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學問分享官#

古代中很多種職業我們只能從電影電視中看到了,其中就包括打更人,特別是《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便是以打更人為時間線來營造的一部懸疑好劇,我們今天就聊聊下中華歷史中的打更文化。

打更源起與興起

所謂打更,古時叫擊柝,柝是木頭所制響器,俗稱梆子。打更,就是夜間巡邏,一邊走一邊敲梆子。古代房子皆為木質結構,而夜晚是靠點蠟或油燈照明,所以容易引起火災,逐漸衍生出更夫此職業。

敲梆子這習俗一不小心還衍生了另外一個國粹,也就是河南棒子與紹興大板,梆子作為樂器長存與民間。

打更最早記載於東漢,《漢舊化》中提到漢朝皇宮的打更歷史:“晝漏盡,夜漏起。宮中官衛,城門擊刀鬥。周廬擊木柝;勸呼防火。這也是我國最早的打更記錄,距今巳2000年曆史。

至宋明清時,巡更已成為傳統,打更人且屬公務員在編人員,雖然吃的是皇糧,比較穩定,當然這個門檻比較低,不需要技術含量,所以待遇極低,類似於現在的保安巡邏員。

打更人的敲梆文化

古人根據時辰分為一更(晚七時—九時),二更(晚九時至十一時),三更(夜十一時至凌晨一時),四更(凌晨一時至三時),五更(三時至五時)。打更人一般根據五更而敲打五次。

其敲打口號也隨時辰變化而不同,並不是全是影視劇中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子時三更:平安無事

丑時四更:天寒地凍

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更人如何判斷時辰

古代大城基本運用漏壺來判定時辰,漏壺內有標尺,隨尺度逐漸下降,可觀察時辰之變化。

小村落大多以燃香為計時方法,一柱香燃盡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夜之間透過續香來斷定時辰。

打更人作用

古代走火一般都發生在深夜,一旦深夜睡熟,燈火忘熄而引燃房屋之事多不勝數。二十四史記載,從西漢至清末,中國就發生重大八百火災餘次。所以打更人多半是為防火,其次為防盜,震懾盜賊,再則是為防止敵軍混入作亂。

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狂風怒吼,此時離光緒大婚時日不多,紫禁城內突發大火,燃燒了兩日之久,無數珍寶與建築化為灰燼,史稱貞度門失火案。

貞度、太和、昭德三門及附近庫房化為灰燼。失火原因便是巡更人懈怠,導致油燈燒著山牆後柱,當夜風勢之大,瞬燃皇宮。案後,光緒將巡更輪值之人皆判以斬刑。

消亡

民國年間,西洋鍾傳入中國民間,逐漸普及,也成為了打更人的喪鐘。城市之中打更習俗,逐漸消失殆盡,但打更文化作為一種傳統還在一些鄉村尚存。

孫中山先生的父親便是一位耿直的打更人,也可謂是幾千年來最為出名的巡更人了。

在魯西的一些農村,八十年代還有輪值的打更人,兩人一組敲鑼全村巡邏,成為最後的回憶,之後再難覓。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移花接木(宮廷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