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總體實力遠強於遼,遼核心地區不多,國土大多是西伯利亞性質的。宋朝,糧產地,人口,經濟,都強於遼。但是宋朝有個問題,那就是國家力量整合錯位,國家力量強但是實際利用展現出來的卻只能和遼國相當,這就是宋朝的問題。宋的北伐戰爭就是一個縮影,總體力量與整合管理體系錯位不協調。奪取幽雲的失敗,根本問題出在宋朝自己身上。
遼穆宗969年被殺後,遼景宗剛剛即位,加上宋太祖急於攻滅南方諸國,因此宋遼關係趨於平緩。宋太宗即位後,遼景宗已經多年勵精圖治加上遼朝上下一心,已是兵強馬壯。吳越國和清源軍節度使獻土歸降後,南方只剩下大理國和靜海軍節度使建立的越南,宋太宗對南方已經無意再征伐。宋朝將目光轉向北方,宋太宗率軍攻取北漢,因為北漢終究只是遼宋之間的屏障所以沒有影響到兩國關係。
誰料宋太宗好大喜功想要一鼓作氣攻打燕雲,燕雲在後晉時就已經被遼朝所得,經過多年已經成為遼朝國土,燕雲舊漢民多歸附遼朝抵抗宋軍,宋軍不得民心。遼朝高粱河一戰破宋軍主力,射傷宋太宗,從此宋朝再無奪取燕雲之力。經歷此次敗宋,遼朝得藉口多次攻宋,雖然有勝有敗但是使宋朝不斷求和,澶淵之盟和慶曆增幣使遼朝得利甚多。宋軍這次幽州之戰想要取勝最大的問題是攻城跟阻援不可兼得,無法同時完成兩個戰略目標。
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只是小事而已,宋朝無力的根本原因在於自武周革命以來,大力打擊門閥士族(即社會上有名望的人),自宋祖分權,徹底解決世族及相權問題,社會開始一片散沙。再無凝聚力,這也是五代以來為何一些小小的外族首領,佔據幾個州縣,也能稱雄一方,定難軍,永興軍等等皆是如此。終宋元明清,朝廷第一要務即解決社會豪右,最典型的也就是岳飛,其他的被稱為功高震主(實際並非功高震主,只是具備了一定的名望)而被殺的比比皆是。
首先宋滅北漢,而宗主國遼沒能大規模出兵騷擾或者協作,即說明遼國內部對於宋滅北漢這一舉動的後果沒有足夠的重視或者力量不足鞭長莫及,即在幽州方面雖有軍隊但也不會過多。趙光義藉著滅掉北漢的勢頭攻打幽州,雖然兵疲師老,但是攻打準備不足力量薄弱的幽州軍隊也不會有過多的問題。同時遼國支援的軍隊雖然以騎兵居多,但從各路緊急集合,必然會準備不足數量上也不會太多。
從古書來看,馬匹不耐炎熱,春夏季正是放牧的時候,不適合用來作戰,何況千里支援,軍隊也必定睏乏,從後面結局來看,遼國擊敗宋軍而未能馬上擴大勝果,足以說明遼國這仗贏得驚險,同時宋軍敗而不潰,也能說明宋軍此時的戰鬥力也不差。另外千里賓士的軍隊糧草輜重不足適合決一死戰,宋軍只要能夠老成持重不輕易決戰勝算很大。
幽州一仗雖然匆忙,但也未必能說趙光義考慮輕率,這場仗敗在趙光義臨敵指揮能力太差,不適合指揮大軍團作戰而已,即戰略謀劃還好,戰術太菜。趙光義第一次沒打下來,直接就變成了戰略防禦的姿態,勝利了一場覺得自己能守住,於是更傾向於防守,宋朝前期並不缺馬,整個山西地區在手,河北也在手中,死磕遼國完全有機會的,結果自己主動選擇了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