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濟,是我國東晉末年的名將,劉宋朝代的開國元勳。他為南朝宋武帝劉裕建功立業,英勇善戰,在淡定地唱籌量沙中都能巧妙退敵,最後卻因功高震主而慘遭殺害,他的死讓朝廷"自毀長城"!
檀道濟
今天帶大家回顧一下檀道濟的悲壯事蹟。
一. 屢立戰功得信任,善待俘虜留美名
檀道濟從小父母雙亡,由其哥哥們哺育長大,他們兄妹間關係融洽。成年後隨其兄長加入著名的"北府兵",從此投靠到劉裕的麾下。他英勇善戰,在數次平定南方內亂中顯露出了軍事才華,得到劉裕的賞識,並逐漸成長為劉裕軍中的骨幹。
隨後在劉裕組織的北伐軍中,檀道濟充當先鋒,他率領的軍隊所向無敵,一直打到洛陽,共俘獲敵兵四千餘人,這時,有人建議屠殺所有俘虜,將其屍體堆成山,以壯軍威。檀道濟卻說:我們是來推翻暴政與解放人民的,不應該濫殺無辜啊。於是,他命令釋放了所有俘虜。
劉裕北伐圖
他們這種優待俘虜的高尚行為,得到了當地各少數民族的歡呼與擁戴,並有不少人投奔到檀道濟的隊伍中來,讓他們的軍隊越來越壯大。
二. 輔佐二位帝王,唱籌量沙退敵
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取代東晉稱帝。作為開國功臣的檀道濟被加官封爵。可宋武帝劉裕只做了二年皇帝就死亡了,檀道濟作為四位顧命大臣之一,繼續輔佐宋文帝執政。
當時北魏統一了北方16國,還企圖吞併劉宋南朝,他們已經佔領了黃河以南大片土地,正向南朝迫近而來。朝廷命令檀道濟率軍抵抗。宋軍在檀道濟的指揮下,節節勝利,但在20多天裡,共打了30多場硬仗,將士們有點疲憊了,讓魏軍鑽了空子,他們用兩支輕騎兵向檀道濟的宋軍前後兩翼發起突然襲擊,把宋軍的輜重糧草,放了把火燒了。
唱籌量沙
沒有了糧食的宋兵亂了陣腳,他們不得不準備退兵,此時,有個宋兵嚇得逃到魏營去了,還將宋軍沒有糧食的情況告訴了魏軍將領。魏軍就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想把宋軍圍困起來殲滅。
宋軍將士見此情景驚惶失措,有的甚至偷偷逃跑了。檀道濟卻不慌不忙地命令將士就地紮營。當晚,宋軍軍營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帶領管糧計程車兵在一個營寨裡查點糧食。一些士兵手裡拿著竹籌唱著計數;另一些士兵用斗子在量米。只見一隻只米袋裡都是雪白的大米。
這一場景被魏軍的探子看到了,他們連忙去報告魏將,說檀道濟軍中的糧食綽綽有餘,要想跟他們決戰,肯定會打敗仗的。魏將聽說此訊息,以為前面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故意誘騙他們上當的,於是,就把投降的宋兵殺掉了。其實,魏將是中了檀道濟的"空城計"了,那些米袋裡大部分都是白石子,只是上面蓋了層大米。
南朝宋武帝像
順便插一句,據說《三十六計》這本書就是檀道濟總結多年作戰經驗而編寫的,上述的"空城計"看來只是他小試牛刀而已。
再接著說,第二天,檀道濟命令將士們整裝待發,自己穿著便服,乘著一輛馬車,大搖大擺地沿著大路向南轉移。這魏軍曾經吃過檀道濟很多敗仗,現在看見他從容不迫地撤退,心想他一定不知道在哪設了多少埋伏,我們決不能追趕上當。就這樣,檀道濟用他的鎮定與智謀,保全了宋軍,使宋軍安全地回師。從此以後,魏軍也就沒敢輕易進攻過宋朝。
三. 功高震主,慘遭殺害
因為檀道濟先後成功輔佐了二代帝王,而且為宋朝所立的功勞實在太大了,並且其威望也逐步升高,這就引起了朝廷的忌憚,他們生怕檀道濟功高蓋主,篡奪王位。
宋文帝劉義隆劇照
當宋文帝生了生病後,他的兄弟們恐怕今後無人能鎮住檀道濟,就假造詔書騙檀道濟入朝,並逮捕了他,檀道濟起初還不聽妻子勸告,認為皇上會給他做主的,後來得知確實要被殺害時,他氣得瞪圓了雙眼,將頭巾拉下,摔在地上說:"你們不是在毀壞自己的長城嗎?"(這就是俗語"自毀長城"的來歷)。
可悲的是,最終檀道濟與他的兒子們及其得力將軍一同,被朝廷殺害了。這個訊息傳到北魏,魏朝的將士們高興得相互慶賀,並說:"檀道濟一死,南方就沒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檀道濟繡像
後來,宋文帝也很後悔,有一次,北魏的大軍一直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蘇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頭城上瞭望遠處,感慨地說:"如果檀道濟還活著的話,不會讓胡騎橫行到如此地步。"
總之,我國東晉末年的名將、劉宋朝代的開國元勳檀道濟,為南朝宋武帝劉裕建功立業,英勇善戰,他淡定地唱籌量沙中巧妙退敵,最後卻因功高震主而慘遭殺害,他的死是劉宋王朝在"自毀長城"!
檀道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