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對宋代人物的評價,都是站歷史長期過程的高度上而做出的。如對趙普,王夫之認為:趙普是宋朝的最大野心家之一,這種看法,是人們從未提出過的。細讀王夫之對趙普的分析,對我們頗有啟示。
王夫之說:
趙普作為趙匡胤幕府中的豪雄,受到開國元勳的恩寵,因此,他對軍隊將領的態度傲慢,高居其上,但他本來是不能讓軍隊將領心服的。陳橋兵變的時候,石守信等將領主掌其事,趙普並未參與;以後攻下江南、收服西川、平定兩粵,曹彬、潘美等將領擔任其事,趙普也沒有參與。這樣看來,當時對趙匡胤推布誠心而戮力攻殺的將領功臣,都瞧不起趙普,而恨他傾軋自己。
趙普本來就與這些將領們勢不兩立,因此天天想著如何削弱將領的權力,而使自己安寧。
他的辦法是深結君主,使君主把自己視為社稷之臣,這本來就不是考慮如何安定天下和趙家王朝。
他的目的就是要壓抑軍事將領,使他們不能建立大功,因而得不到趙匡胤的眷愛。
所以他接受了吳越王錢鏐送來的十瓶瓜子金,卻瞞而不報,但宋太祖已經知道此事,太祖說:“他還以為天下事全都由書生來決定啊。”可見宋太祖已窺知了他的私心,只是因為太祖對軍事將領們也有很深的懷疑猜忌,而暫時利用趙普與將領們相互牽制罷了。
但宋太祖如此放任趙普也是過錯。不仁的人,不能將國事託付給他。不然以後危害君主的子弟,以加固自己的恩寵和官祿,將更是不可忍受的!
真想崇尚文治以消除軍人的桀驁不馴,就要像漢光武帝那樣,進用伏湛、卓茂等文臣,用敦樸純雅的風氣,消除干戈殺傷之氣,這樣才會安定華夏,並改變強悍的軍人。
東漢光武帝劉秀
伏湛、卓茂這樣的人,都以忠厚立心,而不是用小聰明,陰險兇狠地鉗制壓伏別人。所以有功之臣退位之後,世人都仿效他們的忠貞。
伏湛是學術世家,光武帝即位,因為伏湛是名儒舊臣,就讓他任尚書,負責典定製度。光武帝又任命他為宰相,光武帝外出征伐,就讓伏湛留下鎮守,總攝群司。
卓茂,西漢元帝時,就號稱“通儒”。光武稱帝后,他來覲見光武帝,拜為太傅,封褒德侯。卓茂去世後,光武帝身穿喪服親自送葬。
在宋朝初年,也有這樣的人,何必非要重用趙普呢,他不過是一個懷揣書板、倚門投靠到軍人幕府的策士而已。當時還有竇儀、呂餘慶這種大臣,他們都比趙普好得多。
古人畫的竇儀像
竇儀,五代後晉時,登進士,仕於後漢、後周,歷任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等。北宋建立,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竇儀學問優博、通曉典故,深受宋太祖器重,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統》即《宋刑統》三十卷等。
呂餘慶,本名呂胤,字餘慶,因犯宋太祖趙匡胤的諱,故以字為名。呂餘慶自後晉、後漢至後周一直任職。宋太祖即位後,呂餘慶官至上都副留守、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尚書左丞。後來,他的弟弟弟呂端也曾拜相。毛澤東曾說:諸葛小事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陰險邪惡的人,居於心腹重地,他說一句話,就破壞了長達百代的政治綱紀。嗚呼!這真是要為天下萬世痛哭不止的事情啊!
趙普嫉害他人的小智慧,宋朝卻尊奉為家法,上下師從,一心猜忌,這是歷史上的重大失誤。這種猜忌之心,成為宋王朝的傳統,到秦檜當宰相時,就有一個書生攔住金國兀朮的戰馬,說不必害怕岳飛,因為秦檜將使皇帝不會信任岳飛。後來果真是如此。
趙普做宰相時,曹翰要收復幽州,就被趙普否定了,太祖也被趙普矇蔽了。
不相信軍隊將領,從宋太祖到宋朝後來的皇帝,莫不如此,趙普和秦檜這種人完全摸準了他們的心思,所以能使自己的陰謀得逞。
王夫之的意思是:既然宋太祖看出了趙普的私心,就不應該再對他恩寵並縱容他。這是作為君主的失策。
宋太祖太顧及朋友的交誼,所以才對趙普如此放任。
而趙普對將領和功臣的防範,實際上也與宋太祖自己的私心相通,所以才使這種猜忌成為宋王朝的所謂家法,即使在國家面臨滅亡的時候,還把對軍事將領的猜忌與防範放在第一位。岳飛被害,就是這種家法造成的惡果之一。
還有更多的武將受到皇帝的猜忌與限制,這也是導致宋代軍力軟弱,最終無法戰勝外來侵略而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