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命運一詞,似乎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經常被提及,這"命運女神"似乎也是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信仰。不過也確實,在封建社會之下,幾乎沒有不存在信仰的民族。

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都會說一個詞,叫做"命運無常"。今天你可能身居高位,但每天就有可能流落街頭。這就表明命運本身具有的一個不確定性,畢竟,"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

迦太基坐落於非洲北海岸,現今位於突尼西亞,與羅馬隔海相望。與羅馬高呼發展人的政策相比,迦太基則是一座完全的商業城,裡面的幾乎所有公民都只在乎自己是否能夠在自己做的事情中獲得商業利益,可以說是同時擁有十分的商業頭腦和零分的政治頭腦。

1. 縱有天才難成就

公元三世紀前期,羅馬空前強大,已經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一大強國。但土地和權力總是不會嫌多的,在征服了義大利半島之後,它又將擴張矛頭轉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

於是也便有了之後的三次布匿戰爭。準確來說,在這三次戰爭中,只有前兩次是為了爭奪海上霸權,第三次的戰爭,只不過是雙方需要一個確切的結果罷了。

其實,就實力而言,羅馬在布匿戰爭之中,是沒有任何優勢的,甚至在經濟方面,遠不如作為商業大家的迦太基。而在總體的軍事方面,雖說是足夠吊打迦太基,但卻擋不住在迦太基中誕生的軍事大家——漢尼拔

漢尼拔九歲從軍,26歲就升躍為全軍統帥,在布匿戰爭之前和在從布匿戰爭中衍生出來的其他小作戰中,他帶領迦太基的軍隊多次打敗羅馬帝國的軍隊,為迦太基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中,漢尼拔就充分地展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能。為了確保自己的勝利,他在攻打義大利時,並沒有選擇從海路進行進攻,而是選擇,翻過阿爾卑斯山,給羅馬出其不意的一擊。

阿爾卑斯山作為天然國界線,在這之前的時間中一直都起著阻擋外國入侵的作用。在羅馬人眼中,阿爾卑斯山就是一座根本不可能被翻越的天然屏障。所以即使是在戰爭開始之前,羅馬也沒有想到要對阿爾卑斯山山腳進行防守。

這也就使得漢尼拔在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之後,勝利女神似乎是站在了漢尼拔這邊,使得漢尼拔在義大利北方三次打敗羅馬,而羅馬面臨慘敗,死了好幾萬人和幾位執政官。

雖然說為了翻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自己的軍隊人數也從五萬多銳減至兩萬多。但從這結果來看,這些犧牲無疑都是值得的。

但就在漢尼拔在義大利北部佔領優勢之時,其本土迦太基的政治問題就開始顯現出來。

眾所周知,打仗最不能缺的,一是軍隊,二就是補給。若是補給跟不上就難以真正打贏一場仗。在漢尼拔橫行於義大利北部之後,羅馬的軍事家費邊,對漢尼拔採取了拖延政策,避開了與漢尼拔主力的對決。

在這個時候,後方的補給就顯得尤其重要。但是在這麼個緊要關頭,迦太基的上層卻就"要不要對其進行補給"這一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吵。

正反兩方各執一詞,正方持要對其進行補給觀點,認為這是一個徹底打敗羅馬的絕佳時機。

但反方卻與之相反,認為戰場上情勢一片大好,即使沒有補給,迦太基也能在這場戰爭中獲勝,在這個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在對其進行補給,只會損害到自己國家的利益。雙方各執一詞,到最後也沒有將補給發出

但有時候,命運就是這般反覆無常,就在迦太基的高層自以為高枕無憂的時候,迎來了羅馬人進攻。

迦太基作為一個商業國,最不缺的,就是金錢。在兩個國家刀劍相向的時候,頂著迦太基的名號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其實是迦太基花錢僱來的僱傭兵。

但打仗,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而"人和"又在其中佔了最關鍵的地位。僱傭兵總歸是比不上本國國民對國家的忠誠度要高,兩者的熱情也不能相提並論。最後的結果也當然是迦太基承擔戰爭失敗的後果。

2. 目光短淺成輸家

其實在羅馬人攻打至迦太基的時候,迦太基就已經做出了緊急召回漢尼拔的決定,可奈何天不隨人所願。

在第一次的布匿戰爭之中,羅馬人已經就見識過了漢尼拔的軍事才能,在這種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時期,羅馬人哪裡還敢讓漢尼拔再回到戰場上進行作戰?

所以早在迦太基做出決定之前,羅馬人就已經做好切斷漢尼拔補給路線的準備,也在漢尼拔回國的路上多次加以阻撓。

公元前203年秋,漢尼拔率領50000步兵,2000騎兵離開義大利。這支已經在義大利被消耗了幾乎所有銳氣的軍團一踏上北非土地,就遭到了嚴陣以待的羅馬軍隊的打擊。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餘亮在談到這次戰爭是,說到"漢尼拔回國以後,就在扎馬這個地方組織軍隊,和羅馬的偉大統帥西庇阿,打了一場著名的叫扎馬會戰。"

但在這個時候,迦太基其實已經在之前的戰爭中被削弱了,再加上"他的努米比亞騎兵主要是南方的黑人,已經被羅馬人收買了",所以在這次的戰爭中,迦太基必輸無疑。

迦太基也不是沒有去避免過這個結局,漢尼拔不止是一個優秀的軍事領袖,他同樣也是一個優秀的政治領袖。他似乎是看到了迦太基政治上的弱點,在戰爭開始之前,他就獨自與羅馬的軍事領袖進行了一場一和,但結果並不好。

餘亮先生對這場求和做過一個很簡單的闡述:

"在打仗前,他和西庇阿兩個人,不帶武器,在隨從的陪同下走到一起進行談判。"但卻遭到了西庇阿的拒絕,他提出了兩點原因:

"第一,現在和談已經晚了,之前迦太基和羅馬之間有反覆的較量。第二,如果現在和談,我回國沒法向元老會交代。所以我們必須要打這一場仗。"

其實雖說是和談,但其實雙方都很明白戰爭的結果會是什麼。一直到最後迦太基也沒能夠將命運扭轉過來。

可以說迦太基的失敗就是因為迦太基的目光過於短淺

若是在早些時候,在漢尼拔在義大利北部獲得多次勝利的時候使補給充足,讓漢尼拔有足夠的資源乘勝追擊,或許也就不會在最終失敗,也就不會有接下來的兩次布匿戰爭了。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它最大的缺點也正是萬事利為先,即使它是在處理政治事務,它首先想到的,也仍舊是自己的利益。這點從之前上層們對補給一事的態度中就能夠很明顯地看出。

3. 依附他國難自保

在這三次布匿戰爭之後,迦太基成了"羅馬下保護國",但實際上,成了羅馬的附屬國。羅馬也多次對它提出苛刻要求。

在最後甚至是給迦太基下了最後通牒,要讓迦太基"搬至海岸線十公里",當時的迦太基使節在拿到這一訊息時立馬就表示"這無異於給迦太基判了死刑!"

這麼說雖然是誇張了一些,當時羅馬並沒有規定他們要遷至何處,只是給出了"海岸線十公里"這樣的概念。但卻也足以表明迦太基整個國家對於這個訊息的不滿

畢竟迦太基作為一個商業國,它能夠發展起來,憑藉的就是它優越的地理位置。現在讓它遷到海岸線十公里,無疑是斷了迦太基的財路和發展。但是造成迦太基最後悲慘結局的,難道就真的只有羅馬嗎?

誠然,羅馬對迦太基發動的戰爭是造成迦太基悲劇的直接原因,但最關鍵的,其實還是迦太基其本身。

第一,迦太基作為一個商業國,其國內大部分人的思想也都是商人的"利益至上"思想,但是不管國家還是城邦,都是政治的產物。想要作為一個國家在這世界上長久地存在,它就不能是純粹的商業國,它必須要跟政治有點關係。

第二,迦太基過於樂觀,在被羅馬打敗之後,認為只要自己乖乖聽話,就能在這世界上繼續存活,從而放棄了自己的軍事硬實力,卻沒有想過自己以後可能會遭遇到的一些悲劇。

這也是迦太基在後來與羅馬的對戰中,舉全國之力也未能擺脫自己悲慘命運的重要原因。

在成為羅馬的附屬國、殖民地之後,它並沒有在私下裡鍛鍊起一股屬於自己的力量,而是"安安心心地做生意,以為尊重羅馬的所有條件,加入了羅馬的秩序,就能夠好好地活下去所以不再發展自己的力量。但是沒想到自己有錢一點,羅馬人就要來壓榨它一次,條件一次比一次苛刻"。這句也是餘亮先生的原話。

可以說"不再發展力量"這個決定,是迦太基走向滅亡的最後一步。

在很多時候,成為一個"乖孩子",只會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軟弱,並不能得到一些於己有利的東西。而這個曾經富有的民族迦太基,乖乖去遵從西方的條件,除了得到西方虛偽的稱讚和表面上的"高抬貴手"之外,什麼也沒有得到,反倒招來了西方一次又一次更加殘忍的剝削。

它一直以為只要自己滿足羅馬的要求,就能夠保持永遠的和平,活下去,並且不惜為此放棄自己的硬實力。這樣的想法屬實是天真了一些。

雖說我們經常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一句掛在嘴邊,但是在面對強壓時,一旦退卻,就會讓對方產生"可以欺負"的想法,隨之而來的,也不是什麼風平浪靜,而是更加過分的欺壓

儒家就極其看不慣這種"唾面自乾"的作風,一直在強調"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正是在教我們要反抗不平等的條約、不惜一切來爭取平等。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英國的鐵血首相丘吉爾,在大戰裡卻把自家的將軍坑了好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