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大刀戰是哪在一戰?
這,實在不是太好說,白刃戰自古到今,始終都有,比如武裝到牙齒的特戰部隊也少不了匕首。
所以,必須有個前提:是大刀,雖然不是關公的那把青龍偃月刀,是人們常說的那種鬼頭刀,且是作戰分隊的制式裝備,也就是所謂“標配”,不能只是個別人員;再就是戰場上整建制分隊揮刀廝殺,有史為證。當然,騎兵民兵游擊隊就另當別論了。
看來我得說個故事。
1946年5月,新四軍副軍長巡視來到警備九旅十八團八連,羅將軍鼓勵連長褚福才學文化,首長話很風趣,說得褚連長也咧嘴笑了。
褚福才以後任一營副營長。費縣柴山反擊馮治安部的戰鬥中負重傷,搶救無效,光榮犧牲,時年23歲。
出了連部,又來到二排,只見五班的槍架上還排列著幾把鬼頭刀。
羅副軍長拿起一把,對著褚連長說:“連裡有幾個會使刀?”
褚連長回答:“除了新兵,都能耍兩下。”
羅炳輝問五班長李寶臣:“你行嗎?”
李寶臣第一次見大首長,有些靦腆,手摳著下巴說:“行!”
聲音不大,但很堅決。
“用它打過什麼仗?”刀畢竟是冷兵器,羅炳輝也想問個究竟。
這時,邢團長答道:“去年支隊打嶧縣簧學兵營,半夜摸進去,八連就是用刀劈,半個小時就把龍瓜屋子裡一箇中隊砍了一半。打韓莊,八連和五連阻擊一個團,打死劈死200多敵人。”
“哦,打得不錯。”說到打韓莊,羅炳輝也來了精神,此戰正是他指揮的。
12月1日,蔣軍一一七師沿津浦路東增援韓莊。十八團二營在韓莊南義和莊阻敵援軍。戰鬥從清晨打到黃昏,打退敵人五次進攻,為四旅攻打韓莊築起了一道堅固防線。
羅副軍長對十八團耍大刀,既驚訝,又興奮。
羅炳輝將軍
抗日戰爭之初,比如長城抗日,西北軍就普遍裝備大刀。所以,才有了“大刀進行曲”。但時過境遷,到了二次大戰的末期,軍事裝備發展迅猛,大刀片子也是越來越少見了。
“好!”聽了彙報,羅副軍長非常滿意。他鼓勵道:“賀龍就是兩把菜刀起家,殺出一個洪湖蘇區來。現在我們還不能換新的裝備, 還得用下去,敵人磨刀,我們也要磨刀!”
離開五班後,羅炳輝繼續對大家說:“隨著武器的發展,這些“刀槍”也是要入庫的,但我們武器落後的局面不會馬上改變,還是要立足於現有裝備……”
羅炳輝畢竟是軍事家,看的更遠,他的話意味深長。
我們從影視劇上看,紅軍身後背把大刀最常見。比如《紅色娘子軍》裡就有段大刀舞,就別提有多帥了。
可是,《南征北戰》裡還有大刀嗎?
有大炮!“大炮不能上刺刀”!是影片中的“名言”。
事實也是如此,解放戰爭中,大凡主力部隊,有誰見過還人手大刀一把呢?
可見也是與時俱進。
何況,即便是白刃戰,刺刀和大刀誰更厲害也是有不同看法。
總之,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火力也越來越猛,大刀也很快退出了十八團。
也許,津浦路臨韓戰役真是大刀戰的絕版了。
可能“武斷”,哪位朋友有戰例可舉,在下洗耳恭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