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想必大家都知曉商朝末年“武王伐紂”的歷史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人是功不可沒的,他就是姜太公。他主要的貢獻是在征討過程中的軍事、謀略方面上。而周公旦的主要功績主要在治國理政上。二者的側重點不太同。

武王伐紂之後就建立了周朝。那個時候,天下初平,時局還很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主要來自:1. 商朝遺留下來的公子貴族;2. 商末時候的諸侯國;3. 對周朝的建立而功勳卓著的功臣良將。周武王在世的時候,尚能控制住。可一旦武王離世,可能會有一些力量變得不安分起來。年邁時的武王心裡也應該清楚這一點。

當週武王臨死之際,那時的成王年紀尚幼,還不具備治國理政的能力。所以,周武王必須要選一位能讓他放心的股肱之臣對成王進行輔政。當時,最有資格攝政的兩個人:姜太公和周公旦。姜太公對周朝的建立可謂有定鼎之功,而且他還是成王的外公。而周公旦在治國理政上絕對是一把好手,他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那麼為什麼武王最後選擇了周公旦作為輔政而沒有選擇姜太公呢?鄙人以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擅長有異。文章開頭提到了,姜太公比較擅長軍事、謀略,相當於漢初的韓信和張良;而周公旦比較擅長治國理政,有合於漢初的蕭何。這個時候天下初平,不出意外的話,不會出現戰亂的局面了。所以,經過了商紂王的虐政以及伐紂時的戰亂,臣民也需要休養生息一番,這個時候為政治國是當務之急。

種姓有異。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姬姓,可以說是周王室的本家人;而姜太公是成王的外公,姜姓呂氏,應該說是外戚。即便二者在治國理政、軍事征伐的能力上不相伯仲,論關係遠近,那武王選擇周公旦為輔政也在情理之中。退一步講,就算攝政之人擅權欺主,那大權仍在姬姓人手中。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穩定政局。朝中有不少姬姓人,如周公旦、召公奭、管叔、蔡叔、霍叔等。而有名的姜姓就是姜太公這一支。如果姜太公上位,恐為姬姓人所妒,而導致政局不穩;而讓周公攝政的話,想來支援的人多,反對的人少。只是武王萬沒有想到,正是姬姓人搞起了“三監之亂”。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姜太公還出了不少力。

所以,武王在選輔弼之臣的時候,想來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古代帝王將相基本上都是謀權逐利的,他們之間會在一個平衡點上穩步向前發展。如果打破了這個平衡點,就是叛亂、禍亂髮生之時,平叛之後,又會到達一個新的平衡點。另外,周武王把姜太公的封地選在了偏遠的齊地,多少能看出點兒武王的心思。但是姜太公沒有蹈“敵國破,謀臣亡”之覆轍,也算是幸運了。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如此神機妙算,看到玄德對百姓的態度,就知道贏了仁義輸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