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孫弘為相,衛青用事,弘苟合取容,相業無有。

對於"相"這個職位,我們的古人有著十分準確的總結,那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相的地位自然是十分尊貴,只要和上位者搞好關係,那麼其和身後的勢力必然會十分安全,享受到極大的朝堂資源。

上圖——公孫弘像

然而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相頭上的那個"一人"實在是非常難以應付的,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如果說起風險程度,"一人"不知道要超過"萬人"多少倍。

相在朝堂上的存在意義,堪比帝王和整個社會的連線紐帶,稍有不慎會成為承載帝王怒氣的工具。談到和帝王相處的優秀國相,我們不妨去了解一下西漢第一位平民國相公孫弘的為官之道。

一、公孫弘十分尊重武帝的感受

公孫弘在六十歲前仕途極其不順,曾經因為出使匈奴未果被趕出朝堂,直到數年後,他才被地方推舉,重新進入朝堂。在漢武帝問策時,公孫弘的回答被太常認為過於平常,基本喪失了成為博士的希望:

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

上圖——漢武帝像

然而情況在武帝介入後卻峰迴路轉了,漢武帝十分看重公孫弘的文章,並且覺得他一表人才,令其在金馬門待詔。

待詔金馬門後,公孫弘立刻開始表現自己,他上書武帝,提出眼下朝堂因"吏邪"而至"民薄",又使"邪吏"行"政弊"、用"倦令"治"薄民"。

這條方案看似愛民,實則極度缺乏營養。

要知道在之前的問策中,公孫弘一口氣提出八條建議,然而太常對公孫弘的評價較低,這是因為他的語言太空了。

上圖——公孫弘研習的《公羊傳》

一個優秀的方案,需要解決問題而非提出問題,不是說一定要寫出一堆高大上的建議,向領導點出問題後就不管了,而是要積極地尋找問題發生的根源,並且提出優秀的解決方案,才能使領導滿意。

公孫弘這種不優秀的方案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為切入到武帝的要害,那就是武帝迫切希望將盡可能多地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針對地方諸侯和朝堂勢力)。

而公孫弘提出的"吏邪",可以算得上是對皇權潛在敵人的打壓,因此十分符合武帝的胃口,為自己得到重用埋下伏筆。

二、 公孫弘經常提建議,但是卻很少堅持己見

隨著公孫弘逐漸在朝堂站穩腳步,他也開始履行職責,向武帝提供建議,而且頻次不低。

當時,唐蒙和司馬相如為主導的巴蜀勢力,為了開拓蜀地和夜郎國等西南政權的聯絡,說通了武帝修建西南夷道路。可惜的是這條路卻因為修建難度巨大而無法獲得成功:

作者數萬人。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費以鉅萬計。

針對此事,公孫弘曾經提出過建議,稱其對國力有損,需要立刻停止。

武帝聽了公孫弘的建議後,並不認可他的想法。在這個時候,公孫弘表示出了極高的政治智慧,不再就此事進言。而這種淺嘗輒止的提建議方式,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並不罕見。

上圖——西漢名士司馬相如

像通西南夷道路這種問題,在短時間內無法對其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因為西南方向確實有開拓的需要,但是這項工程極度耗費國力也是客觀事實,至於最終的結果,需要交給時間去驗證。

作為臣子,提出建議是本分,而採納與否是天子的問題,公孫弘自然不願意因為後果不明的事和天子產生嫌隙。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公孫弘都在多角度高頻次的提各種問題,漢武帝也願意諮詢他的意見,不過公孫弘在絕大多數政事上都不會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是丟擲所有情況,指引武帝做出抉擇。

三、公孫弘在無法讓步問題上的處理方案

不過,在某些問題的處理方案上,公孫弘的態度卻十分有趣,和上文提到的淺嘗輒止進言形成了鮮明對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朔方郡問題。

當時,漢武帝計劃在河南地修建朔方、五原二郡,意欲作為攻打匈奴的前線據點。為了諮詢朝堂勢力的建議,武帝開始了朝堂辯論。

以主父偃為首的絕大多數人都明白漢武帝抵抗匈奴的決心,於是積極支援,只有公孫弘一反常態,表示了堅決反對,其態度之強烈給漢武帝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麼,為什麼公孫弘這次會一反常態呢,這就要從他的目的談起。

上圖——漢朔方郡

朔方、五原二郡的戰略地位確實重要,然而當時漢朝還在修建另外兩大超級工程,分別是西南夷道路和蒼海郡的建造,這三大超級工程基本將整個漢朝排程起來,秦蜀、齊楚、燕趙百姓全部捲入了繁重的徭役之中。

像這種大興土木的事,往往會嚴重傷害到一個強大帝國的統治根基,更何況三件同時開工,因此阻止這種事發生的大臣,如果成功消滅了這種隱患,必然為自己創造巨大的政績。

正因如此,公孫弘才會一改之前的中庸之道,堅決反對二郡的修建工作,這種行為的表面意義是將漢朝重新引回正確的發展軌道,而背後則是為自己爭取利益、鞏固地位的政治投機行為。

四、結語

不可否認,公孫弘有一定才能,可是比起蕭何、賈誼等能臣,他的才能實在不足以和前人相提並論,再加上他曾經從朝堂上鎩羽而歸,所以痛定思痛、總結教訓後的公孫弘開始重新思考為官之道。

最終,公孫弘將維護自己的官運當成了第一要務,這種選擇也使得他假大空加自私的缺點被無限放大。為了消除這種負面形象,他需要不停地蹭熱點,為漢武帝提供大量的建議,去確保自己的存在感,至於天子是否接受,則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他只需要指出問題,然後引導天子去做抉擇,便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只有在某些建議能夠為自己博取巨大利益的前提下,公孫弘才會為自己據理力爭,將去除潛在的隱患作為籌碼,進一步博取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強烈反對朔方、五原二郡的建設後,公孫弘變得官運亨通,最終升任左內史甚至名列三公,成為了平民拜相的典範。

參考文獻: 

【1】《宋史·列傳·儒林四》

【2】《史記·七十列傳·平津侯主父列傳》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法國曆史上的外交糾紛:駐奧斯曼帝國的使臣,卻被送進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