始慢慢定居到拜占庭帝國的土地上。 7世紀,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在多瑙河地區戰敗,斯拉夫人開始對巴爾幹半島進行大規模佔領,根據君士坦丁七世《帝國行政論》的記載:“伯羅奔尼撒半島在8世紀中期還是斯拉夫人和野蠻人佔據優勢的國度。”

三支斯拉夫人分別是西斯拉夫人,包括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維尼亞人;南斯拉夫人,包括今天的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東斯拉夫人,包括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

就東斯拉夫人來說,8世紀左右形成了商業城市:基輔、諾夫哥羅德、羅斯托夫、斯摩稜斯克等等,這實際上宣告了東斯拉夫人原始社會的解體。

8-9世紀的東斯拉夫人按照社會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三個群體:北部群體、東部群體和西南群體,北部群體已經進入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階段。

東部群體最落後,仍處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西南群體的父系氏族社會已經解體,進入地域公社-維爾弗階段,這時,東斯拉夫人內部國家正在孕育之中。

9世紀,瓦良格人在與波利安部落聯盟的基礎上,消滅了哈扎爾汗國,在基輔建立起基輔羅斯國家,把羅斯國家統治下的人都稱為“羅斯人”,其中就包括東斯拉夫人。

羅斯國家建立之後,統治者開始有意識地將所統治的居民整合成古羅斯民族,所以古羅斯民族屬於國家民族,即由於古羅斯國家的建立,而是統治範圍內的人群逐漸形成為統一民族。

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民族融合

1.蒙古入侵:東斯拉夫人共御外敵

蒙古人的入侵似乎打斷了羅斯民族融合程序,國內各個大公為爭奪“弗拉基米爾大公”激烈鬥爭,瑞典封建主和日耳曼騎士團從西方入侵基輔羅斯,立陶宛以和平的方式向基輔羅斯滲透,最終統一的基輔羅斯分裂成了三個部分:東北部處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下,西部和西南部處於立陶宛和波蘭統治下。

15世紀末,處於波蘭和立陶宛統治下的東斯拉夫人後來形成了白俄羅斯民族和烏克蘭民族,蒙古統治下的東斯拉夫人後來形成了俄羅斯民族。

克柳切夫斯基在《俄國史教程》中說:“俄國曆史的最初時期,來自東歐平原西南部的東斯拉夫人民族部落,在不斷與非斯拉夫民族部落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古羅斯民族。”克柳切夫斯基還認為:“俄羅斯民族形成於15世紀”,也有人認為是14-15世紀或者16世紀。

外部因素在這些民族的形成與分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蒙古人統治時期,反抗蒙古人的戰爭喚醒了俄羅斯民族的民族意識。

馬伏羅金在《俄羅斯民族起源》中認為:“庫里科沃會戰推動了羅斯人民族自覺性的提高,它是形成大俄羅斯民族和統一的俄羅斯國家時的最重大的精神因素。”

所以,蒙古入侵雖然打斷了以國家為基礎的羅斯民族融合程序,卻加速了羅斯民族的分化,形成後來的三個民族。

2.俄羅斯國家統一時期的民族

俄羅斯統一國家時期因為兼併戰爭的作用,所以俄國境內有很多其他民族,尤其是南部和西伯利亞地區,征服戰爭吞併的民族實際上不利於俄國的民族融合,因為彼此不僅沒有共同的文明背景,還常常處於敵對關係,所以國內民族矛盾十分尖銳。

尤其是19世紀中期以後,波蘭多次爆發民族起義,隨著波蘭問題、猶太問題和波羅的海等民族問題爆發之後,沙皇政府採取的是加速境內各民族俄羅斯化的政策,行政管理一體化和語言文化上俄羅斯化。

俄羅斯統一國家時期的民族融合比俄國早期民族形成時期的融合更為艱難,原因在於俄國早期民族的形成是自然遷徙的產物,是各民族融合的結果,不帶有強制性,甚至可以說更大程度上帶有偶然性和非強制性。

然而,俄羅斯統一國家時期的民族融合是依靠征服戰爭進行的武力融合,是一個民族依靠武力壓迫另一個民族的結果,所以兩者的融合存在根本性之上的差異,這也決定了現代俄羅斯民族問題解決中的複雜性。

總結

俄國早期民族的演變過程十分複雜,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俄國早期民族形成時期缺乏第一手的語言文字記載,後世有關俄國早期民族的相關記載主要是從拜占庭帝國和周邊國家的文獻摘抄出來的。

另一方面是因為斯拉夫人在歐亞大陸的聚居地過於分散,而且斯拉夫人與其他民族雜居的現象比較普遍,非常不利於考察,所以孔特·弗朗西斯在《斯拉夫人》中強調:“斯拉夫人就好像從篩子中間漏下來一樣,滲透到了這些地區。”

總的來說,在俄國早期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外來因素髮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哥特人、匈奴人、阿瓦爾人等對斯拉夫人的入侵,以及入侵帶來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正是這些民族的入侵使得東斯拉夫人得以長期以主體民族的身份佔據俄羅斯平原,以及為保衛領土而長期進行著自衛和進攻。

參考文獻《帝國行政論》《古代斯拉夫人》《俄羅斯民族起源》《俄國史教程》《早期斯拉夫人的形成與演變》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蘇報》案,清政府與平民的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