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直好端端的慈安太后暴崩歸天,重病纏身的西太后卻神奇康復,隨後登上獨裁寶座。慈安太后到底是怎麼死的?是不是慈禧太后所害?慈禧太后為何要對慈安太后起殺心?聰明過人的慈安太后為什麼未能逃脫死亡之劫?本文將根據部分典籍,再現慈安太后薨逝的經過。
紫禁城。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夜。
高大巍峨的皇宮,在初春柔和無風的夜色裡,格外寧靜。這是一個晴朗的夜晚,星光朦朧,月色迷濛。與昨晚呼嘯如海、驚心動魄的大風天相比,紫禁城似乎沉醉在難得的祥和裡。
戌刻,深宮一陣悸動,一個噩耗迅速傳播開來:年僅四十五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死了!
這大大出乎大臣和內監、宮女們的意料。乍一聽,人們以為死的是慈禧太后,而不是慈安太后。因為,慈禧太后於上一年早春二月,就患上重病,到了不能臨朝理政的地步。入夏,說她的身體有了起色,吃飯、睡覺都好了,快要痊癒了。但進入光緒七年(1881年)正月,卻又說她久病不愈,身陷沉痾。但慈安太后一直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大病。翁同龢在日記中說:初十日這天,慈安太后也只不過是“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沒得什麼惡疾,戈班愛什等大臣照例向她請了安,根本沒有她行將喪命的跡象。翁同龢自同治元年(1862年)起就任弘德殿行走,每五日一進講,給垂簾之後的兩宮太后講《治平寶鑑》。他作為同治、光緒兩帝之師,歷任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和工部尚書等職,在宮廷樞機已任職近二十年,是兩宮皇太后、皇帝的心腹和重臣,是宮內訊息靈通人士,他的記述是可靠的。但似乎是老天爺開了個玩笑,掉了個包:好端端的慈安太后猝然死去,病兮兮的慈禧太后仍然活著。
眾多史籍中,明確記載慈安太后病死的,只有《清德宗實錄》。從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此史涉及慈安太后的只有兩處。一處是:“三月癸亥朔,上詣鍾粹宮,問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安,至壬申皆如之”;另一處是:“壬申,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疾大漸。上詣鍾粹宮,侍奉湯藥。戌刻,慈馭升遐。”由此可見,光緒帝是天天都跑去向慈安太后請安的。如果她得了什麼大病,就是關乎皇太后、皇帝乃至朝廷的大事,理應不會漏記。但《清德宗實錄》對她的病竟沒有提及。到了初十日,突然冒出慈安太后病危的說法,這時皇帝才跑去親自給她老人家喂湯藥,接著,她就一蹬腿死了。
按此說法,慈安太后之死為惡疾暴斃。但此說漏洞很多,讓世人疑腸百結,難以相信。
研讀光緒帝師傅、工部尚書翁同龢日記,認真加以分析,便可看出,這位城府很深的內廷重臣,雖然著墨相當含蓄,但對慈安太后之死,字裡行間所流露的可謂驚疑交加:
初十日夜晚,這位老臣似有不祥預感,翻來覆去睡不著。剛入子夜,突聽有人敲門並呼叫,其家人忙開門,見是蘇拉(滿語,對宮中供驅使勤務的差役的稱謂)李明柱和王定祥。
他們告訴帝師:慈安太后死了!他趕緊爬起來,穿上衣服,查閱舊案。他形容當時的情形是“倉促中悲與驚並”。
隨後,他從東華門馳入宮內,舉眼望去,當時紫禁城月色“悽然”。
他進入景運門時,把門者均寂然無言,不知是尚不知慈安太后暴死的噩耗,還是下人不敢多嘴。
乾清門緊閉,這位被深夜召來的重臣,只好在門下徘徊。這時,遇見一位老公公、一位侍衛,他急切探問有關慈安太后的情況,他們只是說有所耳聞,但不知究竟如何。帝師環顧四圍,“諸門下鎖,寂無人聲”。
乾清門老是不開,他只好回頭坐到朝房裡。這時,其他一些大臣也應召趕來,他們又在內務府房內坐等。
直到醜正三刻,乾清門終於打開了。這幫等候已久的大臣急忙進去。
到奏事處,見昨天為慈安太后開的五個藥方都在:早晨吃的是天麻、膽星;午刻,沒有用藥,據脈案記錄,當時她已神志不清,牙關緊咬,痰壅氣閉;到未刻,有兩方藥雖然可灌,但終究覺得不妥,當時太后已小便失禁;至酉刻,六脈將脫,開的一方藥怎麼也灌不進去;戌刻,慈安太后便嚥氣仙逝了。
對當時在場搶救的御醫具體人數,這位帝師也頗覺奇怪:“始則莊守和一人,繼有周之楨,又某共三人也,嗚呼奇哉。”
緊接著,這位老臣沒頭沒腦又記了一筆:“初九,方未發。”更加奇怪的是,十一日日記之後,竟留有半頁空白。
實際上,這位帝師在兩天的日記裡,用巧妙的筆法,對慈安太后之死畫了一連串問號:
第一,皇太后只染傷風感冒之類小病小痛,怎會突然暴亡呢?
第二,他半夜驚起,不敢相信這個噩耗,竟然邊穿衣邊查閱相關舊案,並且每進一道宮門都帶著一顆疑心,察看把門者的神情,打探有關訊息,意在告訴人們,慈安太后不僅近日無大病,而且已經相當長時間沒得病了,好好的怎麼可能一下死了呢?
第三,他應召急馳入宮,乾清門居然緊閉,其他各門也是鎖得嚴嚴實實,完全好像平安無事的樣子,他與陸續趕來的其他大臣等了兩個多小時,緊閉的乾清門才打開。因此,這位帝師的疑問躍然紙上:夜半召臣如此緊急,宮門卻遲遲不開,裡邊究竟玩的什麼名堂?
第四,他對關於當時搶救、用藥和在場御醫情況的記錄,也滿眼疑惑,記錄一大堆,就是不清楚慈安太后到底什麼病,就連參加搶救的醫生也是一會兒說一人,一會兒說兩人,一會兒又說有三人。因而,他滿心狐疑:慈安太后果真是如此這般病逝的嗎?
第五,慈安太后病得如此厲害,初十日午刻為何沒有用藥,前一日所開藥方怎麼也沒有發下去?
第六,十一日日記之後半頁空白,看上去很像事後刪去的樣子。有人推斷,這是他在戊戌政變後為避禍而採取的非常措施。這些文字如若道破天機,無疑會給他招來殺身之禍。因此,這蹊蹺的半頁空白,更是一個無言的問號。
除此之外,與翁同龢一樣熟悉宮內規矩、瞭解禁宮內情的大臣和宮人,還發現其他一些可疑之處:
一是按照定製,皇帝、皇后、皇太后等人生病,御醫所開藥方,應給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人閱看。然而,慈安太后初九日的藥方竟沒有發下去。翁同龢沒頭沒腦記下的那一筆,大概也是提出類似質疑。
二是按照有關制度,慈安皇太后殮奠,應當知會翰林院派人輪班前往,但始終沒有知會。
三是慈禧太后似乎有意降低慈安太后喪儀規格。棺材是楠木的,但厚度僅一寸七八分,且由多塊拼湊而成;為她擬諡法時,有人背離歷代皇后所上諡法的規則,欲以“欽”字居首,好像有意要否定慈安的正宮地位。當時,翁同龢對此抗言力諫,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貞者正也,當時即寓正位之意,且先帝所命也。”他提出,“貞”字為咸豐帝所賜,“慈安”二字為同治帝所崇,天下臣民久已熟聞,堅持諡以“貞”、“安”二字。經他等人據理力爭,最後才給慈安太后上了“孝貞慈安裕慶和敬儀天祚聖顯皇后”諡號。
這幾天老天也特怪。初十日短暫平靜之後,十一日黎明又起風,至中午狂風大作,塵土飛揚,直颳得天昏地黃,日色無光。在翁同龢眼裡,這一日老天動容,“天容慘淡”。
十三日這天,御醫莊守和、周之楨被摘去頂戴。這一舉動,似要告訴天下臣民,兩御醫對突發惡病的慈安太后回天乏術,沒有將她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應當受到懲處。
那麼,究竟是御醫醫術不精、回天乏術?還是受人指使、有意鴆殺,請閱讀我的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