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呢,在滅韓國的路上,證實了秦國具有滅亡他國的實力,雖然韓國國小,但畢竟是七雄之一,這也這大大增加了秦始皇的信心。這也讓秦始皇有了繼續拿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來嘗試 ,來向世界,也向自己證明,秦國確實有統一的潛力,而這個國家毫無疑問便是趙國。
在兩國之間早已存在的嫌隙使得這種戰火的挑起是很容易的,最後還沒出手,燕、趙兩國就大戰起來了。兩國的大戰給了秦始皇很好的機會,這也正是他苦苦等待的機會,這次手到來了,因此,秦始皇以援助燕國為由,在公元前236年,派兵分兩路,攻擊趙國,此時的趙國正忙於北抗燕國,對於秦國的防線相對空虛,因此軍的這次秦國進攻是較為順利的。秦將桓齮楊端和一路軍很快便攻佔了九座城邑。
另一方面,王翦所率軍隊迅速攻佔了閼與、撩陽在這場戰爭中,如果說有什麼令秦始皇感到興奮的,除了順利奪得趙國兒座城池外,便是大將王翦的出場了,歷史關於王翦的記載開始於這場閱與之戰即便這是一場小型的戰役,也足以看出王翦過人的軍事才能。王翦在率軍攻打趙國的時候,曾經對軍隊作出了次調整。他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然後從原軍隊的每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在這一番調整之後,這支軍隊中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在迅速攻佔了閼與之後,便向世人證明了這支軍隊的氣勢之旺,這兩路軍都取得巨大的勝利後,桓崎一軍又繼續前進,公元前234年,順利攻下了平陽、武城,大破十萬趙軍,且殺了趙將扈輒。
李牧出山,滅秦卒十數萬,樊於期背叛大秦平陽大敗趙軍後,桓齮又率軍東出上黨,繞過太行山深人趙國後方,讓趙國首尾不顧,順便攻佔了赤麗、宜安。秦軍以勢如破竹的姿態向趙軍發出了得意的挑釁,而夾在秦,燕兩國之間的趙國,卻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兩頭忙的趙王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唉?就在這個時候,不知道是誰在他的耳邊說了兩個字,這兩個字讓趙王遷心中一亮,對!這兩個字就是李牧。李牧在趙惠文王的時期便受命帶兵獨當北部戍邊職責。在和匈奴的對戰中,李牧表現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為趙國剪除了幾十年的匈奴之患,這可是讓秦國都為之頭痛的存在,他在靠近北境對燕國的戰爭中也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戰績。
直到趙王遷即位,李牧對趙國的貢獻早已到了無人可匹敵的程度。李牧身為三朝元老,且能力出眾,這樣的大臣是讓君主最為尷尬的。趙王遷論能力論威望都比不上李牧,就這一點來看,平庸的趙王遷躲不過身為君主都會有的猜忌心理。畢竟嘛,功高蓋主可是為官大忌,因此,李牧在當時並沒有任職於朝中,而是被派往北境。
趙王遷想到李牧的時候,立即派人將李牧從北境調了回來,任命他為大將軍、幾乎將所有兵權都交給了他,令他領兵抵擋秦國的大軍。而當李牧回到朝中的時候,桓齮的大軍便已經逼近了趙都邯鄲。事不宜遲,李牧立即率領趙國國內的全部趙軍,以他親自訓練起來的邊防軍作為主力,向著秦軍到來的方向毫無畏懼地開進,最後來到了宜安附近、與桓崎的秦軍對峙於此。
李牧認為秦軍已經連續獲勝多次,其士氣之高令人恐懼,因此必須避其鋒銳、消磨敵軍、伺機進攻。於是,李牧沒有貿然出擊,而是採取了築壘固守、拒不出戰的應敵策略。這個曾經是對付匈奴的手段,也是廉頗常用手段。
另一邊、桓崎也明白李牧的心思,他更明白秦軍遠出,不能久戰。因此齡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希望引誘李牧出戰,為此,桓崎親率主力進攻肥下、計劃引李牧往援。李牧看出了桓齮的策略,因此他堅持不出戰、時有趙將趙蔥勸戰、也被李牧果斷地拒絕了。
這時,當桓崎的主力在肥地挑逗著趙軍的時候,李牧卻對這種挑逗不屑一顧、而將他的目光放在了秦營裡。李牧知道桓齮主力已全到肥地,秦營必然空虛、而營中士兵也習慣了自己的深壘戰術、因此時間久了必然疏於防備。深諳軍事的李牧在算計到這一點的時候,立即毫不遲疑地下令士兵襲擊秦軍大營。秦營面對李牧的忽然襲擊,驚慌失措,很快便敗下陣來、趙軍由此俘虜了秦營內的留守將士並獲得了大量輜重。
李牧之軍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次勝利大大扭轉了趙軍之前因屢屢戰敗而染上的頹喪情緒,激勵了全體趙軍,讓趙軍明白趙國還有一個李牧在,趙國並不會滅亡。這個訊息也震動了桓齮,桓崎本想出奇招引李牧這隻大虎出洞、卻沒想到反被李牧擺了一道,自己的窩倒讓李牧給端了去。桓齮可咽不下這口氣,立即領兵返回,準備大戰李牧。
殊不知此時的李牧做好了準備,正在靜靜的等著他歸來。待桓崎軍隊一到,怒火攻心的桓崎思考不了太多了,他看到了李牧的軍隊正在前方等著自己,便下令軍隊直衝、與李牧安排的中軍正面接觸。這時候,李牧立即下令兩邊的軍隊包抄進來,以夾攻的姿態將秦軍圍得水洩不通。秦軍在中間遭受多方攻擊,漸漸地敗下陣來。最後,桓齮在親隨的保護下突出重圍,無可奈何地將肥之戰的勝利之功讓給了李牧。
李牧此次大勝令趙國上下欣喜異常,畢竟連續多少次敗仗,換誰也扛不過來,久了可是會滅國的。趙王遷更是直誇耀李牧簡直是他的白起,因此而封李牧為武安君。這時候,李牧在趙國的威望直逼白起在秦國的威望,對於武安君這個封號,李牧受之無愧。而成功塑造了肥之戰這樣一場經典的戰役,也使得李牧的軍事才能再一次獲得了後人的認可。
而此時的敗將桓齮的命運可沒那麼好過了。桓在肥之戰大敗於趙軍,丟失了十數萬的秦軍,若秦始皇暴怒,自己可是兜不住的,沒有回到秦國,想起自己與燕太子丹之間有幾分交情,便逃亡燕國,企圖在燕國的保護下度過餘生。至於這個桓齮,估計大家一直不知道他到底是誰,其實他就叫樊於期,就是那個在《大秦賦》當中,跳得最歡的秦將,後來荊軻刺秦王,就是拿他的腦袋,取得始皇帝的信任的,只是不同時期,對他的稱呼不同罷了。
雖然這場戰爭失敗了,而且秦始皇最為惱火的是樊於期這貨不僅丟掉了十數萬秦軍,還給逃到了燕國,還很可能給洩露很多秘密,不過秦始皇對滅掉趙國還是相當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