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王朝的衰敗,都是從宦官干政,或是外戚干政開始的。比如西漢時呂后干政,她的兒子劉盈死後,她就找了個小孩子,號稱是劉盈的兒子繼承皇位。好在她去世後,眾人扳倒了呂氏一族,才迎立劉恆為帝。
後來的東漢,也是隨著皇帝越來越弱,年紀越來越小,致使政權逐漸被外戚、宦官掌控。到了東漢末年,王朝已經岌岌可危,出現了不少割據勢力,十分混亂。
說起宦官干政,就不得不提唐朝和明朝。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是鼎鼎有名,其中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明朝的實力從這時候開始,就逐漸衰弱。唐朝的宦官更加猖狂,他們甚至敢廢立皇帝,然後殺了廢帝。
而清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既沒宦官干政,也無外戚干政。特別是乾隆朝,在康熙和雍正兩大有為君王的治理後,乾隆接手的清朝,可以說是政治清明。頂多在乾隆晚年的時候,出了個權臣和珅。可和珅不僅不敢控制乾隆帝,甚至還是被乾隆利用,專門為朝廷提供資金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政治清明的情況下,乾隆還是讓清朝在他手上,開始衰退,這就令人有些不解了。既然乾隆一手掌握大權,為何清朝卻開始衰退,而不是持續強盛,或是更加強盛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乾隆朝的政治清明,是怎樣出現的。很多人都說,乾隆是個幸運的人,因為他祖父是康熙,父親是雍正。而他小小年紀被康熙看中,接進宮中撫養,雍正即位後,自然就將其秘密立為儲君。
在筆者看來,乾隆最幸運的地方,就是有個雍正這樣的實幹派老爹。其實康熙晚年時期,清朝是有些問題的。首先朝中官員貪腐嚴重,導致國庫空虛。其次又因為九子奪嫡,導致官員們紛紛站隊,私下拉幫結派,朝堂烏煙瘴氣。這一切問題,都是在雍正即位後,才逐漸解決的。而眾所周知,雍正這個皇帝,當得是很有壓力的,因為許多人都對他繼位一事存疑。
當雍正把清朝的“汙穢”清理乾淨時,他卻一早就駕崩了。如此一來,乾隆撿了個大便宜,將這個政治清明,國庫充盈的江山接了過來。不過,政治清明的清朝,到了乾隆手上,也就慢慢變了味。
到了乾隆朝,所謂的“政治清明”,實際上只存在於表面了。取而代之的,是乾隆實施的一種高壓手段,什麼叫高壓手段呢?就是指帝王為了穩固權力和地位,對下實施不計後果的雷霆手段。
比如秦朝的焚書坑儒,制定一系列嚴苛刑法,為了修建長城不惜大興土木等等。老百姓在巨大壓力大,不得不揭竿起義。再加上秦二世的昏庸無能,宦官趙高的霍亂朝綱,這便註定了秦朝的統治持續不了多久。
乾隆同樣如此,他為了掌握權力,即使當了太上皇,也不肯放權。不僅如此,他在位期間,還大興文字獄,不斷打擊雍正朝的功臣。孝賢純皇后去世後,他還借葬禮為由,大肆處置大臣甚至宗室,就連自己的兒子,也慘遭斥責,被剝奪繼位資格。
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上到皇子宗室,再到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人人惶恐不安。人人為了自保,所做的事就必定會以自身利益為前提,就阻礙了清朝繼續發展的腳步。加上乾隆自身又貪圖享受,到了晚年,家本又快被他吃光了,於是只能倚靠和珅為他斂財。
而清朝到了這一步,乾隆仍然不知道痛定思痛,還整天想著怎麼享樂。當然他年事已高,等到了時候,兩腿一伸就丟下這個爛攤子不管了。這就可憐了嘉慶,明明接手的就是個爛攤子,卻還被後世誤會,清朝是在他手上衰退的。
(參考文獻《史記》《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