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早期是個口碑爆棚的朝代。越到後來,就越不怎麼樣了。
周朝開始分封的諸侯國多而且勢力比較微弱,由於小國多,力量就分散;又由於勢力弱,腰桿就硬不起。周朝開始強大,足以制服諸侯各國,周朝在短時間內號令天下,無人敢說不。
時間久了,周天子坐在朝廷上伸出手一看,哎呦,五指三長兩短。
周天子知道大門外的事情就跟一個伸出來的巴掌,會有長短的,有長短就會有糾紛。
不多久晉國,齊國,燕國,宋國,腰桿硬了。他們不聽周天子的話,周朝的禮樂就開始不起作用,約束不了諸侯們了。更由於晉國小宗吃了大宗,齊國田家代了姜家,秦國養馬雄視西戎,楚國從來就不服周,吳、越自成體系在東南天天與楚國打,燕國奉周宗卻在偏僻之地。形勢既然如此,天下就該大亂了吧?
但是,周朝不是不行,支撐不起大局而是諸侯大國發展起來了,總得有人出來維持局面,畢竟諸侯國還是有奉周宗為正宗的。所以,春秋五霸就出來了,他們自以為要替朝廷分憂,要做眾人的領頭羊,這本文叫"伯主"的,後來越來越離譜,叫做了"霸主"了。
由伯主到霸主,也就是從講周禮布信用到用拳頭說話的轉變。霸主們畢竟勢力有強弱,在位時間有限,人心卻是不古的。有錢有勢後誰不想發號施令?春秋就被戰國替代。春秋多少講點信用,到了戰國,幾乎就不講信用了。諸侯國之間的信用就發生了危機。
藺相如怎麼敢罵秦昭王。關於"和氏璧",趙秦兩個國家鬧得不可開交。秦昭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趙惠文王不敢不給。秦國更強大,所以霸道,趙國弱一點,不得不給。趙王聽說一根筋藺相如是個人才,所以就讓他出使秦國。
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這句話是藺相如因為秦昭王不講信用。秦王聽說趙王得了和氏璧。他就要想得到,人家趙王派使者藺相如送來了。秦王在娛樂場所會見了趙國使者藺相如,把和氏璧騙到手後,絕口不提那十五座城的事情。藺相如一看事情要黃,他也編了一個理由,說美玉上有那麼一絲絲兒紕漏,希望指給大王及左右看看。大家都驚奇,還以為完美無缺呢。秦王就把和氏璧給了藺相如。藺相如說,你不給十五座城,秦王你再厲害也厲害不過我了,你們秦國從秦穆公以來二十多個君主,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
信用在秦國是沒有了,秦國就是靠拳頭打天下,這是很危險的。實際上,商鞅變法就只要了兩個核心,一個是軍功爵制,也就是人頭,一個是糧食生產。所以,只要這兩個保持發展速度。秦國就發展強大了,自然,有了這些快捷,講信用有什麼屁用?秦國自從秦昭王開始,幾乎就沒有信用開言。一言不合就開打。看上的東西就要奪。楚國,韓國,趙國這些鄰居,實在是受夠了。他們一點也不相信秦國以及秦國人說的話。
秦國又不得不與其他國家往來,那怎麼辦呢?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西北不足,星辰西北移,東海不足以水為池。
填海用水,天空移星辰,使世界趨於平穩。同樣,戰國時期什麼都不缺,就缺信任。割國之間的往來,不能不"使"別人相信。於是戰國時期的兩個怪胎就出現了,一個是"上層"和親,二是以"人質"取信。前者不說她,只說"人質"在戰國時期的普遍性。
赫赫有名的秦昭王,在秦武王時代,就是秦國送到燕國的人質。當時秦武王被砸死了,他又沒有兒子繼位,所以,他的兄弟們就爭秦王位子。但是,沒有的實力和勢力的就走開點。秦國人質的母親宣太后和舅舅們在秦朝廷打壓了反抗勢力。但是,要接回秦國人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趙武靈王就出現了,他的趙國但是厲害得連秦國都怕。趙武靈王就把秦國人質送回了秦國,他就是秦昭王。
一般而言,人質如果能安全回國,待遇都不會差。如果是重要大事要求別人,一般都王子還沒有資格,必須是太子或者是最受寵的王子才行。
趙國找齊國幫助,齊國說,可以,但是趙國必須送長安君到齊國當人質,要不免談。趙太后整死不肯。後來她接受了大臣們的意見,派長安君去了齊國,齊國當支援才到了趙國。
戰國四公子的楚國人黃歇,他以老師的身份陪同楚太子到秦國當人質。秦國於楚國打打鬧鬧的,楚國當公主幾乎都嫁給秦國當公子。楚國的太子到秦國當人質,簡直就不當一回事情。這兩個蠻夷國家就是這麼不講信用。就換王子們為人質。當時,楚王快死了,要太子回去。黃歇把太子打發回去了,他留下來對範睢說,楚太子回去繼位,一定親秦,留在秦國跟一個老百姓差不多。範睢對秦昭王一說,秦王就放了黃歇。這個老師被新楚王封為春申君。
秦國可能是戰國時期送出王子為人質最多的國家,秦王室似乎是不把自己的骨肉至親當一會事的。
秦國與趙國曆來交惡不淺。特別是秦昭王時代。秦昭王活得久,雄心勃勃,不講道理,只認拳頭。野蠻地想要和氏璧,要不了就騙。被藺相如狠地罵了一頓,在澠池會上,又被藺相如逼得給趙王擊缶。他把楚懷王騙到邊境上喝酒,逼迫楚懷王割地,楚懷王不割,就把人家帶到咸陽限制居住。大家都是王字輩,秦昭王就是這麼野蠻。楚懷王最後死在秦國。秦國一點信任都沒有,天下六國"諸侯由此不直秦",秦國在這些問題上弄得非常狼狽。
異人到了趙國,當人質。落魄得要死,連呂不韋都看不下去了。才招待他吃飯。異人是秦昭王的孫子,為了國家,孝文王把異人送到趙國,這一當人質就是六七年。呂不韋認為這個人一旦回去當上秦王,權利就大了。所以呂不韋決定投資,把異人包裝一下,異人就成了子楚。這中間用了不少錢,跑了許多的路。子楚就吃喝不愁了。溫飽思淫慾,子楚看上了呂不韋的美人趙姬,他要了過來當老婆。他們就生了一個兒子。
邯鄲之戰爆發後,趙國容不下背信棄義的秦國人了。所以,搜捕秦國到趙國的人質,無論老小,都要殺死,一個不留。子楚就跑了,連老婆兒子都不要了。
人質的生活,就是這樣被自己的國家忽略不計。如果不是呂不韋,子楚一家人還有活的嗎?
子楚大兒子嬴政,他是人質的兒子,當時燕國也有個小人質燕國的太子丹。他們兩個玩得好。後來,贏政回到秦國當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做人質。秦國對太子丹不怎麼好,太子丹就逃了回去。把所有的信任,親密關係都不要了,他找了刺客,只想要秦王的命。
這些人質恩怨,想想都覺得可怕。一個社會,連基本的信任,誠實都不講,還是一個社會嗎?於動物世界有什麼區別?
秦國,按照藺相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看來,他們是有能力有氣魄有膽識的,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武力之上,一旦武力碰上文明,武力就解決不了問題。秦國曆代君主重視武力,拋棄信任,誠實,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僅僅十五年就滅亡了。看看秦國的制度,全是在法治專政社會的囹圄中打圈。它已經缺失了一個文明社會所必須的公平,信任,誠實等等最基本的信仰。
秦國以及其他國家,在戰國時期,用人質換取信任,實在是捨本逐末的辦法。
圖片來自《大秦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