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新加坡,一個新興的城市國家,它身上的標籤有許多,花園城市,交通便利,出口加工業發達等等,種種標籤吸引著無數外來人員移民於此地。

這個全世界最難拿到綠卡的國家,實在讓人很難想象,曾經的新加坡人,連吃飽飯喝足水都是奢侈之事。

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土面積不及香港的彈丸小國,卻在新馬被迫分家後搖身一變,轉依賴為駕馭,成為亞洲四小龍,創造奇蹟的獨立建國史。

荒島求生

公元12-13世紀,一個被稱為淡馬錫的海城小島,在海洋的浪潮中,迎來了第一個商埠時代,它就是新加坡。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之間,新加坡位於這條黃金水道中最核心的地帶。

新航路開闢後,在經濟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下,資本主義挖掘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位於優越位置的新加坡,也毫無疑問地成為列強爭奪戰的戰利品,進行著殖民統治。到了20世紀初,在列強資本貿易下,新加坡從遍佈沼澤的荒島,變為全世界第七大港口。

二戰結束後,在戰爭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戰爭的浪潮

儘管新加坡難逃英國殖民地的命運,戰後的新加坡也已經與戰前大不相同,意識到靠人不如靠己的新加坡人,終於在1963年9月,脫離了英國的統治,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靠人民團結一心換來的獨立自治,為何卻隨即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說到底,此時的新加坡,在脫離了殖民地的身份後,荒島的窘境岌岌可危,不可忽視。

這個彈丸之地,既沒有主權完整的獨流大河,也缺乏體量足夠的湖泊供應生活生產。國土地形的崎嶇狹小,使得這個每年降水極其豐富的熱帶雨林,雨水都無法收集和利用,只能白白流走。

這樣看來,沒有自然資源的新加坡,將希望寄託於馬來西亞的行為也不乏為正確的做法了。

然而兩年後,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卻逼著新加坡獨立,靠山崩塌。

新馬合併後,由於治國方針的歧義,新加坡與中央政府終於發生了矛盾。1963年12月,兩地政府第一次公開堆積已久的矛盾,經濟、政治矛盾的接踵而至更是加劇了雙邊分家的程序。

1964年9月,"馬來人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馬來族為保證自身統治,試圖將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驅逐出去,抹平這一系列衝突與矛盾。

於是,1965年8月9日,執政聯盟在國會開展緊急會議,以0票反對的殘酷結局,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從此,新馬分家。失去唯一靠山的新加坡,面對嚴峻的生存壓力,前景似乎一片黯淡。但令馬來西亞沒想到的是,正是在危機感的驅使下,新加坡人民在逆境中尋找突破口,逆流而上,駕馭起海洋之路。

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海運,都必經馬六甲海峽。在國際形勢下,為了更好避免反傾銷、反補貼、貿易戰等情況,轉口貿易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絕佳方法。

於是,政府因地制宜,以中間商的身份,作為貿易雙方的中轉站,開始了"轉口貿易"

但是,毗鄰馬六甲海峽的不只是新加坡,為何只有它在眾多港口中脫穎而出呢?

港口的吞吐量往往是其港口是否繁榮的重要因素

馬六甲海峽西岸,礁石林立,遍地的沼澤和淺灘使得港口勉強滿足小型船隻的停靠,發展十分有限。

相反,海峽東側的航道港寬水深,吃水線深達20米的巨輪都可以順利通航,入港停靠。最重要的是,作為自由港的新加坡,轉船無須手續和納稅。於是,新加坡藉助這一優勢,逐漸成為世界最大的物流中轉港。

同時,它吸引來了世界跨國公司,解決了就業崗位缺失的問題。光是衍生出的外資銀行,就已經填補了幾十萬空缺的工作崗位。這樣一來,東西兩岸的利弊更加凸顯,西岸國家除了對新加坡投以羨慕的眼光,只剩下無能為力。

駕馭海洋後,危機感十足的新加坡並未止步於此,他們認識到,資源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無窮無盡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那遲早一天也會把這一切吃空。只有利用有限的價值創造更多價值,才是發展的良久之計。

因此,新加坡由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

沒有一滴原油,那就利用自由港優勢,發展為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

沒有土地資源,那就填海造陸,擴大將近百分之二十五的國土面積。

沒有水資源,那就建設海水淡化廠,設定雨水徑流收集系統,研究再生水,轉劣勢為優勢,實現供水自給自足。

除了國際貿易、加工業,新加坡以國際入境遊客為目標群體,提高旅遊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國際競爭力,使旅遊業是新加坡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聰明的新加坡靠著無與倫比的地理優勢,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實現了多元化發展,成為世界其他港口的學習典範。

穩固人心尤為重

新加坡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託,更離不開優秀的領導人對人心的穩固。"新加坡是脆弱的",李光耀在這樣的憂患意識下,逐一打破憂慮。

由於本國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很低,優秀頂尖人才十分罕見。新加坡重視教育,投入巨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為目前知識密集型經濟提高人才基礎。

李光耀重視人才的培養,也重視外來人才,甚至讓外來人員心甘情願定居。要做到心甘情願,創造卓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是必不可少的。人口總量少的新加坡,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1965年,新加坡建國之初,人口只有188萬。新加坡吸引國際優秀專業人才入籍新加坡,推出國外人才居住計劃。在這種計劃下,人才被吸引過來的同時,又為新加坡正式公民提供了補充源。

公民的素質提高,不僅需要學歷的支撐,還得益於它高度的法制。

在新加坡,吃口香糖、隨地吐痰等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處罰提示在地鐵、公交遍佈醒目位置,隨處可見。高昂的違法成本,帶來的結果是新加坡人的極度守法。

由日常生活細節再延伸到工作層面,新加坡人很講規矩,視廉潔為一種職業道德。工作效率高,重信譽,工作辦事按照合同、法律及流程辦事,令人省心。

政府層面的高瞻遠矚,以及在法律制定上的效率和嚴謹程度,穩固人心,扎牢新加坡的根基。

新加坡不是一天建成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

可能在有些人眼裡,新加坡確實很小很悶,娛樂的地方僅剩千篇一律的商場或博物館。人們的高素質,看上去可能只是被嚴苛法律遏制的。由於不少本地人沒見過世面,看似高質量的生活其實和很多發達國家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新加坡,清楚地認知併發揮自己良好的地理優勢,同時在遇到困難時,及時調整精準的把握市場機遇,一步步崛起。

一個小城,就是這樣建成大國的。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同是“出軌生子”,秦始皇的母親和嫪毐,與羋月和義渠王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