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戰爭,在人類的世界中從來沒有消失過,即便戰爭如何邪惡,即便無數生命財產為之消失,戰爭依然是一個人類永遠趨之若鶩、津津樂道的話題。戰爭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人類歷史上,有很多戰爭甚至左右和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走向。讓人類社會的軌道開始出現重大變軌,從而馳向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今天我們就要來說的是中世紀時期一場完全改變了世界走向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慘烈和規模宏大直到今天仍為很多歷史所記載和重現。甚至可以這樣說,正是這場戰爭讓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得以延續,對後世的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文明都產生了極度深遠的影響。
這就是那場至今仍為無數歐洲歷史學家們所稱道的第二次維也納保衛戰。
今天的奧地利已經是世界上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今天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也已經與世無爭,被譽為世界"音樂之都",充滿著一片安樂祥和的氣氛。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裡卻曾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赫赫帝都,是歐洲無數帝國的精神中心。這一切,都和一個家族是分不開的,那就是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家徽
縱觀歐洲的歷史,哈布斯堡家族,絕對是一個繞不開、抹不去的名字,在人類歷史上,這也是一個最為傳奇的家族,其統治歐洲的歷史長度至今人類社會還沒有一個家族能出其右。而正是因為這一戰,讓這個家族正式開始走向輝煌的起點。
1683年,奧斯曼帝國號稱的二十萬大軍在宰相穆斯塔法的帶領下穿越巴爾幹半島開始進攻歐洲,一路上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直接進逼當時神聖羅馬的首都維也納,7月14日再一次包圍了維也納。
面對著這個當時不僅是是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是控制著黑海到西歐、東地中海到德國貿易路線上咽喉要道的重要樞紐。奧斯曼帝國是勢在必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二次維也納保衛戰。
此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面臨洶洶逼近的穆斯林大軍,倉皇逃離了這座城市,城裡守軍僅有一萬多名戰士,在穆斯塔法的心中,這已經是一座唾手可得的城市。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軍隊的殘暴和以往的惡行早已讓守城軍民萬眾一心,人人抱了必死之心,誓與敵人血戰到底。
很多時候,精神和意志往往是能創造奇蹟的,奧斯曼大軍一直圍困了維也納兩個月,卻一直沒能讓守軍屈服,而奧斯曼這邊也由於輕敵,犯下不少錯誤,甚至最初連攻城的重炮都沒有攜帶,到達維也納城下後還好整以暇地搭起了一座規模比維也納還大的帳篷軍營. 修整了整整十天,才開始攻城。
然而,他們低估了維也納軍民的意志,同時也為他們從前的殘暴付出了代價,維也納軍民面對戰也是是死,降也難逃一死的結局,他們表現出了高昂的鬥志。面對兇殘的敵人,甚至最後在斷糧斷水的情況下,也決不投降,奮勇抵抗。
9月初,奧斯曼軍隊已經佔領了維也納城牆的一部分,但勇悍的帝國士兵們儘管屍橫累累。用盡一切辦法也無法再推進一步了。在上下一心的維也納軍民不屈的意志下,維也納主城堡的上空一直高高飄揚著那面神聖帝國的旗幟。
時間慢慢來到了9月11日,歐洲各國組成的神聖聯盟的大軍已經漸漸逼近,穆斯塔法心裡明白這是最後的機會,開始加緊圍攻維也納,希望做一把最後的努力,但是除了付出了無數士兵的屍體外,卻依舊沒能拿下全城。
第二天,9月12日,決定世界走向命運的時刻來到了,神聖同盟的援軍趕到,在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的帶領下以少勝多,大破奧斯曼大軍。此戰中,波蘭的騎兵軍隊奮勇突擊,率先突破了奧斯曼軍隊的側翼,居功至偉。這個時刻也被譽為波蘭騎兵歷史上最光輝的一刻。後來名震歐洲的名將歐根親王也在這一戰中成名,時年僅僅19歲。
這場戰爭無疑是歐洲文明和奧斯曼這個帝國命運的一個重大拐點。從此奧斯曼帝國徹底停止了它在歐洲征服擴張的腳步。其統帥穆斯塔法後來也因在此役中的指揮失誤被蘇丹處死。歐洲文明在此戰中得以延續並最後逐漸發展強大。同時不但成就了哈布斯堡家族王朝的輝煌,也成為無數波蘭人至今心目中覺得最榮耀的一刻。
今天,不少歷史作品總是把維也納之戰描述為一場兩大宗教文明的一場決戰。進攻的奧斯曼帝國大軍代表伊斯蘭文明,自從1453年它攻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滅了東羅馬帝國後,整整兩百多年來,它所到之處,令歐洲無數國家聞風喪膽。儘管其中歐洲國家也組織過數次聯軍與之對抗,但是最後大多都是以失敗後的賠償進貢而告終。
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正是由於這個契機,哈布斯堡家族當時打著基督教聯盟保家衛國的旗號,號召全歐洲的基督徒聯合起來,抗擊伊斯蘭的入侵。而此次參戰的盟軍包括波蘭,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法蘭克尼亞、施瓦本,捷克,巴伐利亞和部分匈牙利等,都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號稱神聖同盟。
表面上看,這看起來似乎確實完全是一場兩大宗教之間對抗的戰爭。但是真正深究其背後,其實更多的只是一個帝國因保守和貪婪而開出的惡之花而已。
我們先來看看穆斯塔法這個人。
統率20萬(也有稱其實只有13萬)的大軍合圍維也納的是當年的奧斯曼帝國宰相穆斯塔法。穆斯塔法,這是常見的阿拉伯語中的一個名字,原意為穆罕默德的別名之一,意思是"神選者"。
穆斯塔法
他全名叫梅爾濟豐盧·卡拉· 穆斯塔法帕夏,他出身雖然平凡,但是從小聰明過人,很小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當時的帝國宰相科普魯律所相中,深為喜愛,帶到其家中接受培養教育。
這位穆斯塔法,身材高大,外表英俊,似乎還極有女人緣。他年青時被老宰相的女兒看中,入贅了科普魯律家。隨後更是跟著老宰相南征北戰,戰功累累。時來運轉,步步高昇,逐漸進入了奧斯曼帝國的權力核心。
老宰相過世後,其兒子繼任宰相,穆斯塔法也升為其副手。不久,有女人緣的穆斯塔法又獲得了帝國蘇丹女兒的芳心。一年後老宰相的兒子死了,經蘇丹提名,穆斯塔法順理成章成了宰相。一直居於位高權重的中心,直到最後的維也納戰役後被處死。
表面上,奧斯曼的這場軍事失敗是因為穆斯塔法本人由於傲慢自大,導致高層意見不合,矛盾重重,致使奧斯曼軍隊軍心不齊,戰鬥力大降。同時戰鬥指揮中失誤頻頻,例如其中對陣時穆斯塔法把將他所很信任的盟友塔塔爾人用來防守側翼,但是最後他們面對波蘭騎兵的恐怖攻擊時卻倉皇逃離了戰鬥現場,結果讓奧斯曼軍隊的側翼被徹底抹去。儘管穆斯塔法後來繼續帶領著軍隊英勇作鬥,但是為時已晚,兵敗如山倒,大勢已去。
從這一刻起,奧斯曼帝國的命運就已經被註定,無論後來的帝國如何更換統帥,這個曾經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征服者再也沒有打過一場值得稱道的大勝仗。等待著它的,是長達三個世紀的緩緩衰敗,這一刻起奧斯曼帝國不但停止了它在歐洲的擴張腳步,而且在後來也逐漸失去它在這塊大陸上的無數土地。
如果僅從這場戰役來分析,失敗確實有著穆斯塔法其指揮能力的偶然因素,但是如果您仔細分析下當時的大背景,其實這次失敗是必然的。
奧斯曼帝國17世紀到達極盛時期,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但其實從歐洲大航海時代後,這個帝國的力量差距就開始逐漸被拉近距離。
當年從西方通往東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即我們耳熟能詳的絲綢之路,從君士坦丁堡登陸至中亞,再前往印度和中國。另兩條則是海路:一條從敘利亞經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另一條就是從埃及經紅海到印度和中國。
這幾條商路都要經過奧斯曼帝國,它因為對過往商品徵收重稅,不但獲得了重利,也讓運抵西歐的貨物價格比原價番了幾倍。
而此時的歐洲,正在收穫數百年來文藝復興和航海大發現的累累碩果,文藝復興使歐洲把現代和古典文化的相連線,同時開始吸收大量不同的文化。例如當年很多歐洲青年就除了不斷學習君士坦丁堡淪陷前後流入義大利的有關書籍,還專程跑到奧斯曼帝國屬下的圖書館去尋求知識,這些舉動大大促進了歐洲先進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完全可以這樣說,此時的歐洲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同時大航海的行為不但為歐洲從美洲帶回無數金銀財富,而且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且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而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對奧斯曼帝國過去的那些重要關卡的依賴日益減少,貿易交流的大量增加,同時強烈刺激先進技術的需要和發展,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大增。
而反觀奧斯曼帝國,商路稅收日益減少,同時日久昇平之下,內部腐敗日增,制度落後,國內矛盾激化,加上生產技術老化,經濟一直停滯不前。最可怕的是,這個帝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其實,當時在這個帝國的圖書館裡依然收藏著當時世界最為完整的科學和技術知識方面的書籍。
但是這些帝國的高層精英們看不到這些變化,固步自封,不學習發展先進技術。而是依舊沉浸於過去的思維,繼續著窮兵黷武的政策方針,依舊認為用戰爭方式掠奪財富是為這個已經腐朽的帝國輸血的最好方式。其實這場戰爭發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攻佔維也納這個控制歐洲貿易商路的一個重要咽喉。
可是他們不瞭解歷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結果。統率奧斯曼軍團的穆斯塔法和遠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蘇丹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對手的實力其實已經在時光的流逝中已經漸漸拉平,他們仍然信心滿滿,認為憑藉自認為強大的武力可以取得想要的一切。
他們更不知道對手的實力和戰術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這樣,1683年的9月12日,七萬神聖同盟援軍面對多出幾倍的奧斯曼大軍,透過戰陣最薄弱的的側翼發起攻擊,一路摧枯拉朽,讓奧斯曼軍隊潰不成軍,最終徹底擊敗了這個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以來無往而不勝、不可一世的帝國大軍。
這也是奧斯曼帝國自1571年的勒班陀戰役大敗以來,奧斯曼帝國的軍帳第一次被人以如此不忍目睹的方式攻陷。很久以來,奧斯曼帝國已經從沒有受過如此慘重的打擊,就連勒班陀大敗也沒有這麼慘過,隨後,處死穆斯塔法的穆罕默德四世四年後也因為第二次莫哈奇戰役的失敗而被廢黜。
而歐洲神聖同盟透過此戰,敏銳地捕捉到了奧斯曼正在衰落的徵兆,先是透過長達16年的不停戰爭迫使奧斯曼帝國在1699年的《卡洛維茨條約》中放棄了匈牙利,並承諾不再向歐洲擴張,隨後又開始了漫長的逐漸蠶食該帝國地盤的程序。
最終到了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個帝國被歐洲人徹底分割而完全覆滅,曾經的輝煌自此徹底煙消雲散,最後只剩下土耳其這個彈丸小國。
這場戰役的影響和意義是偉大和深遠的,在歐洲方面,自從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整個歐洲的頭上都猶如高高懸掛著一柄達摩克里斯之劍,文化的差異和這個帝國殘暴的法律讓無數歐洲人難以安寢。當年如果整個歐洲的文明中心維也納被其佔領,不僅整個歐洲的經濟會受到重大打擊,並且對基督教文明的精神和士氣也會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可以這樣說,如果維也納被徹底佔領,那麼不久的將來,整個歐洲大陸都將不可避免地面臨這個帝國大軍洶洶鐵騎的蹂躪。
自從這場戰役後,歐洲人就再也不用害怕這個曾使他們心驚膽顫的野蠻對手了。他們的國王終於可以停止靠割地和進攻去討好那位自稱為地平線之主的帝國蘇丹了。更重要的是,不僅免去了財產和土地的損失,歐洲人內心真正開始有了自信。
最最重要的是,它讓整個歐洲大陸徹底避免了一次被伊斯蘭化的危機。我們甚至可以相信,如果當年奧斯曼帝國成功佔領維也納,以這個帝國理念的落後和自閉,那麼當年後來影響人類深遠的工業革命很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或者會推遲幾百年後才會發生。那樣的話,對人類文明的程序完全可以說是一場災難和浩劫。
一個理性的民族應該是充滿包容和有著博大胸懷的,我們在這裡不必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而排斥別的文明,因為客觀而坦率地說,歐洲文明結出的無數豐碩成果已經讓我們受益無窮、受惠至今。今天的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承認與否,但只要你觀察下身邊,那確實是無處不在的,無所不包的。而一個民族真正的自信和理性是包容、吸收和接納,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那才是一個民族真正能走向強大的最好道路和捷徑。
在人類浩瀚的歷史上,文明的衝突總是不斷在發生,甚至常常野蠻的文明會戰勝先進的文明,造成文明的摧殘和社會的倒退,在我們的歷史上就曾有過好幾起這樣慘痛的災難,作為深受其痛的我們完全可以說:幸好這一次,這樣的事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