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監獄,人們大多會想到犯罪啊坐牢這些,基本上都是這個認知:監獄都是給有罪的人準備的。不錯,今天的監獄都是關押罪犯的地方,是為國家法律和社會治安服務,然而最早的監獄,不過是服從人的私慾而設立,與法律公正無關。
自古成王敗寇,歷史文明總是在鮮血淋漓中改變的,有利益就會有衝突,當衝突不可調和的時候,戰爭就會隨之而起。烽火遍地,有勝利者自然也會有失敗者,有一些失敗者要立即殺掉,而對於那些不一定要殺但是也不能輕易放過的人,需要找個地方關押起來,“監獄”就這樣應運而生。
當初黃帝與蚩尤大戰,三年打了九戰都沒贏,真是一口老血堵在心口,不敗蚩尤他此心不安,而且仇已經結下了,沒有化解的可能。抱著這樣心態的黃帝,在涿鹿一戰中終於在手下的輔佐下抓住蚩尤,別管群毆是否卑鄙,好不容易老天開眼,黃帝自然是當場殺掉蚩尤,而他的手下自然都淪為俘虜。
黃帝作為勝利的一方,意氣風發的望著這些“戰利品,”大手一揮將人都帶回去了,帶回去了當然不可能好吃好喝的讓他們住下來啊,於是黃帝就宣佈這些都是有罪之人,命人從山上砍來荊棘條,做成圍牢把俘虜圍在裡面,身上被綁了繩子的俘虜本就行動不便,稍有逃跑的意向就會被這些荊棘劃得鮮血淋漓,這種“棘牢,”雖無監獄之名,已有監獄之形。
而“監獄”這一詞真正滋生於堯舜時期,提出它的是一個名為皋陶的人。他是我國古代神話中公正的化身,鐵面無私,伸張正義。傳說他有一隻獨角獸,可以判斷誰是有罪的人,當他處理案件的時候,就喜歡牽來獨角獸,獨角獸碰了誰,誰就是罪人。
先不說這種判斷方式合不合理,大家知道嗎,皋陶是黃帝兒子少昊的兒子,即黃帝的孫子。果然不愧是一家人麼,作為勝利者,都喜歡高高在上的判處別人有罪,而那些被抓進監獄的人,不過是上位者一句話的事情,誰管他們是不是真的有罪。
大家都知道歷史呢,向來都是勝利者的一言堂,這樣看來,私慾產生需求,需求又推動發展。監獄發展到今天真正關押罪犯,保證法律的實行和公正的地步,也正是我們人類文明一步一步進步的證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