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想長生不老,於是社會上有些人號稱懂得神仙術,前來欺騙秦始皇。
這種人在中國,不論什麼時候都有,在戰國時,如燕國人宋毋忌、羨門子高就自稱會神仙術和尸解術,於是燕國齊國等地有不少人相信他們,跟著修煉。當時,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都信這一套,還派人到東海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還有人說,自己曾到過神山,看到那裡有神仙,他們都有長生不老藥。
秦始皇巡視東方時也來到東海,於是齊國的方士徐巿(音福,不是“市”字,又寫成徐福)等人爭著向秦始皇上書,說能到神山,找到神仙的長生不老藥,要求秦始皇給他童男童女,帶到神山,找回長生不老藥。於是秦始皇就派徐巿帶著童男童女數千名,乘船入海去找神山神仙。但他們到了海上,又藉口風向不對,未能到達神山,還說:“已經看到神山了。”
秦始皇從齊國回來,路過彭城(今江蘇徐州),做了齋戒後進行祭祀,想從泗水中打撈周代的國鼎。
鼎本來是中國古代貴州盛食物的器皿,後成為禮器,在祭祀中使用。相傳夏禹時鑄了九個大鼎,象徵天下的九州。後來秦昭襄王曾向周天子索要九鼎,移置咸陽時,有一鼎落入泗水。這時,秦始皇想從泗水中把這個大鼎打撈出來。泗水,源出今山東泗水蒙山南麓,經彭城注入淮河。
為了打撈泗水裡的大鼎,秦始皇派上千人潛入河中尋找,但沒找到。
據《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於是秦始皇就往西南方向渡過淮河,來到南方的衡山、南郡(都在今湖北湖南一帶)。又渡過長江,到達湘山(今洞庭山),祭祀堯的女兒娥皇、女英。遇上大風,幾乎不能渡過長江。
秦始皇問博士:湘君是什麼神?
博士回答: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死後葬在這裡。
秦始皇大為生氣,派了受刑的犯人三千名,把湘山的樹全都伐光,露出紅色土壤。於是就從南郡經過武關(在今陝西丹鳳東南)回到秦都咸陽。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來到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以北),派燕國人盧生去找碣石山上的仙人羨門,又在刻碣石山口立碑刻文。
盧生出使到海中,回來上奏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理解為是北方的胡人滅秦,就派將軍蒙恬率軍三十萬,北伐匈奴。
今人想像的蒙恬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敗匈奴,收復了河南(今寧夏靈武以北到內蒙古杭錦後旗以南的河套西部),共四十四個縣。又北方修築長城,長城根據地形而建,用於控制險要的關塞。當時的長城,從臨洮(今甘肅岷縣)到遼東(今遼河以東,從今遼寧東部、南部到吉林東南部),綿延一萬餘里。
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示意圖
蒙恬率軍渡過黃河,佔據陽山(陰山最西一段,今狼山)。他率軍長期在外,共十多年,蒙恬住在上郡,指揮這些大軍,用軍威震服匈奴。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上書,其中說:
以前諸侯相互爭戰,都用優厚的待遇招徠遊學之士。現在天下已經統一,法令都由皇帝釋出,百姓們都努力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生產,而士人們則學習法令。可是現在士人們不以當今的法令為師,卻宣揚古代的學說,用來批評當今的法令,擾亂了百姓的思想。他們都爭相用不合法令的學說進行宣傳,聽說朝廷頒佈法令,他們就用所學的學說進行批評,一個人的時候就在心裡嘀咕,出來就在眾人中講談,用這些不合法令的學說來向君主炫耀,都以提出不同的學說視為比別人高明,領著老百姓們誹謗朝廷的法令。
對他們這種做法不加以禁止,就會使皇帝的威勢降低,而下面的人就會結成黨派。
應該對他們加以禁止。臣請求:史官寫的書,除了秦國的史書之外,全都燒掉,不是博士掌管的學說與書籍,天下人都不準私藏《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命令各郡的官員把這些百姓私藏的書收繳上來,全部燒掉。
還有人談論《詩》《書》,就抓起來斬首示眾。用不合法令的學說讚賞古代卻批評現今的人,全族都要誅滅。官吏們如果知而不報,視為同罪。
法令下達三十天,還沒有把書燒掉的,都在臉上刺字,再發配為奴,去修城牆。
但以下的書不能燒掉,即:醫藥書、卜筮書、種樹的書。
如果有人想學法令,就拜官吏為師。
秦始皇批准:可。
毛澤東手書唐人章碣《焚書坑》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魏國人陳餘對孔子的八世孫孔鮒說:
秦將滅先王的書籍,而你是書籍的主人,怕很危險了啊!
孔鮒說:
我學的是無用之學,瞭解我的人,只有朋友。秦不是我的朋友,我有什麼危險?我要把書藏起來,等著後來的人找到它。等到有君主來找這些書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危險了。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派蒙恬修建直道,從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到雲陽(今陝西淳化),開山填谷,長達一千八百里,但修了好幾年還未完成。
秦始皇以為咸陽的人口多,先王修的宮廷太小,就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朝宮。先修朝宮的前殿,稱為阿房宮(今西安趙家堡和大古村之間),規模很大,上面可以坐下一萬人,下面可以立五丈高的大旗,周圍全是閣道(有樓閣的複道),從殿下直抵終南山,用終南山的山頂作為宮殿的門闕。
又修建複道,從阿房宮經過渭河,連到咸陽,象徵天上的天極星及閣道星穿過銀河而直達營室星。
讓受了宮刑和其他徒刑的人,共七十餘萬,分頭建造阿房宮和驪山的秦始皇墓。
為此從北山開挖石材,建造秦始皇的棺槨,從水路運來蜀、楚地區的木材,全都運到工地。
阿房宮復原圖
當時,關中的宮殿共有三百,關外共有四百多座。
又在東海郡的朐縣立大石,作為秦的東門。
還將各地的人口共三萬家遷移到驪山邑,遷五萬家到雲陽(今陝西淳化),這些人家,都免除十年的賦稅。
這時,盧生對秦始皇說:
按照方術的說法:人主經常微服出行,可以躲避惡鬼。躲避了惡鬼,真人就會來到。希望皇上不要讓人知道住在哪個宮,這樣的話,才能得到長生不老的仙藥。
秦始皇說:我很羨慕真人。於是自稱“真人”,不再稱“朕”。
他下令在咸陽周圍二百里內,建宮觀二百七十座,用複道、甬道相連,裡面全是帷帳、鐘鼓和美人,佈置好以後不準移動。
秦始皇到什麼地方,不準人說,如有違犯,即處死罪。
秦始皇到梁山宮(在今陝西乾縣),在山上看到丞相的車馬隨從很多,心裡很不高興。
秦始皇身邊的人有人告訴了丞相,丞相以後就減少了車馬隨從。
秦始皇發怒,說:這一定是我身邊的人洩露了我的話!
於是審問身邊的隨從,沒有人承認,於是把當時在身邊的人全都殺死。
自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秦始皇在什麼地方。
而對群臣釋出命令時,則全在咸陽宮。
從以上的記載,可知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一是到各地巡察,二是擊走匈奴,三是修建長城、直道,四是修建大量的宮殿,五是將自己的行蹤隱藏起來,不讓人們知道,六是想得到仙人的長生藥。這是我們今天瞭解當時秦始皇的基本史料,而不能像電視劇那樣亂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