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惠帝劉盈時相國曹參不得不因循守舊 (總第二十六)

繼蕭何之後,漢王朝的第二位相國,是曹參。曹參出任相國之後,並沒有另起爐灶的打算,直接沿用蕭何的規章制度及其治國理念和的方式方法,從而保持了天下大治。後世類似於這種情形,被稱之為“蕭規曹隨”。然而,治國理政不能因循守舊是一個淺顯的道理,唯有創新,社會才能進步。那為什麼史上無論政界學界對“蕭規曹隨”都並沒有實質上的指責,甚至有所褒獎呢?

曹參的古畫像

其實,曹參主政,並非非得使用蕭何用過的那些行政手法,只不過,以當時的情形,他不得不因循於他的前任蕭何。當時的情形是:高皇帝劉邦剛剛駕崩,新天子的母親呂后持權凌駕於天下,漢惠帝劉盈又孱弱而不自我振作,曹參即使想要不因循蕭何之法,但此時的他又能有什麼好辦法?

惠帝和母后呂氏的熒幕形象

如果,魯地那兩個曾經反對叔孫通“興禮樂”的儒生說的話“禮樂百年而後興”,用來提醒漢惠帝這麼一位年幼天子初臨朝政,有必要暫緩修禮,因循舊制,倒算是有幾分合適。

至於說到當年周公輔政成王初定禮樂,也曾遇上流言蜚語無休無止。情形有所不同,周公輔政時王城的東郊方向還沒有平定;商、奄兩地的敵對勢力尚未消滅,他沒有顧及這些反對聲音,還是先行制定了禮樂。但這與曹參理政相比已時過境遷,政治環境完全不一樣了,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漢惠帝朝廷的相國曹參,並沒有周公的德行,卻在相類似的弱主初朝的情形下接掌的相位。如果,他想要創新,另起爐灶,修改或者撤換掉上一任的典制度章,恐怕會讓滿朝文武人心生不安,導致天下動亂。

《易經》益卦裡有言:“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意思是,形勢有利於大的作為,即在此情形下,有利於幹大事,大吉之後,才會沒有災禍。問題在於,一個人演卦測得的卦象對自己有利,並不意味著他為此就能有所妄動,要知道,時局在呂后的淫風之下,迅雷正時時炸響。曹參主政,能幹一點大事,但要說他為此就會有什麼大吉之利,實在很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班子初創,整頓國家大法、考定大經,以及保君治民、移風易俗等這麼一系列的措施,既要抓本,也要兼顧末。既講究本質,還得兼顧文飾。

什麼是國家治理之本,什麼又是末呢?思想家王夫之有一段詳細而精彩的解釋:立綱修紀,撥亂反正,使人知有上下之辨、吉凶之則者,其本也。緣飾以備其文章,歸於允協者,其末也。末者,非一日之積也。文者,非一端之飾也。豫立而不可一日緩者,其本質也。俟時而相因以益者,其末文也。

大概意思是:強調綱常,修訂制度,撥亂反正,使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區分尊卑;明白如何識辨吉凶,而就是“本”;使各項制度趨於完備,相互協調,就是“末”。然而,所謂“末”,在此意指制度的完備,而制度的完善不是靠一日之積累就可以完成;所謂“文”,是指制度的建立不得有所偏廢,不能只是修飾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而已;需要確立的禮樂原則,一日也不耽擱,就是“本”,就是“質”;等待時機,逐漸完備各項典章制度,就是“末”,就是“文”。

若論一個王朝的初創者,比如漢王朝的漢高帝劉邦在世,禮樂法制的建立必定是刻不容緩,這叫創新,那麼,魯地的那兩個儒生所持“禮樂百年而後興”的說法,則是守舊,對一個百廢待興的新型政體而言,大錯特錯。不先行制定大法、大經,培植本元,後繼者就沒有可憑籍而興起的基礎,就會讓民心、風俗禁錮在一種怠慢輕侮、缺少禮教的風氣之中。百年以後的民風,可能更加敗壞,若等到那時的朝代,即便是也有像漢高帝劉邦那樣有作為的君主;即使,他也有恢弘博大的志向,只怕到時候也沒有可以憑藉的平臺了,身邊也就沒有了有所作為、能有作為,且可以諮詢請教的輔臣了。也正因為如此,因循守舊導致從漢王朝的初建立,一直到漢武帝上臺執政,才僅僅只出了一個疏漏淺薄的學者董仲舒而已;就連不學無術,只會諂媚的公孫弘之流,也被引薦成為了朝廷的棟樑,如此,劉盈朝的相國曹參還談得上什麼大作為呢?

所有這些,都是高帝劉邦不能保持禮敬儒生;而那兩個儒生又因學術不精,為學偏執,於是而就不能為當世而用的過失。讓漢惠帝劉盈和他的輔臣曹參聯手主政的那個時代,註定不得不因襲蕭何的現成之法。

曹參時尚有前周王朝的遺士及其六國遺老的存世,可參與釐定成文法規和舊制

儘管,在當時,尚有前周王朝的遺士及其六國遺老的存世,還可以請他們參與,一起釐定蕭何時期的現成法規和叔孫通修撰的禮儀,以折衷損益於夏商周三代之時的效果,且可昭示將來,但母后兇悍,權奸囂張,內亂就在眼前,只怕曹參政權的政治制度還沒來得及更張,禍端就發生於宮廷之中了。而一旦發生內亂,人們必然會把創新制度、彰顯禮儀的舉措指斥為禍端。當天下之人受到壓抑之時,更加會把修明政治當成是禁錮。事實上,由此產生的弊端,正是王船山先生所說的“《詩》、《書》之道毀絕,俗學大行其道”的原因。為此而人心更趨渙散,道德更加敗壞。久而久之,民俗民風日益苟且,人們都變得淺薄浮躁起來。

當時的情形是,儒家的方正之學近乎死亡,天下讀聖賢之書的種子已經滅絕。但即便如此,縱觀整個漢朝,還是先後出現了才子賈誼、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以及儒學大家趙綰、王臧等人物。他們能夠儲存下如絲如縷的古風之道,這不正是新相國曹參小心因循才培植並儲存下來的元氣所致?

所以說,也只有在曹參主政之時,才可以因襲舊法,這叫時勢如此。在此以前,高帝時期,原本就應當夯實禮教之本,而到這以後的文帝、景帝之時,更應該做的是不斷加以完善,這叫時勢使然。創新,永遠是正道。

2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華打更人的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