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轉自百度百科:索菲亞公主
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出現一位俄羅斯的“蘇菲亞公主”,這位公主黃金似的頭髮披到肩頭,碧綠的眼珠骨碌碌地轉,膚色雪白晶瑩,容貌美麗,個子高挑,可謂雪膚花貌,與韋小寶在中俄邊境邂逅,在韋小寶支援下成為攝政王,還來了段露水情緣,這當然是虛構,歷史上沒有韋小寶這個人,“蘇菲亞公主”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蘇菲亞,又譯為索菲亞,1657年9月27日出生,俄國沙皇阿列克謝一世與第一個妻子瑪利亞所生,頭腦聰明身體健壯,會寫詩又會多種語言,比起她體弱多病的兄弟,她無疑是更理想的皇位繼承人,也很有政治野心,可身為女子,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後來,瑪利亞皇后去世,阿列克謝一世續娶娜塔莉亞為新皇后,生下三個孩子,娜塔莉亞皇后所生的彼得比起哥哥們,更聰明也更強壯。
1676年,阿列克謝一世去世,15歲的兒子費奧多爾,也就是索菲亞的親弟弟在母親的孃家擁戴下登基,稱費奧多爾三世,這一年,娜塔莉亞皇太后的孃家搞了點事情,想擠走新沙皇生母的孃家,逼著他把繼母立為攝政王,大權沒拿到手裡,這家人倒是給流放了,費奧多爾沒有遷怒繼母和弟弟,讓他們繼續留在皇宮,待遇不變。
費奧多爾是個想有作為的人,可惜身體太差,結兩次婚妻子沒了孩子也沒留下,1682年才21歲就死了。
娜塔莉亞皇太后的孃家人眼看機會來了,立馬扶持10歲的彼得登基。
瑪利亞皇后孃家可不幹了,發動政變扶持了索菲亞公主的親弟弟伊凡,16歲的他,身體和哥哥一樣差,還是個弱智,根本不適合登基,索菲亞的打算是以扶持弟弟為名,自己獨攬大權,以達到成為女皇的目的,誰說身為女子不得君臨天下?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
透過全俄縉紳會議,伊凡是第一沙皇,彼得是第二沙皇。他們母親孃家的勢力都很強,只好用這個辦法平衡。
彼得與伊凡不同,他若長大親政,還有她索菲亞什麼事?索菲亞自然不願看著自到手的權力溜走,也不想讓後媽的孃家得勢,於是把後媽和小弟流放了。自己當上伊凡的攝政王,和瓦西里·戈裡津一起把大權牢牢掌握在手裡。
那邊有反對派不服了,起來造反,索菲婭只好從克里姆林宮逃走,躲到謝爾蓋耶夫聖三一大修道院。名義上不得不把攝政位子讓給伊萬·霍文斯基,有射擊軍支援,她的實權還在手裡。
索菲婭當攝政王時,對逃亡農奴做了一些讓步,使地主不滿,她乾的大事主要有,1686年與波蘭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689年與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征討當時還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克里米亞半島等。這些都是在她的忠實盟友瓦西里戈裡津的幫助下完成的。
彼得年紀雖小,也不是好惹的,和母親一起住在莫斯科郊外時,自組“少年軍”,編成兵團,就是後來俄國禁衛部隊的前身。彼得透過附近的外國僑民學習航海知識和造船技術,對西歐文化有較深瞭解。
索菲亞一心想讓瓦西里.戈裡津建立功名,不理他反對,命令他參加俄國與土耳其的戰爭,瓦西里.戈裡津不走運,戰敗了,要命的是他還好面子,對索菲亞謊報軍情,被揭穿後失寵,回家裡待著。
儘管伊凡五世腦子不好身體不好,不能親政,婚還是要結的,跟皇后生了五個女兒。
伊凡五世體弱,就該彼得一世親政,可彼得一世都17歲了,索菲亞還獨攬大權不放,她是不甘心放手,在射擊軍的慫恿下,準備策動叛亂,直接稱帝,俄國第一位女沙皇誕生在即時,血氣方剛的彼得領著他的“少年軍”,把索菲亞策動的射擊軍叛亂平息,首領被處決。
索菲亞失勢後,曾經的寵臣瓦西里.戈裡津想投靠彼得一世,彼得一世不買他的賬,還沒收他的財產和爵位,把他流放西伯利亞,一代權臣瓦西里.戈裡津落得個在苦寒之地淒涼死去的下場。
索菲亞向彼得一世求情無果,只得認輸,被關進修道院。
彼得一世成了唯一掌權的沙皇,伊凡五世徒有虛名地在皇位上捱了七年就掛了,彼得把伊凡活到成年的女兒指婚給貴族,過得不幸福,伊凡的四女兒安娜倒是在彼得一世的孫子死後逆襲成女皇,只是她沒有孩子,選為繼承人的外甥孫伊凡六世後來也死在獄中,伊凡五世這一門算絕後了。
十年後,射擊軍來了場叛亂,準備趁著彼得一世在國外,迎接索菲亞復位,彼得一世火速趕回,叛亂很快就平息了,索菲亞這回正式出家,行動更不自由,在受壓迫的心情下,索菲亞47歲病死於修道院。
索菲亞機關算盡一輩子,不但沒有美滿婚姻和可愛子女,心心念唸的權力最終也失去了,落得個孤單終老的結局,只能說強中自有強中手,再有野心,碰上比自己厲害的人,只能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