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湧現了不少的文臣武將,可以說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的背後是無數的謀臣戰將拼殺出來的,而李信就是其中一位。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

李信在年少時便得到了秦始皇的欣賞,並且得到了提拔重用,可以說是秦國軍方少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秦滅趙的戰役中,李信得以初露頭角。《戰國策》中記載“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又言“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從史書記載可以看出,在秦滅趙的戰役中,王翦和李信各率一部精銳伐趙,共同包圍趙軍,互相配合終滅趙國。

在滅掉趙國以後,緊接著對燕作戰,李信再一次發揮了他的戰將作風,“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率領秦軍前鋒,一直追趕燕國太子丹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經此一戰,獲得了秦始皇最大的信任,“始皇以為賢勇”

滅燕之戰後,李信的聲望得到了極大提高,大有與老將王翦相匹敵之勢。從伐趙到破燕,與老成善謀的王翦相比,年輕人李信的作戰特點就一個字“快”,他喜歡突出猛進,善於發動“閃電戰”,趁敵人立足未穩之機破敵。

在秦國勢如破竹滅韓趙魏燕四國後,秦王政打算攻滅楚國,完成統一霸業。

在準備滅楚的軍事會議上,秦王嬴政問意氣風發的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他問李信滅楚國需要多少兵馬,李信回答說“二十萬足矣”,就這都已經是殺雞用牛刀了。秦始皇轉而問老將王翦,王翦則堅定說道:“非六十萬人不可”。

王翦說法與李信謀劃差別太大,而此時的秦國正如日中天,勢頭正盛,哪能將早就混亂不堪的楚國瞧在眼裡,以至於秦始皇竟說出“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這樣的話。

於是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以李信為主將,蒙武為副將,乘楚國內訌之機,率二十萬大軍直下楚都壽春。

李信制定的戰法仍然是速戰速決,用鐵騎分割淮北,聚殲項燕主力,大軍分為兩路,李信軍十二萬,由安陵直下汝水,一舉攻佔平輿(今河南平輿西北);蒙武率軍八萬,由安陵沿鴻溝大道南下,一舉攻佔寢城(今河南固始縣沈丘東南)。

秦軍勢如破竹,一路凱歌猛進,如此進軍聲勢,是秦軍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以致於秦軍還未到,楚國很多城池守軍民眾便紛紛棄城南撤。

在秦軍新銳大將中,李信楊端和、辛勝、王賁,並稱四大主將。而除了李信,其他幾人均已成為一方統帥,並且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李信雖然在滅趙破燕中立下了奇功,但這次伐楚確是他第一次統帥滅國之戰,一旦成功,自己將名揚天下。

俗話說驕兵必敗,李信急於一舉滅楚,又極度蔑視楚軍,拋下堅甲重陣無以撼動的步軍,單獨以鐵騎大軍閃電南下,全然長途奔襲戰法。這種戰法的有優勢,但也有劣勢,那便是會受到地形的極大限制,進攻還好說,一旦處於防守或撤退形式,便成為了絕對的劣勢。《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對楚軍追擊戰的記述是:“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楚軍三日三夜不停頓,緊追不捨,足見楚軍反擊之盛,亦足見秦軍山倒之狼狽。

盤點敗績,秦軍死傷十餘萬人,糧草器械軍輜,全數丟失,所佔城池土地,悉數被楚軍奪回。毫無疑問,這場戰爭,是秦國在掃滅六國期間最大的一次失敗。

數萬將士已經用血肉之軀證實了王翦的洞察力,當然也埋葬了李信的未來。“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痛定思痛的秦王嬴政最終還是請老將出馬了,而李信卻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擔任了王翦的副手,準其戴罪立功。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

李信將功折罪,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隨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滅亡燕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在滅亡燕國後又與王賁由燕入齊,突然攻入都城臨淄,齊國亡。

可以說,在掃滅六國的過程中,戰將李信其實是功績卓著的,然而由於伐楚的失敗,讓其在歷史上並沒有像王翦王賁等人那樣耀眼,以致於在史書上都鮮有記載。

7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從妓女做到國王情婦,買珠寶首飾買到國庫虧空,最後命喪斷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