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三國張飛怒鞭督郵的內幕:正直的英雄劉備親手打狗官反抗貪腐制度

黃昏看三國0029. 怒鞭督郵的內幕,真相併沒有那麼簡單

怒鞭督郵,是三國時代的一個經典歷史橋段,也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精彩劇情,出自小說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這個故事的大概過程,是說劉關張三兄弟,在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中屢建奇功。本來論功行賞,應該是能封侯拜爵,卻怎奈朝廷黑暗,宦官十常侍當道阻塞賢良,最後只封了劉備一個縣尉(安喜縣縣令)。

不僅如此,就在劉備剛剛上任後不久,便來了一位可恨的“督郵”,表面上是奉朝廷之命,前來考察地方官的治績;實際上卻是藉機索賄,為自己撈好處填腰包。

而劉備雖然明白督郵此行來的目的,卻無奈手中無行賄之資,又一向與百姓秋毫無犯,哪有錢來上貢給督郵呢?

果然,索賄不成的督郵,就拼命地挑刺找茬,甚至不惜偽造人證物證,並栽贓陷害劉備……這件事情讓喝酒歸來的張飛得知以後,便立刻睜圓環眼,咬碎鋼牙,滾鞍下馬,衝入館驛之中,將督郵拉出門外,捆在馬樁上拿柳條一陣痛打,並一連打折了十幾根柳條,眼看再打下去就要出人命……

結果,最終還是劉備出來為督郵解了圍。他不僅勸住了打人的張飛,還拿出縣令的印綬,交還給督郵。並就此辭官不做,帶著關張兩位義弟迴歸鄉里,再作打算……

一般認為,“怒鞭督郵”這個故事,反應了張飛的暴躁性格,行事衝動且不計後果(另一方面也反應了他的嫉惡如仇和正直好義)。同時,也反應出了劉備的仁慈為懷,心善若水,還有寬宏大量……就此,劉張二人的人物形象,都透過此事而躍然於紙上,令人耳熟能詳。

然而,真實歷史上所記載的怒鞭督郵,與演義小說中的描寫可謂是大相徑庭。真正把督郵拉出來鞭打的人並不是張飛,而是劉備本尊。而且,所有相關的史料記載,都沒有提到“督郵索賄”等字眼……

不僅如此,這場“怒鞭督郵”的大戲,其實還反應出了當時在漢靈帝治下,東漢朝廷與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真正矛盾焦點所在,值得我們更多而且更深入地去解讀。

今天,就讓我們翻開《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去好好還原一下劉備鞭打督郵的真相。並藉此分析一下,在經過黃巾之亂打擊之後的東漢政權,是怎麼樣一步步走向覆沒和滅亡的。

首先,我們需要解讀一下,“督郵”這個官職,究竟是個什麼性質。

據史料記載,督郵始置於西漢中期,屬於是“監察官”的一種,官位不算高,但是權力卻不小。凡傳達教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一系列事情,督郵都有參與的份……

看得出,督郵這個職位,類似於今天的“巡視組組長”,是朝廷為了管束和監視地方官吏,而設立的一種官職。“督郵”二字,“督”字可解釋為“監督”,而“郵”字可解釋為四處巡查,並順帶兼任傳達朝廷命令之責……

也就是說,督郵這個官職的存在,本身就是古代“吏治”的一部分,也是朝廷加強對地方管控的一種手段,說不上有什麼不妥……

那麼,為什麼當督郵巡查到劉備所在的安喜縣的時候,卻會和時任縣令的劉備,鬧出如此大的矛盾。最後還惹得劉備怒不可遏,當場翻臉,上演了一場“鞭打大戲”?

在演義小說裡,是由於督郵貪財索賄,而設計陷害拿不出錢來打點上頭的劉備。

然而,按照史料上的記載,是因為劉備前去求見督郵,而督郵則躲在驛館裡,裝病不予接見,所以才被劉備帶人衝進去,將其綁出鞭打……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

說到這裡,我們就會感到有些不解了。按道理說,作為地方官,遇到上面派人前來巡查探視,考察政績,這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劉備又是出入仕途,理應主動配合上面的調查,又怎會如此衝動,幹出這等極端之事來?

我們知道,劉備不是個不懂政治的人(相反還是個在政治上相當高明的人),所以他鞭打督郵之事,肯定是另有原因……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需要翻開更多的史料記載,才能找到答案。

據《裴注之注三國》記載,在黃巾起義的戰火被撲滅以後,漢靈帝為了表彰各地募兵討賊之人,封了很多在平黃巾戰役中有功的人為官。一時間,天下很多人都在認領軍功,意圖從朝廷手中討要封賞和官職……

試想剛剛經歷了內亂戰火,原本就已經在財政上入不敷出的東漢王朝,突然又在官場編制上,多出了一大堆吃皇糧的公務員。必然會令原本就困難的財政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於是,漢靈帝向全國各地派出了調查組,以“調查冒領軍功”為名,實際目的是想以此為藉口,削減掉大部分靠著“討黃巾軍功”而入仕的底層官吏們……

毫無疑問,既無後臺又無資本打點上頭的劉備,自然也在漢靈帝的“削官”名單上。雖然他之前的軍功毋庸置疑,上任安喜縣令之後,也廉潔奉公,儘量做到了造福一方百姓。但是依然逃不過朝廷這把“割韭菜”的大刀,眼看就要落得個“革職查辦”的下場……

(裴注引《典略》記載:其後州郡被詔書,其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之,備疑在遣中。)

所以,在多次謁見督郵未果以後,劉備知道有些事情的結果,已經是板上釘釘,無法改變。

於是便憤怒而失態,幹出瞭如此令人大跌眼鏡之事……表面看,他鞭打的是督郵,為的是洩恨;但實際上,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朝廷的不滿,以及對漢靈帝這種政策的強烈憤慨。

我們知道,劉備是個有著遠大志向,甚至是志在天下的人。

所以,毫無根基和資本的他,當初帶著一幫子鐵桿兄弟(關羽、張飛、簡雍等)在涿郡起兵,目的就是為了能贏得名氣,獲取軍功,並努力幹出一番事業……

然而沒想到,和黃巾軍浴血奮戰數年(公元184年——188年)的時間,好幾次把腦袋拴在肩膀上,死裡逃生(據史料分析,劉備徵黃巾的戰績並不好,沒有像演義小說裡寫得那麼神)。

最終只換來一個“縣令”這樣的小官,到頭來還要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理由撤換掉,也就難免會因此而心生不滿了。

就此,我們的心裡難免又會泛起疑問,那就是在漢靈帝治下的東漢朝廷,到底是吃錯了什麼藥,為什麼會幹出這種出爾反爾的事情來?

這簡直就是在戲耍和玩弄下面的人,試想長此以往下去,朝廷和皇帝,還有何威嚴所在?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

因為漢靈帝一直以來,就是這麼做的……

我們知道,漢靈帝在歷史上留下的最大名聲,就是昏庸和無能(就連董卓在提到漢靈帝的時候,都是一臉不屑的態度)。

而能夠代表漢靈帝昏庸無能的最荒唐事蹟,無疑就是有名的“賣官鬻爵”……

所謂賣官鬻爵,就是指當權者,把官僚體制中的官位和職位,都當成商品一樣來賣。

只要是出錢足夠多的人,都可以拿錢買到上至光祿勳,下至縣令等各級官位……

儘管,類似的事情早就是屢見不鮮。

從當年秦始皇開始,為了緩解全國蔓延的蝗災,以及支撐進攻東方六國的戰爭所需,就搞出過“捐糧換爵位”的花樣,以此向國內的大戶人家們徵集糧食,以供國庫所需。

後來到了西漢時期,漢景帝和漢武帝也學到了這一招,在國庫存糧空虛的時候,用爵位來換取國內豪門大戶們所捐贈的多餘糧食;或是允許犯罪之人用“捐糧”的形式,來減輕自己的刑罰和罪責……

不過,在漢靈帝以前,這套把戲搞得還沒有這麼誇張。賣的基本上都是類似於“榮譽稱號”的爵位,並不是有著實際權力的官位。

就算是偶爾有賣官位事情發生,那也是以地下秘密的方式進行著,並沒有正式擺上檯面。

結果到了漢靈帝這裡,他在其母親董太后,以及身邊的十常侍宦官等人的教唆下,將“賣官”之事完全公開化。

不僅是公開宣佈,任何人都可以花錢,買到自關內侯以下至光祿勳下屬虎賁、羽林等部門職位。還規定地方官的價格,比朝廷官高出一倍,甚至連官吏的升遷,也必須按價納錢……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是一臺十分龐大,而且構造極其複雜的機器。而國家的官吏,無疑就是這臺機器中,各個關鍵部位的關鍵零件,是需要嚴格選拔,細心考察,而且認真栽培,以保證其質量的。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大選人用人的制度和模式,分別是舉孝廉制(漢代及以前),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科舉考試製(隋朝以後直到清代)。客觀來說,這三種制度各有缺陷,但也都具備一定的可考量性和公正性。從這三種制度下選拔出來的人,雖然良莠不齊,但還是能保證,能有一些人才被篩選出來。

然而,像漢靈帝這樣堂而皇之地,用“錢”來選拔官員,無疑是在根本上敗壞了漢朝的官吏制度。

同時也使得做官的成本變得無限高。很多原本有能力有本事,擅長地方治理,也很適合做官的人,都因為交不起鉅額的“做官費”,而嚇得抱頭鼠竄……

同樣的,那些出得起價,並且坐上了官位的人,又要想辦法利用自己的職權和權力,將之前買官的成本撈回來。

他們能採取唯一的辦法,也只能是貪汙受賄,中飽私囊……也就是說,漢靈帝的賣官制度,等於是給了官員們魚肉人民的合法權利。

最終承擔這一切後果的,還是底層的窮苦百姓們……

漢靈帝這到底是想幹什麼呢?

難道他的朝廷,就真的是如此缺錢,缺到了需要用如此瘋狂的手段,向下面拼命撈金的地步?

其實,缺錢只是一個方面。

不否認東漢王朝到了後期,由於社會矛盾的積累(封建土地兼併制的弊病),朝中權利鬥爭的激化(主要是宦官和外戚的干政),和對外戰爭的連年頻繁(主要是北部和西部的匈奴、鮮卑、烏桓,還有羌、氐等),導致中央財政困難,國庫入不敷出,需要從民間撈錢充實。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漢靈帝自以為是的“政改”計劃。

他意圖用“賣官鬻爵”的方式,來加速各級官員的更替速度,打擊豪門士族,順便也藉機收錢充實國庫,以及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比如建立近衛軍,開辦鴻都門學等)。

據史料記載,大多數透過“買官”而上位的人,都沒能幹上多久,就被漢靈帝用各種手段罷免(比如曹操的老爸曹嵩,花巨資買來的太尉只幹了七個月)……至於之前買官的錢,自然是分文不退,收歸“國有”了。

毫無疑問,這樣做的隱患也是極大的。

等於是大量透支了國家和朝廷的信用,一方面失信於老百姓,另一方面也失信於豪門大族……同時把貧賤階層和富貴階層都得罪完了,就算在朝廷的賬戶上撈到了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看得出,任官又罷官這種事,漢靈帝早就幹得多了。

而劉備遇上督郵巡查,要被革職罷免,不外乎是這件事情的又一次翻版和重演而已……

當然,劉備的情況又不太一樣,他並不是透過花錢買官上位的,而是在當時的北軍中侯鄒靖麾下效力,征討幽州黃巾軍,攢下軍功而被封賞得來的。

而黃巾起義之所以爆發,其根本原因,也是在於漢靈帝之前的賣官鬻爵和自作主張的“政改”政策,激化了社會矛盾,加深了底層剝削,搞得老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才不得不揭竿而起……

至於之前漢靈帝透支國家信用,賣官所得來的金錢,也基本上用於了平亂所需……等於是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

之前付出如此巨大的朝廷信用代價,搞亂了整個國家的官吏體制架構,到頭來卻連撈到的錢,都只是過手之財,沒能存留下來……

最終,就只剩下一個依然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朝廷,和一箇中央集權減弱,地方藩鎮割據,而且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的瀕危國家……

說了這麼多,我們接下來,再將目光轉回到“劉備怒鞭督郵”這件事情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經歷了黃巾之亂的浩劫,但是漢靈帝卻並沒有就此悔改,也沒有反思過自己之前所謂的“政治改革”,到底問題是出在了哪裡。

他一不想辦法恢復生產,令滿目蒼夷的神州大地,在黃巾起義的戰火過後,得到修生養息;二還固執己見,又派出了自己的“中央調查組”,到全國各地巡查,試圖要清理掉那些,之前在平定黃巾之亂中,靠軍功而入仕的官員們……

雖然不否認,在這批官員之中,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投機取巧,偽造軍功,冒領朝廷封賞的人。

但事實上,當漢靈帝這把“削官”的大鐮刀,橫掃而來的時候。

被波及到的人,更多還是像劉備這種,實實在在在戰場上刀頭舔血,並真正立了軍功,為朝廷的“維穩大業”,所出過一份力的人……

這對於他們來說,自然是極度不公平的。畢竟對於他們這些底層人士來說,一沒有政治資本,透過“舉孝廉”當官;而沒有金錢資本,靠“買官”而入仕。好不容易冒著生命危險,透過軍功,從朝廷那裡撈到個微不足道的小官,又立馬要被朝廷收回去……這種事情換了誰,能夠微笑著接受?

據史料記載,劉備一開始還是嘗試過,用“正當渠道”來解決的。

結果如何呢?不管劉備在驛館前站了多久,求見了多少次。

他得到的回覆永遠是:督郵大人身體不舒服,不方便見客……很明顯,督郵的病是裝出來的,他壓根就不想見劉備,聽他說哪怕是一個字。

因為在他看來,劉備只是個馬上就要被免職的芝麻小官,身份已經無異於一介草民……

緊接著,劉備就真正爆發了。

他再也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也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強烈不滿……辛苦征戰數年,流了那麼多血,死了那麼多兄弟,卻依然不受朝廷的待見。敢情說,朝廷就是把他們當做牛馬芻狗一樣,需要的時候流血流汗不當人使,用完了就一腳踢開還嫌髒?

好吧,我劉備好歹是行伍出身,打過幾年仗,也見過血的。

奈何不了朝廷的黑暗,左右不了上面的政策,難道還打不過你一個小小的督郵嗎?

於是,劉備怒氣衝衝地回到縣衙,他以往辦公的地方。拿上縣令的印信,並叫上好些個兄弟們一起,再次趕往驛館……這一次,他既不通報也不求見,而是直接帶人破門而入,親自將躺在床上裝病的督郵五花大綁,並拉出到門外,丟到院子裡。

驚魂未定,尚未反應過來的督郵,還來不及問道這是意欲何為,劉備就將縣令印信重重砸在了他臉上,並咆哮著告訴他,尼瑪不就是一個爛縣令嗎?老子不稀罕!

再接下來,劉備又命令群情激奮的兄弟們,將督郵綁在了拴馬的馬樁上,掄起馬鞭就劈頭蓋臉地抽下去,一邊抽還一邊大罵“狗官,走狗,殘害忠良”等怪話……此時,旁邊圍觀的老百姓已經很多,就這麼看著以往溫和仁慈的劉縣令火山爆發,揮鞭不停;而被打的督郵大人哭爹喊娘,哀嚎不斷……直到眼看都要打出人命了,劉備這才停了下來……

看得出,劉備雖然怒氣沖天,但也還保持著幾分理智。

他一來明白,督郵是上面派來的,不過奉命行事而已,殺了也沒有任何意義。二來更明白,殘殺國家督察官員,不僅是以下犯上那麼簡單;恐怕今後不僅要背上“朝廷欽犯”的黑鍋,壓得他永世抬不起頭。

之後還想以“漢室宗親”的名義,贏取民心獲取聲望,也是基本上不可能了……

就此,我們也算是大體理清了,“怒鞭督郵”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和來龍去脈。

應該說,這是劉備一生之中為數不多的,完全真情流露,毫無演技成分的一場戲。而且這場戲,也在名聲上給劉備帶來了相當的好處,至少在安喜縣老百姓面前,打造出了一副“傲骨”的形象。

至少,在安喜百姓眼中看來,劉縣令是因為“軍功”而被封為他們的父母官。而且在任期間不僅廉潔勤政,對人民也是秋毫無犯。

而朝廷卻莫名其妙,聽信小人之言,要派人來撤換掉這位好縣令……

而且,人家劉縣令也不是沒有上述過。人家不顧風吹日曬雨淋,在驛館門口站了那麼久,等待你朝廷命官的接見,也算是仁至義盡了……結果,你督郵還是擺出自己的官架子,高高在上不屑一顧,就連面子都不肯賞給人家。

帶頭來,活該被人家拉出來鞭打一頓,也算是劉縣令為百姓們發聲,幹了百姓們平日裡心裡想幹又不敢幹的事情,為大家出了一口對於“黑暗朝廷”和“走狗官”的惡氣……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在怒鞭督郵之後,關於劉備的後續故事。

據史料記載,劉備在掛印辭官以後,又恢復了自己的“從軍”身份。

當時雖然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已經被鎮壓,但區域性地區的叛亂,還是不時發生。

所以,劉備和他的鐵桿兄弟們,依然有著用武之地。他在丹陽,下邳一帶參加討伐賊軍的行動,先後又被人推薦為下密(今山東昌邑一代),高唐(山東省聊城市)等地的縣尉。不過,劉備在這些職位上,也都沒能幹上多長時間……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棄官亡命。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後為高唐尉,遷為令。為賊所破)

這又是為什麼呢?在史書記載中,並沒有提到劉備辭去下密縣尉的原因,只有簡單的三個字描述“復去官”(再次辭去了官職)。而在高唐縣,則是寫明瞭劉備辭職的原因,是因為當地太窮,被逼為賊的人太多,劉備治理不了也打不過,所以在打了敗仗以後,不得不率部退走……

看得出,劉備在朝廷眼中,依然是一顆可有可無的棋子身份。

哪裡有賊兵作亂,就把他往哪裡派,也絲毫不顧他的死活……最終,劉備在退出高唐縣之後,就沒有再繼續自己的仕途之路,而是投向了自己的舊友,佔據幽州的中郎將公孫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些史書記載的事蹟之中,大致瞭解到劉備,自從軍這麼些年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思想上的變化。從涿郡起兵,到安喜縣令,再到下密、高唐縣令……劉備逐漸看清了東漢朝廷的腐朽本質。

皇帝昏庸、宦官當道、小人專權、外戚干政……

劉備對於這樣的現狀,已經是完全心灰意冷。也明白了在這種黑暗的社會里,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

同時,劉備還看清了之後的出路,與其再像以往一樣,為朝廷流血流汗,卻反而被嫌棄和犧牲。還不如投向那些,有規模有勢力的地方大諸侯,在他們那裡,自己的才能或許還能得到發揮,發展前景也會更好……

寫到最後,我們還是得丟擲那句發人深思老話:國不知有民,民焉知有國?

PS:怒鞭督郵這件事情,本質上是反應了東漢末年的社會問題,以及朝廷政治的腐敗和黑暗。但是劉備在此事中表達方式,是如此的極端和憤慨,也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那種血性,以及勇武矯健的一面……

和《三國演義》裡那個性格怯弱,動不動哭鼻子鬧上吊的劉皇叔相比,大家覺得羅貫中在自己的小說裡,到底是美化了劉備,還是醜化了劉備呢?

宣告:

本文參考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反攻緬甸之前,陳誠突然辭職,其中有什麼隱情,令蔣介石也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