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人們熱衷於談論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彭玉麟),對他們的生平、事蹟相對比較瞭解,他們也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內部衰敗腐爛、外部列強瓜分,處於風雨飄搖的晚清,有一人所做的功績也不容忽視,不能忘記。這人就是吳大澂,一位名符其實的愛國大臣。

風雨飄搖的晚清

吳大澂幼年時期,國門已被西方的艦炮轟開,所以他從小刻苦學習,“憤然有經世之志”。三十三歲(1868年)考取進士,忠貞愛國。在直隸地區大旱成災時期,他在京城裡組織賑災慈善活動,還建立了學堂“慈幼堂”。並且學堂裡專收窮人,還多方籌措,想盡一切辦法,在學堂裡為窮孩子們提供一日兩餐,衣履棉被。充分體現了其教育救國的理念,以及愛民如子的高尚情操。

愛民如子

在左宗棠武力從沙俄手中收復了新疆之後,沙俄覺得沒佔到多大便宜,就開始向烏蘇裡地區移民和增兵,意圖我吉林、東北,進而直插平津。吳大澂此時正值四十五歲,清朝在危機關頭啟用他,賞他三品卿銜,赴吉林幫辦一切事宜。此時清朝已是虛有其表,但這次算是用對了人,吳大澂也真正開始了他保家衛國的軍政人生。

此時清朝已是虛有其表

雖然東北是清朝的發家之地,可是入主中原之後,清廷為了保護這“龍興之地”,在東北實施全面“封禁”。經過幾百年的封禁,此時的東北地區已是文化愚昧、科學落後、人煙稀少。吳大澂深知東北是中國的北大門,是京城的屏障,面對沙俄的狼子野心和咄咄逼人,吳大澂認真分析當時吉林乃至東北的國際、國內形勢,從戰略的高度審視,制定出完整的穩定吉林進而穩定東北的政策措施。

東北是清朝的發家之地

首先針對東北人口稀少,不利於屯墾戍邊,制定了招墾政策,給予優厚的扶持。凡是來開墾的人都給其物種和必須的糧食,還包括耕種必備的牲畜、器具,優厚的政策不僅使原來的“偷墾者”願意以合法的身份繼續開墾安家,還吸引了大量山東、遼寧的人來開墾,包括境外的(被沙俄侵佔的土地上的)眾多中華民眾都願意舉家遷回。這大大充實了吉林和東北的人口,也充實了農耕經濟,兵源與糧草也都有了充足的保障。

大大充實了吉林和東北的人口

其次根據道路交通不利於作戰的狀況,決心根據戰備需要,規劃修建道路。吳大澂親自勘察,用時兩年,開闢了以戰略要地寧古塔為中心的三條大道。並且依據戰時的需要,相應的設定驛站,設定治理的官職,修建橋樑,增設渡船等等。交通設施的便利,不僅讓情報和戰爭投送能力增強,也使得經濟上繁榮起來,老百姓生活也逐漸安逸和富足起來。

老百姓生活也逐漸安逸和富足起來

戰備資源充足了以後,第三就是造武器。吳大澂深知要確保東北,就必須保住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吉林,並且靠著老八旗的大刀長矛,是絕對打不過沙俄的。並且戰爭的武器消耗非常大,必須有自己的武器彈藥供應系統。吳大澂四方奔走,殫思竭慮,購買機器裝置,艱難運送到吉林。又四處招募人才,才三年,赫赫有名的“吉林機器局”就能開始自己製造武器了。“吉林機器局”使得吉林的軍隊徹底告別了中國幾千年的冷兵器時代,並且“吉林機器局”的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不容小覷,不僅能生產包括機關槍在內的各種槍支彈藥,除源源不斷供應吉林,還能供應保障黑龍江軍隊使用所需。使沙俄頗為忌憚,不敢輕舉妄動。

有槍有炮的同時,吳大澂開始親自擴充整訓軍隊。吳大澂到吉林之時,吉林根本沒有像樣的邊防軍隊,原來的八旗兵為了鎮壓關內的農民起義,已被抽調一空。吳大澂組建了十三營共計九千人的軍隊,並且親自體驗、親自編寫關於射擊訓練的《槍法準繩》訓練綱要,還用當時先進的戰法訓練部隊,使軍隊的素質大為提高。然後根據戰略防禦的需要,親自制定炮臺的設定和軍隊的部署。完善的防禦體系,遏制了沙俄原本的囂張氣焰,為保住吉林,保住東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親自制定炮臺的設定和軍隊的部署

據理力爭

吳大澂就是這樣一位富有遠見卓識以及改革創新精神的晚清文人,他的功績可謂彪炳千秋,不應忘記。

#文化##美文##正能量##歷史##原創#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檀道濟,唱籌量沙都能退敵兵,卻因功高震主讓朝廷自毀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