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鋒
兩雄相爭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6年的重耳歸國即位,稱為晉文公。在其治下,晉國迅速強大。而此時楚國也日益強盛力壓中原。兩雄相爭不可避免。從此開始了長達150年的晉楚爭霸,成為春秋樂章的主旋律。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退避三舍,誘敵深入,大敗楚軍。楚成王轉入防禦。
公元前627年,晉秦崤之戰。秦國戰敗,秦穆公掉頭西向,最終稱霸西戎。秦晉交惡使得晉國在南防楚國的同時還得西防秦國,對東方的齊國也不能忽視。這讓楚國成為最大的受益方。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觀兵問鼎於洛水。就在同一年,西亞地區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亞述帝國。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國戰敗,楚莊王威震中原。
巫臣叛楚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楚共王繼位。
同年,楚臣申公巫臣因為貪戀夏姬美色,就拐帶她出逃晉國。這件事導致其家族在楚國被滅族。
說起夏姬還有一段故事呢。
這個夏姬原本是鄭穆公的女兒,嫁給了陳宣公的孫子。可是夏姬品行不端,與昏君陳靈公和其他幾個大臣有染。
在公元前599年,夏姬的兒子憤怒殺死了陳靈公。那幾個大臣逃到楚國,向楚莊王報告說夏姬的兒子弒君,請楚國干預,並且極力渲染夏姬的美麗。
楚莊王攻破陳國,看中了夏姬,想要娶她,被申公巫臣勸止了。其實申公巫臣是自己想得到夏姬,當時楚莊王的弟弟也想得到夏姬。但楚莊王把夏姬嫁給了別人。
晉楚邲之戰中,楚國雖然戰勝,但是夏姬的丈夫卻戰死了。於是申公巫臣以陪同夏姬去鄭國接回丈夫屍體為名帶她離開楚國。這兩個人在半路上成了親,又一起跑到晉國,投奔了晉景公。
楚莊王的弟弟大怒,把申公巫臣的全家都給殺死了。申公巫臣在晉國得知此事,就寫信給他說:我一定要讓你疲於奔命而死。這就是成語疲於奔命的出處。
夏姬雖是春秋時期四大美女(息媯、夏姬、文姜、西施)之一。但是作風不正,品行不端。史書記載她三次成為王后,先後嫁給七個人,共有九個男人因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春秋四大美女
與夏姬相關,《詩經·陳風·株林》這首詩就是諷刺昏君陳靈公的: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說於株野。乘我乘駒,朝食於株!
詩詞大意:
為何去株邑之郊?只為把夏南尋找。不是到株邑之郊?只想把夏南尋找。
駕大車趕起四馬,停車在株邑之野。駕輕車趕起四駒,抵株邑早餐歇息。
這裡的“夏南”指的就是夏姬的兒子。詩裡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強調只是去找夏南,從而增強了諷刺的意味。
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向晉景公建議“聯吳疲楚”。晉景公就派他到吳國,教授吳國車戰之法,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開端。吳國自此開始連續攻打楚國,果然使楚莊王的弟弟一年七次疲於奔命。
申公巫臣此人,素有才名於列國,貪戀美色而甘於棄國離鄉,連累家族受害,親赴吳國教以攻戰,令仇敵疲於奔命,幾乎是以一人之力攪動了晉楚吳三國風雲。
我國宋代有人寫詩評價他道:
萬古風情不易禁,多言未似不言深。
楚王只聽巫臣諫,不道逃吳已有心。
同時期在西亞地區,在申公巫臣出使吳國之前兩年,即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擊敗希伯來王國,強制猶太人移居巴比倫,成為“巴比倫之囚”。此後猶太人開始流散世界各地。
趙氏孤兒公元前583年,晉景公派軍進攻楚國的盟國蔡國,進而侵犯楚國,楚軍敗退。晉國乘勝追擊,進攻楚國的盟國沈國,俘獲了沈國國君。此戰終結了楚國霸業。
同年,晉景公的姐姐、趙朔的妻子趙莊姬在丈夫死後,因與趙同趙括不和睦,就對晉景公說趙同和趙括謀反。而晉景公正想樹立國君權威,壯大公族壓制卿族,就派兵殺死了趙同、趙括,並滅亡了趙氏家族。只有趙莊姬帶著兒子趙武住在王宮裡沒有被殺。趙武就是史上有名的趙氏孤兒。這時韓厥冒死進諫說:“趙衰輔佐晉文公、趙盾輔佐晉襄公,趙氏家族對我們晉國是有大功的。怎麼能因為一朝獲罪,就斷絕他們的香火呢?”。於是晉景公就讓趙武作繼承趙氏,把封地又還給了他。
“趙氏孤兒”人物關係圖譜
這一段歷史後來演繹為託孤救孤的典故,由此衍生出許多文藝作品而流傳後世。在今天,“託孤救孤”這一典故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脫離事件本身,而成為中華民族忠義誠信的標誌。我們應該清楚,歷史和文藝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歷史更加關注人物與事件的準確真實,而文藝所傳承的則是情節之下的精神內涵。
託孤救孤
病入膏肓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去世,晉厲公繼位。
據說晉景公去世以前做了一個惡夢。醒來後召巫師詢問,巫師認為他將吃不到新麥了。不久,晉景公生了重病召名醫來。在名醫到來之前,晉景公又夢到疾病變成兩個小孩,一個說:“要來的那人是個良醫,恐怕會傷到我,需要逃跑嗎?”。另一個則說:“我們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將我們怎麼樣呢?”。結果名醫來後果真判斷晉景公已是病入肓膏,無法醫治。這就是成語病入膏肓的由來。膏是指心尖處的脂肪,肓是指心臟與膈膜之間的地方。膏肓之間是藥力不能到達之處。病入膏肓的意思是病情特別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膏肓圖示
不久,景公想吃麥做的飯,令人獻上新麥。還特意召巫師來看,意思是巫師判斷有誤,然後殺死了他。晉景公正準備吃飯,卻突然感到腹脹,便去上廁所,但卻掉到糞坑中死亡。此時有個宦官夢見自己揹著景公登天,於是由他將景公從茅廁中背出來,並用他來殉葬。
晉國自晉文公之後,晉襄公維持了中原霸業,但與秦國失和。崤之戰雖勝,卻陷入與秦楚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因而在晉靈公和晉成公時期霸業中衰。晉景公在位期間,消滅赤狄、聯吳疲楚,同時致力於拆散齊楚和秦楚之盟。雖然前期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中敗於楚國,但隨後就在公元前589年的鞌之戰之戰中戰勝齊國,拆散了齊楚聯盟。之後又在公元前583年的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遏止了楚國爭霸勢頭。
第一次弭兵大會
公元前580年,剛剛繼位的晉厲公,想跟諸侯緩和關係,便與秦桓公約定在令狐會盟。晉厲公先到,秦桓公不肯渡河,卻住在王城。兩國只好派使者往返於令狐和王城之間訂盟約。但晉厲公剛回晉國,秦國就背叛盟約,與狄人攻打晉國。
晉楚爭霸中原使位於兩國之間的鄭、宋等小國遭受池魚之災。投降專業戶鄭國平均每年被揍2次,抗戰硬骨頭宋國則被消耗到易子而食、折骨而炊的地步。
公元前579年,和晉、楚兩國執政者都有些交情的宋國大夫華元在晉楚之間往來奔走,終於促成兩國和約,史稱第一次弭兵大會。
同年,晉軍打敗狄人。
弭兵會盟
鄢陵之戰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與秦國斷交,並聯合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國討伐秦國。聯軍到達涇河後,在麻隧打敗秦軍,史稱麻隧之戰。此戰晉軍及盟國兵力約十二萬人,秦國兵力約五六萬人,雙方實力懸殊,且晉國以有道伐無道,秦國戰敗實屬咎由自取。此戰是春秋時期規模較大的戰役。麻隧之戰的失敗,使秦國數世不振,不再對晉國西部構成威脅。而晉國則實現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戰略佈局。
同年,在歐洲,羅馬王政時代第六王圖利烏斯開始改革,使羅馬完成從氏族制度到國家的過渡。標誌羅馬國家誕生。
公元前577年,鄭國攻打許國,許國被迫割地求和。而許國是楚國的附庸,楚國必然不肯干休。
公元前576年,楚國起兵攻打鄭國,接著又攻伐衛國。晉國因內部意見不一而沒有采取行動。
同年,楚共王同意許靈公的要求,把許國遷到葉城,許國從此成為楚國附庸,其舊地為鄭國所有。
同年,晉厲公殺死喜歡直言進諫的大臣伯宗,因此失去晉國人心。伯宗的兒子伯州犁逃往楚國。後來伯州犁的孫子伯嚭在吳國做了宰相。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以汝陰之田向鄭國求和,於是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之後,鄭國進攻宋國。宋軍先後兩次被鄭國擊敗。
晉國得知鄭國叛晉投楚並興兵伐宋後,立即準備伐鄭。晉國一方面出動四軍,一方面派人前往衛國、齊國、魯國乞師,準備協同作戰。鄭成公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
晉楚兩軍在鄢陵相遇。雙方交戰一整天,晉國將領射傷楚共王的眼睛,但隨後又被楚國射殺。楚國王子被俘虜,鄭國的將軍戰死。楚軍作戰不利,但雙方勝負未分。
楚共王本想次日再戰,但有一名將領飲酒無法議事,又得知晉軍有所防備,無奈之下趁夜色撤軍。晉軍進佔楚軍營地,食用楚國留下的糧食,休整三天後凱旋迴師。
鄢陵之戰
這就是晉楚鄢陵之戰。鄢陵之戰是春秋中期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晉楚百年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此戰標誌楚國霸業轉衰,而晉國雖然藉此重整霸業,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逐漸減弱。
三駕疲楚
鄢陵之戰後,晉厲公在國內胡作非為,最後被大臣逮捕後殺死。
公元前573年,晉國大臣迎立年僅14歲的晉悼公為國君。
公元前572年,晉悼公派韓厥、荀偃率軍攻入楚國焦夷及陳國。這就是晉楚焦夷之戰。這是晉國第二次攻入楚國本土。
之後楚國懾於晉國勢頭正盛,因而在與晉爭奪宋、鄭、陳等國控制權的過程中,採取了晉來則退、晉去則進的策略。為此,晉悼公將晉軍分作三軍,每軍均配合一定的諸侯軍隊,輪番南下作戰,要求速進速退,不求取勝,旨在疲勞楚軍。之後幾年間利用晉國比楚國更近於鄭國的有利條件,多次發兵會同諸侯之師攻打叛服無常的鄭國,使楚軍為救鄭而疲於奔命。
《左傳》對此記載為晉悼公“三駕而楚不敢與爭”。而處在晉楚爭奪中心的鄭國,之前因楚共王割地而與楚結盟,此時也在晉國強於楚國的形勢下,不得不完全倒向晉國一邊。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康王繼位。
公元前558年,年僅29歲的晉悼公去世,晉平公繼位。
晉悼公14歲即位為君,按古人的說法還未及束髮之年(15歲)。晉悼公在位期間,對內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對外挾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徵四方。在其治下,晉國再次走向全盛,得以再次稱霸中原。終晉悼公一世,晉國鎮齊、懾秦、疲楚,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天下不能與之爭衡。
公元前557年,晉國聯合諸侯攻許。之後晉楚兩軍戰於湛阪,楚師大敗南逃。晉軍追擊至楚國方城,侵取方城之外的領土,攻取諸城邑後,然後回軍再次討伐許國,凱旋而歸。這就是湛阪之戰。這是晉國軍隊第三次攻入楚國本土。此後晉國基本很少考慮來自楚國的威脅,而主要關注如何穩定中原局勢、維持國家霸業了。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我國古人認為這是文明的開始。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帝國吞併米提王國,波斯帝國建立。
第二次弭兵大會自鄢陵之戰以後,第一次弭兵大會達成的晉楚和約自然失效。此後,戰敗國楚國處境艱難,戰勝國晉國則陷入士大夫之間的內鬥,而秦國則趁勢崛起。於是晉楚兩國都產生和平的意願。
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大夫向戌主持下,晉、楚、齊、秦等14國國君和使者在宋國達成和平盟約,史稱第二次弭兵大會。按照盟約規定,晉國和楚國各自的僕從國向兩國同時進貢。這說明晉國和楚國認識到無法徹底擊敗對方,因而決定共享霸主利益。而大國之中,東方的齊國依舊朝晉,而西方的秦國還是同楚結盟。但總體上,晉國仍佔優勢。
自晉楚爭霸開始,至第二次弭兵大會止,晉楚之間共有13次戰爭。其中晉國勝11場,楚國勝2場。自第二次弭兵大會以後,晉楚兩國及中原地區大體維持了約40年的和平。
晉楚爭霸主要戰爭
晉楚爭霸,每次參戰的國家都多達二三十個,堪稱中華文明的“世界大戰”。以鄢陵之戰為例,晉國發動全民總動員,再加上盟國,合計兵力20萬。而據史書記載仍少於楚軍,因此估計雙方合計參戰兵力至少43萬。而在其後約80年的溫泉關之戰,波斯出動2萬大軍,西方歷史稱之為“鋪天蓋地”。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至少在軍事方面,中華文明所達到的高度是當時西方所望塵莫及的。
潮起潮落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擊敗新巴比倫王國,統一了兩河流域。“巴比倫之囚”結束。
公元前530年,在歐洲,古希臘地區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形成。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征服了古埃及。
公元前515年,專諸刺王僚,吳王闔閭繼位。(關於吳國的歷史詳見下一章節“吳越春秋”)
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拜楚昭王。當時蔡昭侯帶來兩塊玉佩和兩件皮衣,把其中一塊玉佩和一件皮衣獻給楚昭王,而自己則穿戴另一件皮衣和玉佩。楚國宰相子常想要蔡昭侯的皮衣和玉佩,蔡昭侯不給。子常便向楚昭王說蔡昭侯的壞話,並把蔡昭侯扣留在楚國三年。
此時唐成公也來朝拜楚昭王。唐成公有兩匹好馬,子常想要,唐成公不給,於是子常也把唐成公扣留在楚國三年。
同年,羅馬王國被推翻,羅馬進入共和時代。
公元前508年,古希臘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鞏固了雅典城邦。
公元前507年,唐國人將馬獻給子常,子常才放唐成公回國。蔡國人知道後,也請求把玉佩和皮衣獻給子常。子常於是放蔡昭侯回國。蔡昭侯隨即前往晉國,請求與晉國一起攻打楚國。但晉國沒有同意。
公元前506年,晉國發動諸侯,在召陵之盟與中原十八國諸侯會盟,準備討伐楚國,為蔡昭侯伸張正義。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霸業的最後輝煌。
隨後,晉國率領諸侯聯軍攻破楚國方城,再次攻入楚國本土。蔡國按照晉國要求滅掉了楚國的盟國沈國。
之後,晉國與其它18路諸侯國,再次在皋鼬會盟,商討繼續伐楚之事。而此時晉國的大臣因為向蔡國索賄不成,就臨時改變主張,轉而攻打中山國,未能繼續攻楚。
蔡國和唐國只好聯合吳國進攻楚國。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謀主,以孫武為將軍,統率數萬大軍攻楚。孫武等人認為楚國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遂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僅用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逃亡隨國。
吳國攻楚之戰
此戰之後,楚國國力大為削弱,再也無力北上爭霸。而晉國在十八國召陵會盟之後,也陷入內部矛盾之中,卿族互相火併,勢力削弱,諸侯離心,無力再圖霸業。晉楚百年爭霸終於結束。
此時,齊國在東方趁機擴充套件勢力,鄭國在中原乘王室內亂而侵吞王畿城邑,中原局勢趨於分崩離析,又呈現出春秋初期的無統紀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