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的兩對帝王父子
——有關從楊堅到李世民的歷史閱讀
卷一 開皇、武德初年紀事|第二章·晉王秦王:兩家皇王的崛起 幾個末路英雄的結局忘了是誰說的了,在爭權奪利的官場政壇,從來就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恆的利益。
如果事涉江山一統社稷歸屬,那就更是如此了。
作為曾經的歷史存在,也作為秦王李世民的歷史功績,我們有必要說說隋末唐初遍地英雄中幾個有較大影響的人物的結局,以便更好地瞭解那個已經遠去的時代和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
還是那句老話,說到底,關心歷史就是在關心我們自己呵。
先說老熟人李密。
李密【劇照】
在上一章的講述中,我們知道了李密其人其實也是很懂兵法和謀略的,而且三番五次,他麾下的有識之士也總有人建議他放棄久攻不下的東都洛陽,直取長安,否則一旦別人捷足先登,我們就只能眼睜睜地像看著自己的肚臍眼卻沒法下嘴一樣,豈不懊惱窩囊?!
李密也知道該那樣做,但由於現實的好多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糾纏一處,他總想等拿下東都後再說其他。
那時的李密因為佔據了大隋王朝的洛口糧倉,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加之翟讓等瓦崗英雄又心悅誠服推他為盟主,稱公設府號令一方,就連剛剛起兵的李淵也不得不矮下身子給他賠笑臉。
後來就不一樣了。
先是計除翟讓,接著就眼睜睜看著長安落入李淵之手,而他自己卻被王世充死死纏在洛陽城下動彈不得,再後更是大敗虧輸,無奈之下只得去投奔已經佔據長安稱帝的李淵。
自以為歸國有功,可以和當今聖上稱兄道弟,李密不免得意忘形,言談舉止行事做派自然也改不了當初統帥百萬大軍時的頤指氣使。可李淵只封了他個刑國公,授職光祿卿。
從理論上講,光祿卿位在九卿,為從三品,不算太低,但對於李密就未必合適。再加上那個職位的職責在於掌管國家重大祭祀和朝會等大型活動的膳食供應,也就是說,當別人談笑風生享受美味佳餚的時候,他卻要跑前跑後地張羅,李密能不感到一種深深的失落乃至羞辱?
這還沒完呢,率部來到長安之後,“有司供待稍薄,所部兵累日不得食,眾心頗怨”;而且,“朝廷又多輕之,執政者或來求賄”。
這才真叫是落架的鳳凰的不如雞呢,曾經“就倉食米”,吸引的天下英雄和百姓爭相依附的李密現在甚至不能保證自己的部下吃飽肚子,同時還要應付那些沒完沒了的打秋風、敲竹槓索賄不止的大唐官員,深感窩囊的李密實在是呆不下去了,向李淵辭行,說出的理由是,招撫舊部,幫取東都。
而李淵居然也就照準無誤,甚至還設宴餞行把酒話別。
李密明擺著是要聯絡舊部積聚力量捲土重來,李淵則將計就計欲擒故縱。
前腳李密剛領著舊部過了華州(今陝西華縣、華陰一帶),後腳李淵就命令讓把一半人馬留下,只帶一半人馬出關;李密還沒回過神呢,又一道詔書追來,命李密所部慢行,李密單騎入朝,更受節度。
李淵殺氣騰騰,哪怕僅僅只是為了活命,李密也不得不反。但很快就被唐將盛彥師率部伏擊,措手不及的李密含恨而歿,年僅三十七歲。
從武德元年(618)十月降唐,到同年年底戰死,李密就這樣在李淵步步為營的算計中步入窮途末路。
早在大業九年(613)就參加楊玄感舉義,曾經和大隋王朝周旋了五年一千多個日夜的李密就這樣在短短的六十來天的時間裡,死在那個曾經把自己吹捧到無以復加地步的昔日的盟友手中,都說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但此李不是彼李,這還有什麼好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李世民後來機關算盡,將自己的父親、兄長和兄弟一網打盡且株連甚廣,和李淵曾經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有沒有、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還記得那個所謂的“定楊天子”劉武周嗎?
劉武周【劇照】
這是個依附於突厥始畢可汗的草頭王,早在李淵起兵之初就沒少給李氏父子製造麻煩,甚至差點導致他們霍邑退兵功虧一簣。
武德二年(619)三月,李淵那邊剛剛收拾了李密,劉武周就在突厥的支援下,南侵併州。四月,劉武周按大將宋金剛的建議,“入圖晉陽,南向以爭天下。”
宋金剛率兵二萬,“又引突厥之眾,兵鋒甚盛”,大唐幷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榆次被攻陷,接著又連下介州、平遙。
深得唐高祖李淵寵信的右僕射裴寂被任命為晉州道行軍總管,以先斬後奏之權督軍抗擊,結果一戰即潰,幾乎全軍覆沒的裴寂隻身逃回晉州。
劉武周趁勢進逼太原,李元吉驚慌失措,連夜帶著妻妾人等逃回長安,李唐王朝的發跡之地太原就這樣淪陷了。
接著又是澮州、晉州的失陷,負責前線戰事的裴寂昏著連連一再失誤,一時間官叛民變,關中大震“人情崩駭,莫有固志”,形勢萬分險惡。
龍椅上的李淵一邊連聲驚呼:“晉陽強兵數萬,食支十年,興王之基”,一邊頒發敕令:“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河東之地,謹守關西而已。”
將局勢渲染的淋漓盡致之後,按著《舊唐書》裡的說法,當時身兼太尉、尚書令、雍州牧、陝東道行臺並涼州總管的李世民正在負責安撫剛從李軌手裡收復的河西地區,聞訊後立即挺身而出請纓出征——
“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精兵三萬,必能平殄武周、克復汾、晉。”
李淵自然是大喜過望,並親自到長春宮為李世民送行。
既然是秦王親自拍馬而出,後來的故事就沒什麼懸念了:先是一反裴寂那套擾民、害民的做法,竭力安撫人心,“發教諭民,民聞世民為帥而來,莫不歸附,自近及遠,至者日多,然後漸收其糧食、軍食以充”。
接著便是於敵對壘,堅壁不出,並不斷派出精銳小部隊襲之擾之,待敵軍氣勢日衰、軍糧睏乏、部眾大餒、狼狽後撤時乘勝逐北。
據說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曾經兩天沒吃上飯,三天未解過甲,如此身先士卒,將士敢不用命?!李世民是武德二年十一月出徵的,到次年四月即大獲全勝。
大敗虧輸的劉武周落魄不已,成了突厥人手下的食客,工具而喪失了利用價值,劉武周的在突厥的日子很不舒心,後來被突厥所殺。
那一仗還有個收穫是曾為敵方將領的尉遲敬德來降,李世民立即委以重任。
對秦王此舉,有些老部下自然不無擔憂,李世民以當初東漢光武帝對降卒推心置腹的典故進行了解釋,結果後來他和尉遲敬德的關係也成了流傳至今的一段典故。
尤其是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親手射殺了齊王李元吉,更是讓君臣二人相得益彰。只要尉遲敬德還被現在和將來的百姓奉為門神,他和唐太宗的名字就會代代相傳永垂不朽。
平定了劉武周,也使得如哽在喉的河東郡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曾經讓李淵很是頭疼的隋將屈突通終於在隋煬帝被弒、報國而國破,忠君而君死的萬般無奈中,投降了大唐。
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事也值得一說。
王世充、竇建德【劇照】
那是一次歷時十個月的、依然由秦王李世民掛帥的、意在統一全國的戰役。時間是在打垮劉武周,休整了兩個多月之後。
此次戰役先打王世充(用時八個月),後來的兩個月主要用來鎮壓竇建德的勢力。
王世充曾經是深得隋煬帝寵信的大隋高官,在某些方面他其實也和唐高祖李淵一樣,既在皇上面前表現忠誠,又暗地裡窺測風向,在鎮壓其他反隋武裝的過程中,一步步積累武功培植勢力,甚至也有過一段將傀儡小皇帝掌控在手,自己狐假虎威號令四方的日子。
他當然也很會打仗,大名鼎鼎的李密就是在他手裡一蹶不振,最後死於李淵之手的。
他後來有了自己的國號,還有自己的年號。
竇建德出自山東農家,但絕不是那種只知安分種地艱辛度日的農民,因而很早就投身到反叛大隋朝廷的武裝,並最終脫穎而出,於武德元年自稱夏王,改元五鳳。
李世民打王世充,竇建德先是坐山觀虎鬥想要從中漁利,後來又恐怕唇亡齒寒,這才率兵出動,意在為王世充解圍,結果卻被李世民各個擊破雙雙敗亡。
身先士卒以勵士氣,或堅壁挫銳待敵氣餒、或大兵壓境猛攻猛打,再輔之以戰前偵察、知己知彼;對陣中精騎突出,或直衝敵陣、或包抄敵後,那場歷時十個月的戰役差不多還是秦王李世民已經運用精妙的那套打法,此處不多羅嗦,只說結果——
同樣都是稱王稱霸、與李唐王朝抗爭到底的一代梟雄,並且王世充一直佔據東都,大唐建國後,李淵曾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分別為左、右元帥,領兵討伐,結果卻無功而返,而竇建德則幾乎一直未與李唐王朝發生正面衝突,但戰後的結果卻是:前者(王世充)被赦免徙蜀,死於途中,而後者(竇建德)則在被押往長安後立即斬首。
如此區別對待,是否因為前者出身貴族,而後者只是個壓根就不該、也不配染指權柄的草根農戶?親不親,階級分,古代的人們可能不會這麼說,但他們真要這麼做了,誰又能奈何呢?
平定了王世充、竇建德之後,秦王李世民的威望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披黃金甲座下黃驄驃的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七月,身披黃金甲,座下黃驄驃,率鐵騎萬匹凱旋班師的李世民,在前後軍樂隊的鼓吹伴奏下,在以齊王李元吉為首的二十多名威風凜凜的大將的簇擁下,意氣風發地進了長安城門。
他已經為這個新生的王朝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用功高蓋世來形容也一點都不過份。
但功高蓋世的另一種說法其實就功高震主,該給的、能給的他的父皇都已經毫不吝惜地給他了,他還能給自己一些什麼呢?
什麼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呢?
|擴充套件閱讀
尉遲敬德:原為劉武周部將,後投奔李世民。玄武門事變時立有頭功,甚得李世民器重,封鄂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世充:隋末群雄之一。長期佔據洛陽,並稱帝,國號鄭。後被李世民所敗,被處充軍,於流放途中被人所殺。據說是仇家所為。
竇建德:也是隋末群雄之一。曾建國大夏,定都樂壽。虎牢關大敗後當了俘虜,押往長安被殺。
裴寂:也是李淵任職太原時的舊友死黨。與劉文靜不同的是,他終生受到李淵的重用信任,後被李世民罷官除名處以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