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01 大汗點金術

走在中國古代的街市上,路人用騾馬馱著沉重的銅錢,或者在腰間小心包裹珍貴的金銀,來辦理大宗貨物交易,你卻輕鬆點出一張紙片,就把買賣做成了?

馬可·波羅初來乍到,眼見忽必烈的“大汗點金術”,驚詫之情溢於言表:

大汗令這種紙片普遍流通於他的國中……人們都很樂於使用它。

因為不論到達(國內)什麼地方,這紙片都是通用的,可以拿來買任何東西,竟然和黃金沒有區別!

忽必烈會見馬可·波羅情景蠟像

馬可·波羅到底來沒來過中國,這在學界還大有爭議,不過他說的這種可以當做黃金來用的“紙片”,那可是千真萬確。

——沒錯,這就是元朝的紙幣,貨真價實的“鈔票”。

元帝國不是世界上第一個發行紙幣的國家,但卻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將紙幣作為全國性法定流通貨幣的國家。

在此之前,唐有飛錢,宋有交子、會子,金有交鈔,但那只是特殊時期、區域性地區所使用的一種“兌換券”,並非以國家信用做擔保的法定貨幣,也並非是在全國範圍內由政府行政命令強制推行。

南宋會子

但元朝的鈔票,卻在全國各地暢行無阻,遠及新疆、海南、雲貴……西藏薩珈寺、青海柴達木,都發現過元代紙幣,甚至遠播海外,流通到了交趾(今越南)、羅斛(今泰國)、烏爹(今緬甸境內)等國。

受元朝的影響,周邊國家紛紛效仿,趕著“風口”發行了紙幣,如印度杜格拉克王朝、高麗、日本足利幕府等等,遠在波斯的伊爾汗國,甚至“山寨”了元朝的幣樣,連票面上的“鈔”字都沒改,而當時由蒙古金帳汗國所統治的俄羅斯地區,則因地制宜,用上了切片的獸皮幣。

金帳汗國在羅斯地區收取貢賦

然而馬可·波羅不知道的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紙幣帝國,金融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弄潮兒,不可一世的大元,最終也是死在了紙幣上……

02 佈雷頓森林舊事

蒙元時期的紙幣一共發行了四代,五個版本。

忽必烈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當時蒙古人還和大宋南北並立,也還沒發明“大元”這個國號。當年七月,蒙元發行了“中統元寶交鈔”,十月又發行了“中統元寶鈔”。

這便是第一代的兩版紙幣。

面值一貫文的中統鈔

這兩種“鈔”的區別之處只在於,前者是以絲綢為準備金,故又稱“絲鈔”;後者以白銀為準備金,故又稱“銀鈔”,理論上來說,“絲鈔”、“銀鈔”可以按票面價值,與絲綢、白銀自由兌換。這就有點像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之後,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理論上來說,可以按照35美元1盎司的比價,與黃金自由兌換。

後世所謂的“中統鈔”,主要是指“銀鈔”,面額以“文”為單位,從十文、二十文直到二貫文(理論上1000文為1貫)不等,共十種面值,規定以兩貫文鈔票兌換白銀一兩,或者絲綢二兩。

“中統鈔”票面下部的漢字解譯

都說“萬事開頭難”,但這第一代的鈔票,反而是整個元朝信譽度最高、幣值最穩定的紙幣。早期的忽必烈政府,對於貨幣發行量非常剋制,還預備了充足的金、銀、絲綢等物資,稱為“鈔本”,以支援紙幣的自由兌換。這才保證了紙幣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信譽,中統鈔甚至到了明朝初年,還在東南亞一帶流通。

然而,與“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如出一轍,連年對外戰爭,尤其是曠日持久的蒙宋戰爭,造成了龐大的財政赤字,為籌措軍費,元朝動用了貨幣超發手段,甚至開始挪用“鈔本”銀。

元代的五十兩銀錠

如此一來,市面上比如“幣多銀少”,流通的紙幣根本沒有足夠的準備金提供兌換,貨幣貶值不可避免。

據《元史·食貨志》記載,1260年中統鈔剛問世時,總髮行量為73352錠(50貫為1錠),到1276年,因為東征日本、南征宋朝,鈔票發行量已經到了驚人的1419665錠,翻了近20倍。

如此瘋狂“注水”,不通膨才怪。

對此,元廷也試圖用行政手段進行調控,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中書省對金銀等貴金屬與紙幣的兌換價格,做了強制限定,力求穩定物價。但可想而知,老百姓不會傻傻地把自家金銀以官價賤賣,官府也沒有足夠的準備金向市場拋售,支撐官價兌換。這一紙空文,只不過掩人耳目,把民間交易逼向地下市場,繁榮了黑市罷了。

太陽底下無新事。

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會議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戰泥潭,財政狀況惡化,不得不聯合英國、西德等八個歐洲盟友,建立黃金總庫,由英格蘭銀行代理,負責平抑倫敦金價,企圖以強制手段,阻止各國持美元擠兌黃金。但與忽必烈一樣,英格蘭銀行最終也沒能保住35美元1盎司的黃金兌換“官價”,這便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開始。此是後話不表。

03 不可兌換的信用貨幣

接下來怎麼辦?

忽必烈的政策簡單粗暴——換新鈔!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元朝開啟了第一次幣制改革,發行“至元寶鈔”,替代已經嚴重貶值的中統鈔,這便是第二代、也是第三版的元朝紙幣。

面值二貫文的至元鈔

按規定,“至元鈔”兌換原有的“中統鈔”,比價為1:5。換句話說,舊錢五塊錢才能抵新錢的一塊錢,但同時,新錢兌換白銀,仍按1260年舊錢剛發行時的比價——2貫鈔票換1兩銀。

也就是說,10貫舊錢在1260年值5兩銀子,如今兌換成2貫新錢,只值1兩銀子了。

假如以銀價為基準,那麼一夜之間,你我的身家資產就貶值了80%。這錢都哪兒去了,是那個年代的人難以理解的。

這就是紙幣的魔力,也是紙幣的魅力!

至元鈔的銅製印刷鈔版

元朝皇帝還有一個習氣,就是上臺之初要大肆封賞,這也是一個遊牧封建帝國必不可少的博取政權合法性的手段之一。例如1307年靠政變上臺的元武宗,就“大撒幣”黃金16950兩,白銀144900兩作為賞賜。

打仗要錢,封賞要錢,但搜刮百姓來錢總是太慢,快的辦法只有兩個:印鈔和挪用鈔本銀。這就像吸毒一樣,一旦嚐到快感就停不下來,而且用量會越來越大。

元成宗鐵穆耳

早在忽必烈的接任者元成宗時期,元廷的財政就有一半是靠鈔本銀在支撐,全國原有93萬6千多兩鈔本銀儲備,被元成宗大手一揮,就減持到了19萬2千多兩。而加速印鈔更是不含糊,1302年,因為征伐八百媳婦造成財政虧空,“至元鈔”的發行量,已經達到創紀錄的200萬錠。

元武宗海山

眼看太爺爺改了不到20年的“至元鈔”又要崩盤,元成宗的繼任者元武宗下令,禁止紙幣兌換金銀,連帶銅錢、絲綢(貨幣功能),在民間全部禁用。

元朝的鈔票,就此也與現代社會的紙幣完全同質,變成了不可兌換的純信用貨幣。

但可想而知,這種掩耳盜鈴,根本救不了“至元鈔”,仍舊是“鈔輕物重”,物價飛天民不聊生。

怎麼辦?

那就再改一版!

04 新人老藥再續命

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朝廷發行“至大銀鈔”,這便是第三代、也是第四版的元朝紙幣。

至大銀鈔以“兩”為單位,規定1兩可以兌換至元鈔5貫,也就是說,第二代的至元鈔自1287年發行,二十多年間貶值了5倍;而1260年的第一代紙幣“中統鈔”,不到50年的時間裡,已經貶值了25倍,當年的100塊錢,現而今只能當4塊錢花了!

漫畫通貨膨脹

殷鑑不遠,元武宗卻毫不收斂,至大銀鈔一年就發行了145萬錠,印鈔量甚至比三年前就信譽掃地的至元鈔,還要多出近7倍!至大四年,發行紙幣已達1000多萬錠,幣制崩潰如撒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拾,元朝已現末世之象。

元英宗碩德八剌

輾轉到1340年,已在位多年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在名相脫脫的幫助下掃平了權臣伯顏,誓要自強中興,拉開了“至正更化”的大幕。

脫脫信心百倍要大幹一場,整頓吏治、整治軍務、興修水利、疏通漕運、以工代賑……總之,這位脫脫兄像極了六百年後的凱恩斯,力圖透過國家干預,擴大公共工程開支,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和就業,擺脫發展困境。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

凱恩斯的理論中有一項,是透過增加貨幣供應量,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這也和脫脫不謀而合。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元朝又一次走上了幣制改革之路,發行了第四代、也就是第五版的紙幣:至正交鈔。

新人用老藥,還能續命嗎?

05 今日豈可作徽欽?

順帝一朝的至正交鈔還是相對保守的,規定至元鈔2貫可以兌換新錢(至正鈔)1貫,貨幣“僅僅”貶值了2倍。而且此次幣改也鬆開了金屬貨幣的口子,發行了小面額銅幣作為輔幣。

脫脫的幣制改革發行了小額銅錢做輔幣

然而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一個富於進取心的政府,往往需要大手大腳的花錢,這就要求它必須開源節流,而開源的慢辦法是加稅,快辦法則是印鈔。為了開河工,平叛亂,興建各大公共工程,脫脫明知飲鴆止渴也還是渴,也還要喝得更多。

幣改僅僅三年,至正鈔的發行額,就已經相當於1950萬錠的中統鈔,到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發行量已經相當於中統鈔的6000萬錠,豪邁的跨上了歷史頂點。

元代鈔票與金銀的兌換比價

從這時起,這個人類歷史上首個紙幣帝國的貨幣體系,事實上已經崩潰,政府公信力喪失殆盡,紙鈔的信用度完全崩盤,商貿往來重又退回到以物易物的階段,500貫鈔票連一斗小米都買不來,史載:

公私所積之鈔……人視之若弊楮(音楚,古人祭祀時燒的紙錢)

這樣的江山還怎麼守,這樣的皇帝還怎麼當呢?

1368年七月,徐達的北伐軍已經打到直沽(今天津境內),元順帝決定棄守大都北遁,貼身宦官跪哭力勸其不要走,順帝幽幽地說:

今日豈可復作徽、欽?

金錠

然而他錯了,靖康之變時的徽欽二帝,尚可給大金國蒐羅出連城的金銀財寶,妄圖贖身,他元順帝能夠給明軍交出什麼來?

漫山遍野的紙鈔嗎?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國際關係史名詞解釋:民族國家;《比利牛斯條約》;天然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