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是湖北武漢江夏區人,生於1898年5月,原名項德隆,號江均,筆名夏英。項英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抗日名將。
任新四軍副軍長時的項英
僅看以上這些資歷,項英評元帥毫無懸念。他雖然不是職業軍人出身,也沒有進過軍校,但他是早期黨和紅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項英在1922年就入黨,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工人黨員。項英在黨的三大、四大、五大及六大上分別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6年——1930年,項英任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湖北總工會黨團書記、上海總工會黨團書記。1931年,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中央紅軍長征後,項英留下來堅持遊擊鬥爭,掩護中央紅軍撤離根據地,任江西分局書記、蘇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當時陳毅也留了下來,他的職務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辦事處主任。可以看出,陳毅不論是職務還是影響力都跟項英相差甚遠。為什麼要拿陳老總與項英比較呢?因為他們二人在主力紅軍長征後都留了下來,率領紅24師及地方部隊擔任牽制和掩護中央紅軍撤離的重任。後來項英與陳毅並肩戰鬥,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有多苦?看看陳毅寫的梅嶺三章就明白了。項英與陳毅是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的兩位領導人,但陳毅不論是黨內職務還是政府職務以及威望,都跟項英無法比。項英在瑞金根據地,曾取毛主席而代之,任蘇區中央局書記,這是黨在瑞金蘇區根據地的最高職務(周恩來也曾擔任過這一職務)。項英是中央政治局委員,陳毅連中央委員都不是;項英是中央分局書記,陳毅更不是;項英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陳毅不是;項英是軍委分會主席,陳毅不是;項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副主席,陳毅不是。陳毅只是臨時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在55年評銜時被授予元帥軍銜,名列第六,項英如果沒有被叛徒殺害,到55年評銜,元帥軍銜是絕對跑不掉的。
項英、周恩來與葉挺
七七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項英任新四軍副軍長(實際上是政委,因新四軍在名義上屬於國民革命軍序列,而國軍是沒有政委制度的)。新四軍是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而來,項英作為南方八省游擊隊的最高領導人,理所當然的出任新四軍的實際領導人——新四軍副軍長。而陳毅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
項英與新聞記者顧執中
這裡有個插曲:新四軍軍長是葉挺,但在新四軍中,軍長得聽副軍長的!這是特殊歷史時期國共兩黨軍隊不同的制度造成的。這個問題很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總之,項英才是新四軍的實際領導人和負責人。葉挺是北伐名將,名氣很大,也是南昌起義的前敵總指揮,他的11軍是南昌起義的主力部隊,但廣州起義後,葉挺負氣留洋,滯留國外十年之久,脫離了部隊,也脫離了黨。所以在37年回國後,被國共兩黨所接受,出任新組建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這是國共雙方互相博弈互相妥協後的結果。葉挺離開黨十年,早已不是黨員了,而項英還是中央東南分局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新四軍是我黨的武裝,當然要由我黨來控制了,所以,葉挺的位置很尷尬,他不是黨員,不能參加黨委會,即便是馬伕都可以參加。後來他四次辭職、三次出走都跟此有關係。
陳毅、張雲逸與項英合影
新四軍雖然不能與八路軍比規模,但它是我黨在南方地區的主要抗日力量。項英作為新四軍的主要領導人,被授予元帥軍銜是名正言順的。因此,項英如果沒遇害,55年大授銜時,評元帥是沒有懸念的,且排名還是要靠前的元帥。
毛主席在延安開會歡迎項英回延安參加會議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項英在建國後離開軍隊,到地方工作了。按當時不成文的規定,授銜時已經離開軍隊在政府中任職的原軍事將領是不參加評銜的。但陳毅就是例外,當時他早就脫離軍隊任上海市市長了,但依舊被評為元帥,為啥呢?一是因為總理的力挺,二是因為新四軍必須要有一個元帥的代表,也代表了南方八省游擊隊。項英遇難後,就落到了陳毅的頭上。
項英在延安與中央領導人合影留念
因此,項英無論是資格、資歷還是戰功,評元帥都是恰當的。他是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工人運動的領袖,南方八省游擊隊的負責人和領導人,新四軍的最高領導人。項英生活簡樸,吃苦耐勞,工作認真,原則性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在部隊中具有很高的威信。斯諾評價項英說:“他是從墳墓裡爬出來的鐵人。”陳毅在建國後也評價項英說:“項副軍長以其歷史地位和在全黨的威信,使南方八省游擊隊合編為鐵的力量,這是新四軍成立的關鍵。”
項英在皖南事變前
令人非常惋惜的是,皖南事變後,項英慘遭叛徒劉厚總殺害,他的歷史功績也一度被人為的抹煞,名字也在黨史、軍史中消失。三中全會後,項英的歷史功績也被重新認定。當然,如果純粹比軍事能力,比領兵打仗,項英可能不如彭老總、林彪、劉伯承等軍事將領,但他在黨內、軍內的歷史功績和貢獻,則是彭、林、劉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