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宮中冰嬉圖區域性

滑冰是我國古代體育的組成部分,據《隋書》記載,當時北方的室韋族人在積雪的地方狩獵時“騎木而行”。從元代人騎木的解釋即是滑雪、滑冰,當時人們還把它用在交通運輸方面。直至清朝,滑冰運動有了很大的發展,“冰嬉”已成為國俗,進而從人們的生活和物質需要上升為精神娛樂的需要,同時也把滑冰用於軍事,把它作為軍事訓練的手段。清代的冰上運動大致有: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上 足球、冰上拋球、冰上射天球、打雪撻及冰上摔跤等。

我國最早的冰刀是用牲畜的脛骨製作的,多采用馬骨。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相繼出現了木製的冰鞋和鑲鐵木製冰鞋,到了清代後期我國的冰刀已上鐵製的了。我國古代滑冰技藝最初僅是一些冰上雜耍,到了清代滑冰運動有了速滑和花樣之分,當時清人把速滑分為“官趟子八式”即初手式。小晃盪式、大晃盪式、扁彎子式、大彎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和背手跑冰式等。此後,由於連年的戰亂,速度滑冰始終沒有人作為正式的體育比賽專案發展起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速度滑冰才有了自己的蓬勃發展的歷史。

乾隆帝在《冰嬉賦序》裡曾說我國有悠久歷史的、也是滿族人民喜愛的滑冰運動是“國俗”。現在的跑冰鞋是從滿族最初用獸骨縛於腳下,滑冰行軍演變而來。滑冰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是滿族八旗兵必須操練的一項軍事技術專案。

滿族入關以後,每年的陰曆十月都要在北京的北海冰面上檢閱八旗弟子的滑冰技術,作為訓練部隊的制度之一。根據《清朝文獻通考》的記載和乾隆時代宮廷畫師的作品,參加這種檢閱的人數達一千六百人,八旗兵的建制是每旗二百人,就是說參加檢閱的官兵,是八旗兵的整旗建制。這樣盛大的滑冰大會,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

沈城對冰雪向來有著深厚情感。清代沈城婦女中流行著“軲轆冰”的習俗,就是這種情感的流露。每當正月十六晚上,婦女們三五成群,手執燈籠,嬉笑著來到曠野,橫臥於冰雪之上,左右翻轉滾動,口裡不住地誦唱道:“軲轆冰軲轆冰,腰不痛腿不疼”,“軲轆軲轆冰,身上輕一輕。”接著在冰上嬉鬧取樂,俗稱為“脫晦氣”。直到民國年間,在瀋陽《盛京時報》上仍有這種歲時新聞報道。

冰嬉圖

人們喜愛冰雪,是把它作為一種聖潔象徵——冰清玉潔。據文獻記載,清代把渾河的浮冰,列為裡室祭祀祖先的供品之一。每年小寒這一天,官府要到渾河鑿冰窖藏,以供禮部火祭之用。而渾河又是宮廷冰上運動的天然大冰場。

在沈城,自古是盛行“冰戲”、“冰嬉”、“跑冰鞋”、“冰上足球”等等豐富多彩的冰上運動。常見的有:打冰嘎(即“打陀羅”):冬季,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手執纓鞭,拍打著圓形木“冰嘎”,在冰上飛快旋轉,有時發出嗡嗡響聲。

滑冰車:用二尺左右的長方形木板,在板下裝上嵌鐵條的橫木做成。站在冰車上,雙手緊握冰扦於,向前支撐滑奔。

溜冰:左腳踏著一塊小木板,板下嵌有鐵條,右腳下縛上鐵製腳蹬,不住地劃蹬,推動左腳下的滑板向前飛奔,勢如飛燕。

跑冰鞋:這是沈城最早的一種滑冰運動,源於滿族漁獵時期。清八旗兵很熟練,列為軍事技術。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獸骨製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沈城冰鞋演變成雙刀與單刀兩種。冰鞋木底上嵌有鐵製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轉彎可藉助木跟。解放後,此種冰鞋在民間仍可見到。

清代沈城的滑冰運動十分盛行。據《滿洲老檔秘錄》記載:清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太祖努爾哈赤在渾河冰上親自主持了跑冰鞋的比賽。這一天清早,宮內福晉(妃嬪們)和朝廷貝勒及其夫人們,穿著皇上賜的朝衣,戴上披肩領和狐皮大帽,擁護著努爾哈赤來到渾河冰場,觀賞冰上競技。滑冰比賽有速滑、花樣溜冰。冰上射箭以及冰上武術等。有一種“雙飛舞”,兩人在冰上舞蹈,表演出各種姿勢,舞姿優美輕盈,極為好看。冰上的武術花樣繁多,有疊羅漢,耍刀等等。到冰上比賽的不僅有操練的熟的兵士和隨從侍衛,也有貝勒的夫人和眾兵丁的妻小。努爾哈赤常常高興地以金銀重賞上場的人,優勝者賞銀20兩、金l兩,掉隊的也分到賞銀3到5兩。他還在冰上設宴款待眾人,直到黃昏才乘興回宮。

清兵入關後,冰上運動更加發展。據文獻記載:乾隆皇帝在《冰嬉賦序》裡把滑冰鞋運動稱為“國俗”,可見當時滑冰運動有多普及。清朝每年冬季都要進行滑冰操演比賽,每次比賽人數眾多,一個旗18選出200人參加,考其源乃出於沈城的跑冰鞋比賽。

3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四大戰神”:為什麼只有王翦能得善終?這就是老將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