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出名,來自於絕大部分人都在孩童時代被教育過的“孔融讓梨”。不知道多少孩子因此而少吃了許多自己想吃的東西,以博取“謙讓”的稱讚。
翻開三國演義,關於孔融的記載其實挺多的,並且絕大部分都成為趣聞軼事或者成語、俗話。
比如:“小時了了,大時未必”,講的是孔融去拜訪李膺的故事;“樽中酒常滿,座上客不空”,講的是孔融飲酒作樂的故事;“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講的是孔融兒女慷慨就義的故事。
至於孔融本人的獨特立行、不畏強暴,甚至於經常譏諷曹操,抨擊朝廷,則更是散見於書中,成為清流的代表、正義的化身。
只有真正認真看了三國的人才知道,這個縱情酒樂、肆無忌憚、自以為是的傢伙,其實是最大的坑。
1.他年少時坑兄
孔褒之所以沒有孔融出名,不是因為他吃了大梨,而是因為他死得早。孔褒之所以死得早,是因為他年齡比孔融大。
當孔褒剛剛成人出仕,孔融還是個小屁孩的時候,出現了“望門投止思張儉”的張儉事件。張儉得罪了十常侍,被判了死刑,只能四處逃命。不少人因為收留他而被處死。
張儉與孔褒是好朋友,逃到孔家時孔褒不在家,孔融並把他收留了幾天,再放他走。然後,被別人舉報了。
於是,出現了一件讓天下清流譽為美談的“全家爭死”事件,收留張儉要死,孔融是始作俑者,他說自己願意去死;孔褒是家主,他願意承擔責任去死!
最後的裁決結果是:孔融還小,孔褒死!
孔褒死之前不知道會不會後悔,早知道不吃那個大梨了?
2.他當官後坑屬
虎牢關前,當呂布同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時,八路諸侯都在面面相覷,張揚軍馬中部將穆順先打頭陣,被呂布手起一戟刺於馬下。
然後,北海太守孔融部下一將出曰:“吾受文舉恩已十年,何不以死報之?”安國提長柄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迫馬來迎,與安國戰。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
武安國出身貧寒,所以是兩字名,卻敢叫孔融為“文舉”,可見孔融對其的看重。結果,在孔融的重恩之下,只能以死報之,終於成了傷殘人士。
然後,再也聽不到孔融的聲音了,也聽不到武安國的聲音。
3.他入京後坑友
孔融向曹操舉薦了禰衡。在明知禰衡一向看不起、厭惡曹操的情況下,他一再向漢獻帝推薦禰衡。記住,是一再哦。
曹操第一次見禰衡時有點生氣,但沒有殺意,只是把禰衡當成不合時宜的狂生而已。孔融一看,禰衡的名氣反而更大了,於是再薦!
曹操第二次見禰衡,禰衡不僅得罪了曹操,而且得罪了曹操手下所有重要文武,於是被趕到荊州劉表處送死。這次,孔融不說話了。
禰衡離京之時,孔融和京都的文人雅士們去送別,然後和禰衡開了個玩笑,讓禰衡得罪了所有京城大V、公知和意見領袖!
禰衡到了荊州之後,孔融好像忘了他似的。既忘了向劉表舉薦一下禰衡,也忘了向黃祖說明一下自己的關心。
禰衡被殺!
4.他晚年時坑子
孔融有一對十分可愛的孩子,很聰明、很有發展前途,也很孝順他。
孔融在處處於曹操作對的同時,不忘與自己作對,居然宣揚父母對孩子沒有什麼恩情,自己來反對自己的老祖宗孔老夫子。
難道他不知道,曹操之所以一直沒有痛下狠後,不就是因為有孔老二的祖宗牌位擺著嗎?他居然自己把它推翻了。
於是,孔融被殺,二子同死!
[笑哭][舔屏][笑哭]孔融的故事告訴我們:一是離名人們遠一點,他們的出名,往往是靠身邊人的犧牲做到的;二是不要看一個人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做了什麼,造成了什麼後果;三是好虛名者往往受實禍,如果他沒受,那就是因為有人幫他受了!