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四月,秦王政至雍城行冠禮。
假寺人嫪毐趁此竊用秦王御璽和太后璽,調縣卒、官衛士卒官騎攻擊蘄年宮。
遠在雍城的秦王政命相國昌平君、昌文君領咸陽士卒平息叛亂,兩軍戰於咸陽。
為激勵士兵,秦王政令:“凡有戰功者均拜爵厚賞,宦官參戰者拜爵一級。”
嫪毐不敵,倉皇而逃。
秦王政令諭秦國子民:“生擒嫪毐者賜錢百萬,殺死嫪毐者賜錢五十萬。”
後,嫪毐極其黨羽被一網打盡,嫪毐被車裂,滅三族,其死黨二十人被梟首,其賓客舍人罪輕者為供役宗廟的取薪者,罪重者四千餘人奪爵遷蜀,徙役三年。
太后和嫪毐育二子,均被一同囊載撲殺。
太后被囚居在雍城,向太后獻嫪毐的秦相呂不韋受牽連,被罷免相邦之位,貶回封地洛陽。
平定叛亂後,秦王政明示:與太后斷絕母子關係,永不再見,明令朝臣敢有為太后事進諫者,戮而殺之,蒺藜其背。
自此,秦王室的鬧劇結束。
嫪毐叛亂,禍國殃民,但從一定程度上為秦王政親政做出貢獻。
當時呂不韋為相邦,且是秦王政的仲父,深耕朝堂幾十年,大權在握。
讓其一下子交出大權,有些艱難。
呂不韋為大秦做出過卓越貢獻,沒有他,就沒有嬴異人和嬴政的地位,加之是秦王政仲父。
於情於理,秦王政都不能因權力而與他發生衝突。
嫪毐叛亂,牽出呂不韋當年將其獻給太后的事,秦王政藉機將其權力奪回,呂氏勢力瞬間崩塌。
也正是嫪毐叛亂陰差陽錯的為秦王政親政做出了貢獻,才讓《大秦賦》有了秦王政縱容嫪毐,以達到打擊呂不韋等權臣的故事。
電視劇演的算是風輕雲淡了,歷史可不是,那是一場真正的叛亂,是一場秦王政稍有疏忽便會被嫪毐打敗的大戰。
叛亂結束,但事情還沒有結束,因為太后被囚居在了雍城。
秦王政雖明令不允許任何人進諫,且放話誰進諫就殺誰。
但還是有諫臣進諫,且是二十七位。
《大秦賦》中,秦王政點名批評了三個諫臣,說他們都是太后提拔重用的,其他諫臣也都或多或少的因太后而受益。
就這樣,二十七位諫臣被殺。
正史裡,二十七位諫臣可不是全是與太后有利益關係的臣子,他們大多是忠臣。
趙姬有錯,但她也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嬴異人在邯鄲之戰時返回秦國,趙姬和年僅三歲的嬴政被留在了邯鄲城內,幾次面對死亡,都僥倖逃過,最後還是被趙王室軟禁,受盡折磨。
沒有趙姬,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秦始皇,秦國東出統一天下的時間也會晚很多,甚至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最關鍵的是,趙姬的地位重要,他是秦王的母親,是秦國的太后。
因此,二十七位忠臣進諫的目的不是為了迎回太后之後立功受獎,而是想讓秦王政以德報怨,接回生母,以彰孝道。
不管這孝是真是假,秦王政都需要接回生母。
因為秦王政不接回生母,就會被不知所以然的其他諸侯國子民認定為不肖子孫,背上不孝的罵名。
秦王政親政愛民的形象大打折扣,其他諸侯國的子民便不敢到秦國,也會抗拒秦王政的統治,因為他連饒恕自己母親的氣度都沒有,更別說饒恕曾經的敵人了。
二十七位諫臣被殺之後,又有一位叫做茅焦的諫臣不畏懼死,站出來勸秦王政。
他說:秦王要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
之後,用其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秦王政,被秦王封為上卿。
不久後,趙姬被接回咸陽,恢復了自由和榮耀,安享晚年,於公元前228年去世,嬴政追尊母親趙姬為“帝太后”,與秦莊襄王合葬茝陽。
茅焦進諫秦王政一事,成為了君臣之間納諫、進諫的政治佳話,《說苑-正諫》中有詳細介紹。
趙姬與呂不韋有染,與嫪毐淫亂禍亂宮闈,種種跡象都表明她是一個十足的蕩婦。
二十七位諫臣為了這樣一個蕩婦的自由和榮耀而丟掉了寶貴的生命,此事還是值得的。
二十七位諫臣為的是秦王政的名聲,蕩婦趙姬的自由與榮耀只是秦王政博得好名聲的一個途徑。
當然,我們要相信秦始皇是真正的孝順,他只是需要一個能服眾且能解除自己心結的臺階。
一個人的氣度和名聲,在任何時代都是重要的,這點毋庸置疑。
而秦王政,比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好的名聲和具備非凡的氣度。
當時,天下已亂了五百餘年,百姓苦不堪言,無不期盼天下一統,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得民心者得天下”,各諸侯國君奪取天下,戰場重要,民心更重要。
各諸侯國國君想得民心,就要施仁政重孝道。
幾百年的戰亂,老百姓聽過和看過太多殘暴不仁的諸侯國君的事,他們為了權力而手足相殘,為了享樂而視百姓如草芥等等。
老百姓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一位諸侯國君,所以非凡的氣度和好的名聲就顯得格外重要。
秦王政在殺二十七為諫臣之後,終於接受茅焦的進諫,接回犯錯的生母,展現了其不凡的氣度,贏得了重孝的好名聲,受各諸侯國百姓的好評,取得了仁孝這一“戰場”的勝利。
此事,茅焦立下大功,27位忠臣為了秦王的名聲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立功更大。
秦始皇手段強,強在任何事情、任何人等,都能被其所用,哪怕是不利於他的事和人,都能在他的變通中成為有利於自己的事和人。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3、《說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